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有心理伤痕 -不要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看5441 | 回复2
-
ytstone 楼主
我们都有心理伤痕
这是一本书的名字,借来当做这一章的题目。怎么办呢? (并借此机会向所有的读者推荐这本书,作者是徐浩渊博士。
徐博士认为,“父母们的心理伤痕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孩子的爱。“父母们的心理伤父母们要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我焦虑什么、我怕什么,把这个能量放在自己身上,把伤痕留在自己这里治疗。自己的内心,我焦虑什么、我怕什么”
心理伤痕有多种多样,前边讨论过的“父母内心的恐惧”
就属于心理伤痕,这里再总结几类比较常见的。伤痕有多种多样,
第一类心理伤痕:过度认同孩子的痛苦Sam从满月到将近三岁,曾经由一位出色的保姆佟阿姨协助照看。心理伤痕:过度认同孩子的痛苦。佟阿姨爱心充沛、善良温和,对Sam无微不至、精心呵护,Sam和她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良温和,对Sam无微不至、精心呵护
不过,从一开始我就发现,佟阿姨有一个特点,就是她特别忍受不了孩子的哭声。从一开始我就发现,佟阿姨有一个在婴儿期,Sam只要一哭,佟阿姨会第一时间冲过去把他抱起来,她甚至乐意一天到晚抱着孩子不撒手,我劝了很多次,她才很不情愿地给Sam一些身体上的自由。要一哭,佟阿姨会第一©1998 文学视界 未经许可 谢绝转载在幼儿期,Sam只要一哭,佟阿姨会马上妥协,顺从孩子的意志。要一哭,佟阿姨会马上妥协,顺从孩子在训育Sam的过程中,我有时会要求Sam遵从一些规则,有时会约束他的一些行为,有时会拒绝他的某些无理要求,Sam有时则以哭闹来反抗我。Sam的过程中,这个时候佟阿姨在一边会显得特别焦急,忍不住要去哄孩子,如果我任由Sam哭闹却仍然坚持原则,甚至制止佟阿姨的哄劝,事后她会埋怨我,“你这个妈真够狠心的,干吗非让咱娃儿哭得那样惨!”我问她,“怎么惨了?不就哭了几声吗?”佟阿姨回答,“多让人心疼啊!我就听不下去!”出门在外,只要见到孩子哭,她就会很着急,恨不得上前亲自去哄哄那个陌生的孩子。边会显得特别焦急,忍不住要去哄孩子
久之,我不禁有些好奇,一天晚上聊天,我问佟阿姨,“你是不是小时候经历过什么特别惨痛的伤害?”佟阿姨回忆起她四岁那年,母亲由于工作繁忙,把她送回乡下外婆家。我不禁有些好奇,一天晚上,下了火车佟阿姨睡着了,母亲则因为怕孩子醒来不肯放自己走,就趁机偷偷溜掉了。了,母亲则因为怕孩子醒来,年幼的佟阿姨醒来后发现妈妈不见了,惊恐伤心、号啕大哭,整整哭了一夜。发现妈妈不见了,惊恐伤心。外婆把母亲临走前留下的一桶当年十分难得而又昂贵的奶粉交给佟阿姨安慰她,佟阿姨则边哭边不知不觉中把整整一桶奶粉用手拈着吃下去了。
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怪不得佟阿姨听不得孩子的哭声!也怪不得她把吃东西看做天下头等大事,尤其是一种慰藉的手段。里,我恍然大悟
佟阿姨的那段经历想必我们大家听来觉得不新鲜:为了躲避孩子的哭闹和纠缠,多少成年人使用了同样的办法瞒着孩子悄悄溜走?然而就是成年人这种司空见惯、不假思索的自私行为,给多少孩子制造了终身的创伤!当孩子突然发现爸爸妈妈不辞而别、“消失”了,那种被抛弃的绝望、恐慌和伤痛会伴随孩子一辈子。
