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本--孩子精神上的“脐带”
看6532 | 回复6
-
百合茵子 楼主孩子和艺术家住在同一个国度。那里,猫儿在落叶中露出新月般的微笑。所有的东西都会忘记自己原来的形貌,重新分割,形成新的形状。倒影、云雾、光线都显示出矿石一般的稳定性,背景和形体可以调换位置,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相融,再分解。一切都充满了意义,值得细细品味。 ——[法]艾姿碧塔《艺术的童年》
绘本,是喷涌而出的语言的世界。绘本让孩子感受生的欢乐,给予孩子生的力量。是让大人恢复青春活力的语言的源泉。关于绘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讨论。
在思考什么是绘本时,我们可以着眼于绘本本身具有的特点。还可以着眼于绘本和人(读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绘本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意义,以及对作为绘本和孩子之间的桥梁,读故事的成人,和倾听者的孩子双方而言,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对作为书的绘本,有从儿童文学的角度来理解的,有从插图等儿童美术的角度来看的,从这些不同的角度出发,就有了绘本的作品论,作家论,画家论等各个领域的研究。还有人将绘本作为出版文化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还有的把绘本作为综合艺术来研究,我们可以尝试在历史上去追寻绘本源流的发展和变化。其它的还有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来给绘本划分主题并进行分类的。绘本作为书,已经受到了来自各个角度的分析和解读。
有生命力的语言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三样东西,分别是水、空气和语言。水和空气象征着自然,而语言则象征着人类文明。任何人都拥有语言。即使是有语言障碍的人,其内心深处也拥有丰富的语言。人类无法想象没有语言的日子。无论电子传媒如何发达,也无法代替语言。那么,人类是如何掌握这么重要的语言的呢?
如果问一个人,“是谁教会了你说话”,几乎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愣,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不记得在学校里学过说话。从婴幼儿期开始,孩子就开始能发出类似语言的声音了。语言是从母亲或者其他抚养自己的亲人那里来的。语言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别人对你说话的声音传到耳朵里,在不知不觉中被记住,再从嘴里说出来。与其说是记住,不如说像含着母亲的乳头喝奶一样,把流到耳朵里的充满关爱的言语吸吮进了体内。
当我们重新认识到语言是从母亲那里获得的东西时,也就能意识到更重要的事情了。我们从母亲那里获得的最重要的是生命——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同时还得到了承载生命的容器——身体,接着接收到了支持生命的力量——语言,再进一步,又获得了代表自我的名字。
谈到这里,我的脑海里自然浮现出了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意思是说,我们身体的一毫一发都是父母给的,尽孝道,首先就要做到不伤害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心你的安全。这段话源于中国古典著作《孝经》,很可能是我在中学古文课上学到的,不可思议的是,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地记得这句话。能记住它,与其说是靠记忆力,还不如说是靠对心灵的触动和语言本身所蕴涵的力量。一边听、一边读出这样饱含力量和生命力的语言,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成人的生活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只把语言看作知识,采用解释、灌输的方法,语言就会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尽量用心来轻松地讲述,重要的是在不经意间让其领悟。不试图让孩子了解其具体的意思,而是让他们去感觉,去体验,这往往是现在育儿生活中缺乏的东西。对从婴儿期到小学毕业的孩子来说,大人必须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语言和孩子们说话,给孩子唱摇篮曲,念童谣,读绘本,讲民间故事,朗读叙事型诗歌等。可惜的是,最近大家都不怎么玩“百人一首”等扑克游戏了。这是一种很优雅地运用语言的扑克游戏。丰富的想象力正是通过用耳朵来听语言的经验,得以培养的。接着才是“读”“写”的步骤。到对语言真正的“掌握”,是需要有丰富的去“感觉”的体验才能达到的。
首先,需要去“感觉”……
如果把孩子们经历过的一件件事情,比喻成最终会孕育出知识和智慧的种子的话,那么种种的情绪和丰富的感受力,则是让这些种子茁壮成长的肥沃的土壤。孩子的幼年,正是耕耘这片土壤的最佳时期。
