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活动已经登记在分享微博活动
更多试读试用请点击:http://www.ibabyzone.cn/shiyong/
首先鸣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对此次活动的大力支持与赞助!
试读名额:15名
当当购买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269648.html
陪宝贝初次踏入“小社会”的心灵约定,直接解答幼儿园家长面临的种种困惑,朱永新、蒋佩蓉、蔡笑晚、沙拉、林怡、陈忻等教育专家倾情推荐!
图书简介: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教育,是没有伤害的教育。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人格养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童年是幸福的起点,父母怎么做,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本书是著名早教专家付小平陪自己女儿成长的亲子教养手记,也是他十年教育工作和育儿实践思考的结晶。作者通过与女儿相处期间发生的故事,提出了家长的心灵陪伴是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等诸多独到的教育理念和见解,直接解答了最让幼儿园家长困惑的教养问题。
本书是让父母们不再为孩子的幼儿园教育问题而发愁的绝佳读本。
编辑推荐:
一位早教专家三年陪伴孩子上幼儿园的心路历程
三年心灵陪伴,孩子受益一生
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一个小社会
在环境转换的关键期,给孩子最有帮助的爱
有些事,家长现在不做,就来不及了
一本幼儿园家长必读的亲子成长手记
著名教育专家 朱永新/蒋佩蓉/蔡笑晚/沙拉/林怡/陈忻……倾情推荐
作者简介:
付小平:复旦大学博士,知名亲子教育专家,《北京青年报》和《孩子》等多家媒体专栏作家,新浪育儿名博博主。
作者多年来致力于儿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研究、咨询和培训工作,为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女儿成长,毅然辞去某大型上市公司高管职位,自行创办上海勤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作者曾接受《中国青年报》《大河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东方早报》《现代快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等多家大型媒体采访,并在《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东方早报》《家教》《孩子》等报刊发表过多篇教育类文章。
新浪微博:@付小平V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835574314
电子邮箱:[url=mailto:fuxp@hotmail.com]fuxp@hotmail.com[/url]
幼儿教育专用微博:@陪孩子上幼儿园
评论:
这是一本亲子共同成长的手记。单从书名来看,似乎仅适合幼儿园孩子的父母阅读,但如果通读全书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内容都跟整个幼儿阶段相关,也完全适合婴幼儿父母阅读,且适合幼教工作者参考。
朱永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改革发起人)
细细品味本书,我们会发现:那些在养育之路上所遭遇过的挫败感,完全可以转化为一种成就感;只有我们懂得“孩子的那些事儿”,孩子才会真正“懂我们的事”。
林怡(著名早教专家、亲子畅销书作家、林怡育儿会所创办人)
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新颖、独特的教育理念,分享很多操作性强的幼儿教育方法,同时还教会我们如何做好父母。
谭旭东(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教育专家、鲁迅文学奖得主)
本书对幼儿入园的情绪、行为、规则、品格养成等,做了切合实际的分析与解答。作者对孩子观察细微,解决方案也相当务实。对作者的耐心与智慧,恭敬地送上“敬佩”两字。
周合(上海市儿童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儿童阅读与艺术教育专家)
一本好书不在于它有多么深奥的理论,而在于它能否唤起读者的共鸣。本书为正陪伴孩子成长的家长提供了独特的“教子有方”良策,具有实用性,绝对是学龄前孩子的家长感兴趣的必读书。
徐刚(中国学前教育协会上海分理事会理事、上海市闵行区依霖幼儿园园长)
感谢亲子教育专家付小平,为我们带来《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本书理论与故事相融、专业思考与亲身感悟互通,伴随家长迎接和享受幼儿园这段绝无仅有的幸福时光。
朱正欧(《父母世界Parents》杂志执行主编、8岁女孩和6岁男孩的妈妈)
这本书总能在你为教育孩子而抓狂、无措时,帮助你发现问题的本质,讲述解决之道,于不知不觉中帮你驱散焦虑……