其实佟阿姨的经历算是比较鲜明极端的,可以立刻追溯马上回忆起来。阿姨的经历算是比较鲜明极端的。更多人的心理伤痕则埋藏得比较深,不那么容易追根寻源。埋藏得比较深。我们很多人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而是像个精神上的小叫花,可怜地乞讨着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和赞赏,而这种维持基本生存的心灵氧气却十分来之不易甚至根本得不到。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反而,只要自己稍稍不顺父母的心意,就会招来斥责、打骂以致被遗弃的威胁——“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考不上大学,就别来见我们!”“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不争气的孽障!你给我滚!”诸如此类的话,相信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听到过。不顺父母的心意,就会招来斥责。父母的这种“你不完美、不合我意,我就不爱你、不要你”的态度,给所有的孩子都留下了精神重创。不合我意,我就不爱你、不要你
这种伤口几乎永远不会愈合,而是在适当的时刻重新撕裂、流血、疼痛。口几乎永远不会愈合,而是在适当的时刻重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简直就是父母心理伤痕爆发式的迸裂,其中之一便是无法忍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当孩子难过时,父母比孩子还难过,这种行为特征叫做“过度认同孩子的痛苦”。,简直就是父母心理伤痕爆。很多童年时代经历过情感创伤的父母,会把自己的伤痛和孩子的伤痛混为一谈,分不清楚哪些是自己的情绪反应,哪些是孩子的。情感创伤的父母,会把自己的伤痛和孩子母把自己内心的伤痛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小小的不舒适,在父母眼里夸张成了严重的痛苦;孩子的些微焦虑,在父母心目中升级成了危急的恐慌。痛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小小的不舒适当你发现自己不能忍受孩子的痛苦时,很有可能你在把自己的内心伤痛投射到孩子身上。现自己不能忍受孩子的痛苦时
第二类心理伤痕:不能忍受孩子的宣泄
力力妈妈她在给孩子树立规矩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碍。比如睡觉问题,她希望力力每天晚上定时入睡,为此还专门买了漂亮的时钟挂在孩子床头、教会力力认识钟点,但是每天到了睡觉的时候,力力都会坚决反对,伴以大哭大闹。望力力每天晚上定时入睡,力力妈妈告诉我,如果不限制孩子的睡觉时间,让他随心所欲地玩儿,孩子一般十一二点睡觉;如果要求孩子早一些入睡,孩子会一直哭闹到差不多11点再睡。果不限制孩子的睡觉……“是不是干脆不要求他,就让他11点再睡呢?”力力妈妈问。他,就让他11点再睡呢?”力力妈妈问。她显然忘记了,要求力力提前入睡的原因是他第二天起不来床、不能按时去幼儿园、影响父母上班,太晚睡觉对孩子的身体发育也不好。其他方面的规矩也如此:有始无终。此:有始无终。只要力力哭闹得厉只要力力哭闹得厉害,这位妈妈不是放弃原则,乖乖投降;就是跟他发怒、大喊大叫。,这位妈妈不是放弃原则,乖乖投降
曾经几次我们在一起,每当力力遭到拒绝或者受到约束时,都会惊天动地地号啕哭叫,力力妈妈则眉头紧锁、满脸痛心,千方百计地安慰、哄劝孩子,力图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到最后,不是她万般无奈地妥协,就是失去耐心地吼叫“你烦死我啦!别闹了!再闹妈妈就走了!”如果力力还是不能平静下来,她就干脆不说话了,虎着脸瞪着孩子,直到力力大叫着“妈妈我错了!对不起!”才罢休。无奈地妥协,就是失去耐心地吼叫
我问力力妈妈,在应该坚持原则的时候,你能不能做到不动声色,允许孩子哭泣叫嚷,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愤怒,你自己则很平静温和但又坚定不移呢?她告诉我,“我实在忍受不了他哭闹。力妈妈,在应该坚持原则的时候,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是个坏妈妈,因为要么我无动于衷让他哭去,要么我恨不得掐死他,总之他一哭我就心烦意乱,甚至想自己一头撞死!”