如果我们一意孤行只做我们想做的事情,不就像在“良好土地”上未经耕耘就播种么。这实际上不叫播种,而是随便撒出去。绘本和在孩子内心世界培育“良好的土地”的工作具有深切的关系。“感受”,才是耕耘良好土地的力量。
“感受”不是让智能走在前面。而是让活跃的五感先起作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让这些感觉的作用直接和语言连结在一起。在肌体感觉到的瞬间,直接联结到语言。当感觉到疼的时候,这时候的感觉就是“疼”这个词。觉得好吃的时候,好吃的感觉就成了“好吃”这个词。而且语言能够把感觉微妙的不同之处区分开来。语言所具有的这种分辨出丰富微妙事物的感受力,只有通过实际的体验才能获得。孩子们通过体验来学习这些丰富语言的绝好的时机就是在“玩”的时候。
日常用语当中如果使用当地土话的话,就可以用各种丰富的表现来形容不同的雨。这些都是语言的宝库。但并没有传承给孩子们。比如雨“淅淅沥沥”地下,想向孩子们解释“淅淅沥沥”是什么,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在淅淅沥沥的小雨的情境中对孩子说:“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呢”,他们就会在直觉上感受得到,记忆深刻。不同的雨,如淅淅沥沥,湿漉漉,蒙蒙细雨等不同的雨的区别,通过视觉和听觉,当印象,声音和语言融在一体时,在感觉到语言的微妙色彩的同时,也能明白它实际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语言传承在慢慢地消失。如果生活中没有机会获取这样丰富生动的词汇,那么在绘本中也无法读懂这些语言。珍惜语言,就是珍惜日常生活,丰富日常生活用语。
饱含深情的语言
语言是不可视的。人类在远古时期就开始使用耳朵去听语言。于是这不可见的语言形成了人类的文明,后来人类发明了可视的文字和数字等记号,把语言记录下来,构成了文化的记录。通过听和说不可视的语言,进行感情交流,拥有共同的印象,再把思想传达给对方。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声音文化,就没有文字的文化。
考虑到这些,在作为人的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必要首先让他们植根于体验声音的文化中。人类在成长中,特别是在婴儿期和幼儿期更是扎根于声音的文化之中。母亲对怀抱中的婴儿,无意识地低语,即使是初生的婴儿,也能分辨出在胎儿期就耳熟的母亲的言语,正因为被包容在如此饱含爱意的深情言语中,孩子才能在安全感中成长。
在我们生长的最初,就有语言的陪伴。小宝宝在吸吮着语言,在进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感情。说话的人的饱含深情的言语,也打开了宝宝的心灵,培养了他的心智。人类的想象力也会在这延长线上发芽。想象力首先需要打动人的心灵。在语言的拥抱中,婴儿会感觉到并确信是谁在这里。作为人生出发点的体验,就是和谁“在一起”的体验。首先意识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你—母亲,这位绝对的他人。
拥在妈妈的怀里,听到了生命本体的心脏的的跳动。心脏的跳动也被誉为是语言的起点。尽情沐浴在母亲的声音里。就这样,母与子之间产生了在一起的共感,共有了生的欢乐。欢乐是接纳的力量,爱就是相互接纳的体验。欢乐又是生存的力量。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在跟着成长。说得更彻底一些,正因为孩子,父母才得以成长。甚至可以说是孩子教育了父母。这在给孩子读绘本的过程中就能体验得到。希望爸爸们有时间也要给孩子读绘本。
俗话说,“言传身教?”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是解决不了孩子的教育问题的。
读和听的人之间的交流
绘本不是让孩子自己读的,是通过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
绘本首先意味着,在此时此地,孩子和父母在一起,从绘本这种充满喜乐的语言的世界里,读的人和听的人一起分享,共同拥有这种语言的喜乐。绘本是通过精彩的语言和图像表现的,但这语言和图像都是经由读的人来传达给对方,并让其接收的。父母,也就是读绘本的人,可以把绘本中表现的最美的语言用声音,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来讲述,表述得越喜悦,越快乐,越美,那么,这时的绘本体验就越能长久地留在听者的生命里,经久地向其述说。这才是爸爸妈妈,老师给孩子读绘本的真髓。绘本实际上就是讲述者的东西,也是讲述者和听者之间爱的结晶。04-08 13:48 -
顺利的一家 2楼来看看,我也很喜欢绘本04-08 14:03
-
霏比寻常 3楼坐沙发慢慢看!04-08 14:04
-
yangtietie 4楼支持下……………………………………………………………………04-08 19:50
-
我爱珠珠 5楼绘本,是喷涌而出的语言的世界。说得真好呀~04-08 20:05
-
bao689 6楼很好的书。。04-09 11:52
-
七叶草 7楼我也很喜欢绘本07-12 13:20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