-
寓教于乐趣----作者:罗玲
看4009 | 回复0
-
花海豚 楼主
寓教于乐趣
作者:罗玲
游戏力管教
我哥从小就会玩,现在更是逗孩子的高手。每次他回来,我都基本赋闲,因为孩子就追着他玩。上次回来时,我女儿在地上用纸房子模型和积木摆了一个很壮观的小区。舅舅看了,就开始赞赏这个小区,还喊了一通广告语,孩子也跟着乱喊一通。然后舅舅非拿她当开发商,跟她央求,要买个房子。小孩拿个房子给他,舅舅竟然当真从裤兜里掏出钱包,在我们张大了嘴的惊讶表情之下,从里面拽出5块钱给她。我们玩时从来没用过真的钱啊!我赶紧说,看看这些房子里哪个是银行,把钱存里头吧。我女儿挑了个房子,把钱塞进去,又扣在地上。后来我还承诺她说钱存银行里会变多的。然后小孩举着这个房子追着非要给舅舅,舅舅都愁了,我拿它干嘛,拜托你给我在小区里安排个好位置吧……
我过去的文章里写了一些管教孩子的话题,很多是关于大方向的。如果说到具体办法,除了上一篇中提到的那些之外,我们平时最经常使用的方法,应该就是“游戏力管教”。
在传统的做法里,管教孩子,就是大人责骂训斥,甚至暴力管教,让孩子感到羞辱、恐惧、失败,然后我们指望孩子把这些糟糕的感觉跟不好的行为挂上钩,并能因此改进提高,下不为例。然而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当了几年家长之后,我们都会发现,这么做往往不灵。为什么呢?因为小孩常常不是依据逻辑思考去做事,而是凭心情。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所以,管教孩子,先让孩子感觉很糟,这是下策;改善孩子的心情,帮助他处于良好的状态,这是上策。
曾经在网上看到古语里说的,对孩子“七不责”,就是说,在一些情况下不要训斥责骂孩子,比如,孩子吃饭时、睡前、生病时等等。我理解,除了健康方面的考虑之外,这里面的道理就是,在这些情况下,孩子的状态不够好,所以表现欠佳可以理解,而且,由于状态不好,他也缺乏改正的心力。他此刻不仅心理的油罐匮乏,可能生理的油罐都是匮乏的。
很多时候孩子哭闹,事后我们会发现,那只是因为他饿了渴了累了困了。如果这时非要去训斥孩子,到最后,你都会分不清他究竟是因为什么在闹,他的闹里面,究竟有多少是因为他不懂事、多少是因为生理上不舒服、多少是因为你的糟糕情绪。所以,这时管教,如果方法不当,效率就很低。
我女儿现在有时也哭闹,但我坚信那都是因为她当时状态不够好。她在状态好时都表现优秀,所以我坚信她是个好孩子。实际上,我相信所有这么大的孩子、所有任何年龄的孩子,都是好孩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防止他们状态下滑;预防不成时,我们帮助他们调整,进入良好的身心状态。
这样推理下来,管教孩子,很大一部分任务,就是帮助孩子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这里面,除了照顾孩子生理上的需求之外,就是在心理上充满他的油罐。过去写《爱的油罐》时说过,我觉得小孩、包括大人,心里有两个油罐:一个是爱,一个是乐趣。我们除了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再就是要给孩子乐趣。
怎样给孩子乐趣呢?用游戏力。
比如,当孩子早晨赖床不起来,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制定规则等等,对于小的孩子,或者当孩子身体虚弱、饿、睡眠不足等等情况时,就要用游戏去逗引。这时,你如果板着脸,催促、责骂、威胁、描绘迟到了会有怎样的后果等等,都会收效甚低,所以最好趁早打住。如果你乐呵呵地说,哎?我看见窗外的树枝跟你招手呢!你模仿树枝的语调(?)跟孩子对话,跟他开玩笑,他更可能起来。这不仅因为他好奇,主要是因为你帮他改善了心理状态,给了他乐趣。
孩子生病不爱吃药,你如果板着脸,端着药,催促、等待、威胁,都不会管用,甚至拿糖诱惑都不见得成功。但是如果你跟他玩,或者跟他干杯,或者把药装到好玩的容器里,或者坐到一个特别的地方,甚至你跟他玩不相干的游戏,他玩得高兴了,不经意间,就会把药喝下去了。
孩子学写字,拿笔不正确,不让大人教,写不好还生气。这时,你越是严肃认真地教他,严格地要求、严厉地纠正批评,结果越糟糕。如果你也在旁边一起写,用有趣的方式写,写他喜欢的字,画他喜欢的东西练习控笔能力,用好玩的说法描述字形,让你的字跟他的字交朋友一起玩……总之,你在玩中跟他写,给他乐趣,他就更容易接受你的教导。
所以,对于小孩,几乎一切习惯的培养、行为的改善,一切学习和成长,都应该是伴随着游戏和乐趣在进行。小孩是一种特殊的生物,他们需要呼吸乐趣来成长。少了爱,他们的心中会缺少阳光;少了乐趣,他们就会心理缺氧。
对于大的孩子,常让家长发愁的是学习问题。其实,根本的道理是一样的。每天都有家长给我发纸条,说,孩子做事拖拉没有时间观念怎么办?孩子不爱学习就爱看电视玩电脑怎么办?孩子写作业磨蹭怎么办?一位妈妈说,孩子边写作业,边哭着问,“妈妈,我为什么要写作业?为什么要学习?”我觉得孩子问的很有道理,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这让我想起一句英语:“What’s in it for me?”我做这个事情,我能得到什么好处?想想这个问题,我们是否能给孩子一个说得过去的答复。除了使命感、理想、前途等等远大的动机之外,我们是否在学习的途中给了孩子足以支撑他前行的乐趣?我们是否想了足够多的办法,帮助他把学习这件本来就应该是有趣的事情,变得更有趣?