我知道力力妈妈从小在寄宿制学校长大,跟父母的关系一直不亲近,尤其跟母亲的关系很不好。是个坏妈妈,因为要么我无动于衷让他力力妈妈的母亲脾气比较暴躁,一丁点儿小事情会惹得她勃然大怒,边摔门砸碗边痛骂自己的孩子。比较暴躁,一丁点儿小事情会惹力妈妈的童年是在对母亲的恐惧和痛恨之中度过的。
力力出生前,力力妈妈的母亲去世了,力力妈妈没有表现出多少悲伤。生前,力力妈妈的母亲去……但是我察觉到她有时会通过孩子来发泄自己的痛苦:孤立无助、缺乏亲情的童年、对母亲的不满和愤怒、失去母亲所感到的悲痛,都会在自己孩子哭闹的时候翻滚上来,给她带来更大的痛苦,让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无法掌握对孩子的训育。会通过孩子来发泄自己的痛苦:
社会学家T。家T。J。Schef一个人压制的感情积累得越多Scheff说,一个人压制的感情积累得越多,越不能够忍受别人对这种感情的发泄,因为别人的发泄会扰乱自己的宁静(equilibrium)。个人压制的感情积累得越©1998 文学视界 未经许可 谢绝转载
力力妈妈压制了自己的宣泄,也就无法忍受力力的宣泄。妈压制了自己的宣泄,因此每当力力发脾气的时候,力力妈妈的最先反应就是“必须马上制止这种情绪!”而对她来说,最见效的方法,一是妥协,二是发怒镇压。的时候,力力妈妈的最先反应©1998 文学视界未经许可 谢绝转载她甚至承认,怒吼几乎是她的第一反应,她需要很大的意志力来克制住自己的叫喊。乎是她的第一反应,她需要很大的意志力
因为炮火镇压是她熟悉的方式,是已经植入她脑海、变成她自己一部分的本能。镇压是她熟悉的方式。
第三类心理伤痕:过度依赖孩子“妈妈,我要买这只电动娃娃!”商场里,四岁的玲玲抱着一只大纸盒子跑向在一边挑选文具的爸爸妈妈。心理伤痕:过度依赖孩子
玲玲爸爸看了看价签,将近400元,便对女儿说,“太贵了,不能买。爸看了看价签,将近400元,你的娃娃够多的了。”
玲玲走近妈妈,还没开口,妈妈就说,“乖,听爸爸话,咱不买了,给放回去吧,啊。”玲玲的小嘴马上噘得老高,
“不嘛,我就是要买!我就是要买!”爸爸有些不耐烦,“别闹,我说不买就是不买!”
妈妈马上接过话来,“乖,别闹,待会儿爸爸妈妈带你去吃冰激凌!”说着把玲玲领开,带回玩具柜台。的小嘴马上噘得老高
玲玲不说话了,脚步磨磨蹭蹭的,眼睛里积蓄了一堆泪花。妈妈叹了口气,告诉玲玲等一下,她回到文具柜台找到丈夫,商量着,“要不咱给她买了吧。玲玲等一下,她回到文具柜
丈夫有些不快,“这么贵的玩具,你又给她买。有些不快,“这么贵,前两天不是才花300块买过—套芭比娃娃吗?这个月咱们家出去度假花了不少钱,快瓢了。
玲玲妈妈小声地说,“那我待会儿就先不买鞋了,等下个月再说吧。妈妈小声地说,“那我待会儿不买鞋了,反正我的鞋也够穿的。”玲玲爸爸顿了顿,嘟囔了一句“你也太惯着她了!”玲玲妈妈赔着笑脸,自我解嘲地说,“唉,谁让我心软呢?孩子太小,别老难为她,我自己省省,再苦也不能苦了咱宝贝闺女。”
几分钟后,玲玲抱着新娃娃、吃着花心筒,心满意足地走出商场。妈妈跟在后边问她,“宝贝儿,告诉妈妈,谁最好?”玲玲头也不回脱口而出,“妈妈最好!玲玲最爱妈妈!”玲玲妈妈幸福地笑着。
这个场景很老套。玲玲妈妈属于典型的那种家长,她们把对于自我的裁判权,交付给孩子,需要孩子接受她们。那种家长,一旦孩子撅嘴、生气、哭泣,她们就感到自己被拒绝、是失败的家长,于是对孩子百依百顺,曲意逢迎。孩子一哭泣,她们就感到自己被拒绝。到头来,她们累坏了,孩子则被宠坏了。而根源又在于玲玲妈妈童年的经历。在于玲玲妈妈童年的经历。玲玲妈妈的母亲性格非常温和,从来不跟孩子发脾气,然而她使用了另外一种方式来让孩子感受到她的愤怒和不满:每当玲玲妈妈跟母亲有不同意见时,母亲都会采取沉默、冷漠的态度,很长时间不跟女儿说话,或者干脆躺在床上,说她不舒服,心口难受;尔后会在女儿听得到的地方,跟家里其他人或者邻居朋友抱怨,“唉,养孩子有什么好?什么都不听你的,还净让你生气。非常温和,从来不跟孩子发脾气,也就哪天让他们气死得了!”这时候玲玲妈妈就会感到万分内疚,禁不住赶紧向妈妈投降,当一个乖乖女,让妈妈高兴。