茜茜妈妈(新浪育儿名博 @家庭教育日记 博主)
书籍目录:
推荐序一:童年是幸福的起点 朱永新
推荐序二:做懂孩子的父母 林怡
推荐序三:让孩子拥有一个高质量的幼儿时代 陈忻
PART1为孩子进幼儿园做准备
1.幼儿园是孩子人生第一堂社会课
2.和孩子迈好入园第一步
3.全托,不要轻易送孩子上
4.选对老师,比挑选幼儿园更重要
PART2父母的改变决定孩子的能力
5.有管教才是真爱
6.与孩子一起订立规则
7.别让孩子伤在“听话”上
8.放手,孩子才能独立
9.允许孩子犯错,给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10.别让“教育”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11.别以安全之名,剥夺孩子运动的机会
PART3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次机会
12.孩子爱说谎,父母先别慌
13.孩子欺负人,父母需纠正
14.孩子爱比较,父母要引导
15.孩子的“坏脾气”,父母要用心对待
16.孩子在幼儿园不午睡,家长别紧张
17.面对暴力,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18.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胆量
19.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20.学会和老师有效沟通,父母才能走出焦虑
21.家长要学会“对抗”老师的负面影响
22.送礼只是为了表达感谢
23.不要让“生日礼物”成为负担
PART4让孩子变成有能力的天使
24.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
25.孩子“输得起”,才能“拼得赢”
26.孩子玩电子游戏,宜疏不宜堵
27.让孩子学会理财
28.小心呵护孩子的童心
29.用心记录也是一种爱
PART5家长多一些爱的智慧,孩子少一些成长的羁绊
30.家长控制好零食,孩子才不会挑食
31.别让父母的“面子”,伤害孩子的“里子”
32.父母有童心,才能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3.让我们“笑着”教育孩子
34.倾听孩子的内心,父母要耐心
35.设立“珍珠时刻”,守护孩子的幸福感
36.亲子阅读,重在亲子
37.隔代教养,观念不一怎么办
38.好爸爸是培养出来的
39.不要给孩子强加“兴趣”
40.幼小衔接,家长更需要智慧
精彩摘录:详情请看二至五楼
活动申请时间:2013年11月07日--2013年11月17日
阅读心得最后提交时间:2013年12月07日(以收到书籍为准)
参与方式:
点击下方“我要报名”,填写相关信息。
不理解的请看:http://3g.ibabyzone.cn/bbs/showtopic-21287.html
宝宝地带的试用方法:
http://3g.ibabyzone.cn/bbs/showtopic-67456.html
试读报告范例:
http://3g.ibabyzone.cn/bbs/showtopic-99530.html
报名需知:
1、申请试读的用户必须更新头像、个人资料、手机、邮箱认证、联系方式(右上角我的地盘→个人设置);
2、申请成功获得书籍的会员需要提交阅读心得;在论坛的“亲子阅读”版块下的“阅读心得”栏目里,标题自拟;
3、试读报告内容要求为原创本站首发,1天内不得转发其他网站,不少于800字,图片3张以上,有宝宝读书照片更佳。
4、在浏览器右上角“我的地盘”—我的活动中提交阅读心得链接;
5、本次试读免运费,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寄出--中通快递。
6、试用用户将以个人资料中的地址等信息发送,若有误将不再补发;
7、试读报告以对书的感想、阅读心得、给其他没得到机会的用户更加直观建议为主。
-
冰钰愛玥 2楼幼儿园是孩子迈入的第一个小社会,用大手拉着小手,陪他一起走吧。
目 录
Contents
推荐序一:童年是幸福的起点 朱永新
推荐序二:做懂孩子的父母 林怡
推荐序三:让孩子拥有一个高质量的幼儿时代 陈忻
PART1为孩子进幼儿园做准备
1.幼儿园是孩子人生第一堂社会课
2.和孩子迈好入园第一步
3.全托,不要轻易送孩子上
4.选对老师,比挑选幼儿园更重要
PART2父母的改变决定孩子的能力
5.有管教才是真爱
6.与孩子一起订立规则
7.别让孩子伤在“听话”上
8.放手,孩子才能独立
9.允许孩子犯错,给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10.别让“教育”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11.别以安全之名,剥夺孩子运动的机会
PART3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次机会
12.孩子爱说谎,父母先别慌
13.孩子欺负人,父母需纠正
14.孩子爱比较,父母要引导
15.孩子的“坏脾气”,父母要用心对待
16.孩子在幼儿园不午睡,家长别紧张
17.面对暴力,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18.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胆量
19.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20.学会和老师有效沟通,父母才能走出焦虑