如果我们没有做到这些,我们怎么能去责怪孩子不抓紧、不爱学习呢?
模式转换
游戏力管教的道理,我想很多家长不是不知道,而是难以做到。
前些天,我妈家又换保姆,中间有一段空档,没人帮忙干活,于是我每天在家时就不停地干活,基本没有坐的时间。那时我忽然发现,我跟孩子的连接变得很困难了。我也尽量表达我的爱,也抱她亲她,也抽空跟她互动,但是效率不高,就仿佛中间隔着什么,似乎我使再大的劲,也总是难以真的够到她。为什么呢?仔细一想,是因为我的游戏力大大削弱了。
究竟是什么使得家长缺乏游戏力呢?
想想我们每天的样子吧。我猜想,很多妈妈在单位里处于工作状态,回到家,不但没有放松,反倒变成了战斗状态。我们满脑子都是自己的紧张的议程表。我们不停地提醒自己,要搞定一个又一个事情、解决掉一个又一个问题。这时,我们不是一个感性的人,而是一个处理问题的机器。当我们这样处于工作和战斗模式时,看到迎面走过来的这个可爱的孩子,我们仿佛都无法准确识别他,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堆问题,我们大脑的程序里只反应出“给他洗手、现在几点他会饿吗、要我帮你做什么”等等指令。而孩子当然无法跟一个按程序运作、只反应冰冷指令的妈妈相连接了。
所以,恢复游戏力的关键,就是我们要留意调整自己的模式。回到家,再忙,当孩子走过来时,也要努力转换模式。忘掉所有的事情吧!忘掉要洗的菜、要从冰箱里拿出的肉、地上的脏东西、孩子的脏衣服、明天的工作……那些统统都不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模糊掉吧,聚焦在孩子身上,到他那个童话般可爱的世界里驻足一会儿。在那里,你的心会变软变暖,你的万千种感知触角会统统开启,你身体里的那个小孩被唤醒,你和孩子的眼里会闪着同样的光芒……这些是多么值得啊,哪怕只有片刻!
话说回来,即便是从效率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转换也是合算的:你或许花费了一点时间,但你跟孩子连接好了,孩子不闹了,更合作了,你就省下了大量的管教时间。
有趣的大人
你是个有趣的大人吗?
写到这里,感觉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记得刚出国时,一个很大的感慨,就是觉得跟外国人相比,自己在好玩、有趣、开心、找乐这些方面,似乎严重的发育不良。外国人的快乐和playful的指数之高,让我已经不是羡慕而是不解。当时我曾想过,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嫁给一个西方人,因为我难以容忍他们过于浓郁的快乐。当时我也反思:我的血液里究竟是被掺兑了什么,使得我这么趋向严肃?是传统文化?是教育?是生活条件的恶劣?还只是纯粹的民族基因?
如果说中国人缺乏趣味和乐趣,从古至今都会有人提出有力的反驳。如果说只是由于文化差异,只是我们和西方人的乐趣和趣味品种不同而已,我觉得这也不能完全解决我的困惑。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积极的角度去想——以这样恶劣的条件,我们还能这么乐观,这已经是很卓越的表现了。
现在当了妈妈,又想到了这个问题。
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几个新认识:一个是,我觉得,优秀的、有效率的家长或教育者,应该不是威严的大人,而是有趣的大人。寓教于乐。如果我们大人自己都没有乐趣,我们拿什么去教育?我们就是徒有一堆素材,没有形式包装和渠道。而我们的家长、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老师们,是否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是否具备和调动了足够的乐趣资源来进行教育?我们家长和教师,是否真的在乐趣方面做足了功课?我们给孩子的精神食量和人文环境中,是否有足够的乐趣可以让孩子透气?家长和老师们,我们能不能信心满满地说:嗯,我是个有趣的大人(当然这不包括在微博上看别人斗小三之类的趣味)?
我的第二个新认识是,通过对女儿的观察,我发现人本来是快乐的。游戏精神人人都有,并不是我们后天学来的。人之初,本快乐。所有的不开心,都是长大过程中蒙上的尘埃。这倒也是很合理的,因为人原本都是有佛性的,修行,就是去掉尘埃重见佛性。而去掉烦恼,恢复喜悦,这也正是修行的一大内容。
所以,乐趣来自哪里?乐趣不仅来自见识、知识和阅历,更来自你内心的力量。如果你有足够的心力,你就可以抖落掉种种牵绊、压制、困惑,你就可以像钱钟书说的那样,能够在沉闷的现实中透口气,你可以拂去种种无足轻重的琐碎的烦恼,让你本性中的喜悦闪出光来。
这么说吧,如果我的教育成功,我希望我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尽可能多地保有她现在的开心和欢乐;希望她能跟现在一样,可以随时随处发现喜悦的理由;希望她能有力量随时清理尘埃;希望她能比较有穿透力,能直奔主题看到生活中的亮点……哎,可能说的有点多了,其实要求并不高啊,就是希望她能最终长成一个有趣的大人!12-28 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