由于没有从母亲那里得到过无条件的爱和赏识,玲玲妈妈长大后,总是习惯性地怀疑自己的可爱性和价值,把丈夫和女儿对自己的亲密和接受看得至关重要,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因为她担心,一旦拒绝了亲人,她就会失去他们的爱。每当女儿因为被拒绝而表现出不快时,玲玲妈妈都会重新感受到童年遭到母亲冷落时的那种孤独和绝望,这种痛彻心肺的伤痕使得她无法对女儿说“不”。就这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玲玲变成了妈妈,妈妈变成了女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玲玲妈妈把女儿当成精神养分的来源,女儿的情绪左右着她的行动。精神养分的来源,需要女儿爱自己,她宁肯牺牲自己的一切,来换取女儿对她的肯定。她宁肯牺牲自己的一切
第四类心理伤痕:冰与火的交融
妞妞妈妈为了女儿可以说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对女儿细致入微地照顾,都到了神经质的地步。
每次打电话或者约着出去玩儿,妞妞妈妈都会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这些朋友们汇报妞妞的每一点生活细节,尤其是那些令她担忧的事情:从生理上的,比如女儿两天没有大便了,她脖子后边有点红疹,她有时候莫名其妙地发出磨牙的声音,等等,到心理上的,比如女儿和小朋友争执,不肯安静坐着,不愿意念书学习,等等。电话或者约着出去玩儿大多数时候,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但是妞妞妈妈总是一副大祸临头的状态,紧张得不得了。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絮絮叨叨地分析来分析去,反反复复地问“妞妞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她的一句口头禅就是“要是妞妞有什么不好了,我就活不下去了!”
曾经有一阵,妞妞妈妈怀疑妞妞得了白血病,每天带着孩子去各个不同的医院检查,而后再给我们几个朋友打一圈儿电话,汇报、分析,求教、悲叹,几乎痛不欲生,后来弄明白是虚惊一场。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妞妞妈妈换了工作、搬进市中心、跟丈夫周末才见,做出无数的牺牲。长环境,妞妞妈妈换了工作、搬进市中心。她的另外一句口头禅是对妞妞说的,“宝贝儿,你是妈妈的一切!”
按理说,这么心疼孩子的妈妈,不会对孩子凶吧?恰恰相反,妞妞妈妈对孩子看管得极严,却没有什么耐心,她几乎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经常对妞妞发火、甚至动手打孩子。好的时候她把妞妞捧上了天,心肝儿宝贝儿“含在嘴里怕化了”,坏的时候你会以为她是白雪公主的后妈。曾经有一次,不知为何地对妞妞大动肝火,把小姑娘锁在屋子里哭了一夜。何地对妞妞大动肝火,把小姑娘锁在屋子里。每次对妞妞发过狠后,妞妞妈妈都会找到我们来忏悔,骂自己是天下最坏的妈妈。,妞妞妈妈都会找到我们来……
换了别人,也许我们就不耐烦了但是妞妞妈妈的身世那么悲惨,我们都能理解她对孩子的这种一忽儿宠爱一忽儿严厉的极端态度。那么悲惨,我们都能理解她。妞妞妈妈的父母因为工作的关系,长期两地分居,妞妞妈妈和弟弟从小分别寄养在不同的亲戚家。工作的关系,长期两地分居,亲戚对妞妞妈妈非常疼爱,几乎可以说是溺爱,倒是给了妞妞妈妈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也造成妞妞妈妈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疼爱,几乎可以说是溺爱。好不容易盼到父母团圆,妞妞妈妈的噩梦却从此开始。妞妞妈妈的噩梦却从此开始。父母早就发现彼此性格不合,团圆之后分歧更大,更是过不到一起去,开始每天吵架,后来升级到每天打架,吵完打完就拿着孩子出气。格不合,团圆之后分歧更大,妞妞妈妈的母亲打起孩子来毫不心疼手软,有时甚至拽着他们的头发往墙上撞,或者把孩子身上掐得青一块紫一块的。父母之间的恶战,对孩子的漠不关心,以及经常性的毒打斥骂,给妞妞妈妈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妞妞妈妈形容自己的母亲是“敏感细腻过头神经质脾气暴躁”,她自己不知不觉间也继承了母亲的这些性格特色。妈形容自己的母亲是“敏感细腻过头……
清醒的时候她在妞妞身上拼命补偿自己童年时代所缺乏的母爱,就像她自己说过的,“我好想谁能把我搂在怀里,狠狠地心疼我,安慰我。身上拼命补偿自己童年时有把自己的女儿搂在怀里,狠狠地心疼和宝贝。的确,她是以一种令人窒息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爱。令人窒息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爱。极度的自卑感、极端的缺乏安全感,使她总处在一种大祸临头的胆战心惊当中。缺乏安全感,使她总处在一种大祸临头。长期处在这种压力下生活,她的脾气也像火山一样危险,随时随地都可能爆发;爆发的时候她几乎处在一种神志恍惚的状态,连女儿的痛苦都感受不到了。生活,她的脾气也像火山毋庸置疑,在这种冰与火两种极端温度下成长起来的妞妞,心灵也受到了扭曲。才四岁小小年纪,已经学会了看妈妈脸色行事。经学会了看妈妈脸色行事。对于小妞妞来说,世界太变化无常了!
上边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心理伤痕,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伤痕,相信每个人都能自己找出来。
这些心理伤痕的分界不是那么明显,有些人同时带有一种以上的伤痕,每个人心理伤痕的轻重程度也不同。理伤痕的分界不是那么明显。有孩子之前,这些心理伤痕一般都掩埋得比较深,平时谁都看不见,就连我们自己都没有什么察觉。之前,这些心理伤痕一般都,内心这间储藏室的墙就被砸出一个大窟窿,所有的伤痛都争先恐后地奔涌出来,影响着我们对孩子养育的态度和手段,甚至有时候让我们失去控制。这间储藏室的墙就被砸出
如果没有足够的警觉和克制,某些家长的行为不由自主地体现出来她们的内心伤痕累累,比如她们过度溺爱孩子、过度保护孩子、过度参与孩子的生活,对外界的任何影响都反应过激、过度敏感。有足够的警觉和克制。归根结底,她们试图控制孩子的生活。控制孩子的生活。自己的生活中经历过很多恐惧和痛苦的家长,往往过于控制自己的孩子,不是为了保护孩子,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再经历恐惧和痛苦。
如果一个人幼年时没有被父母无条件地爱、无条件地接纳,没有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而是经历了被抛弃被拒绝被否定的恐惧和痛苦,那么不安全感深深植入他/她的内心,成年之后,也会形成这样的性格特色: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永远都不满意。) 在他们看来,世界充满未定未知,总有一种恐慌感,无论自己怎样做都无法防患于未然。满未定未知,总有一种恐慌感。
中国少儿新闻出版总社少儿研究室主任徐国静在对一些妈妈的采访中总结了她们的恐惧形式:孩子学习不好恐惧,学习好别的方面不好也恐惧;老公不挣钱,她们为今后生活操心恐惧;老公挣钱,但又怕他在外边搞女人也恐惧……总之,担心、恐惧是一种常态,她们试图控制孩子,也试图控制丈夫以及所有她们能够控制的人,觉得只要对方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了,世界就是太平的,意外就不会也不应该发生,自己就能从中获得一些安全感。一些妈妈她们往往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解释自己的行为:“这都是为了你好!”可惜的是,孩子、丈夫以及其他的亲人、朋友、同事等等,都是独立的人,都无法按照另外一个人的指令亦步亦趋、毫无偏差。试图控制他人的行为,往往都会落空。
06-15 15:32 -
小小菲儿 2楼不要让爱来伤害孩子06-16 08:04
-
lwzjc 3楼说得真好,学习了06-17 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