21.家长要学会“对抗”老师的负面影响
22.送礼只是为了表达感谢
23.不要让“生日礼物”成为负担
PART4让孩子变成有能力的天使
24.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
25.孩子“输得起”,才能“拼得赢”
26.孩子玩电子游戏,宜疏不宜堵
27.让孩子学会理财
28.小心呵护孩子的童心
29.用心记录也是一种爱
PART5家长多一些爱的智慧,孩子少一些成长的羁绊
30.家长控制好零食,孩子才不会挑食
31.别让父母的“面子”,伤害孩子的“里子”
32.父母有童心,才能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3.让我们“笑着”教育孩子
34.倾听孩子的内心,父母要耐心
35.设立“珍珠时刻”,守护孩子的幸福感
36.亲子阅读,重在亲子
37.隔代教养,观念不一怎么办
38.好爸爸是培养出来的
39.不要给孩子强加“兴趣”
40.幼小衔接,家长更需要智慧
后记:陪孩子一起成长
幼儿园是孩子人生第一堂社会课
“我女儿3岁了,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学东西很快,做事也很投入,也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块玩。可是自从上了幼儿园,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这几天早上一送她去幼儿园就哭,怎么劝都不肯去,孩子一定要上幼儿园吗?”
这是一位妈妈发给我的微博私信。其实,这个问题不止困扰着她一个人,很多幼儿园适龄儿童的家长都面临过这样的抉择。我的一位朋友从国外归来,她为孩子是否上幼儿园做了整整一年的准备工作,还做了详细的笔记,最后她得出结论:“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是家庭无法替代的。”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看法。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也可以提供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不仅能教孩子很多知识,还能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况且,近来有关幼儿园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屡禁不止;更不要说不称职的老师、不安全的食物和不靠谱的教学情况了。
但是我们做家长的要明白,我们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孩子终有一天会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不仅要独自面对很多困难和挫折,而且还必须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培养孩子具有这样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最深沉的爱了。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转折期,是第一次脱离父母的怀抱,进入一个具有社会性的团体中生活,这样的生活对孩子的影响,往往会超出家长的想象。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提问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获奖者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段话是耐人寻味的。由此可见,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对每个人一生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
也许有家长会说,这一切我们也可以给予孩子。我们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性,比如为他们找到同龄的玩伴,带他们去各地旅行;我们也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教育同盟军的环境。但是,在一所成百或上千人的幼儿园,孩子能够接触到的同学和老师将是形形色色的,能够触碰到的环境和氛围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是家长在家里永远无法给孩子的。
家长要知道,我们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宠物。如果我们总是把幼小的孩子与这个社会隔离,尽可能减少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和伤害,虽然我们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他们长大后就有可能不知如何面对这个真实的社会,甚至严重缺乏心理免疫能力。
很多挫折需要孩子自己去经历,很多问题需要孩子自己去解决,很多能力需要孩子自己去历练,要做到这些,我们就必须让孩子从小接触真实的生活环境,而不是把孩子隔绝在一个真空环境中,而幼儿园就是孩子们的第一个小社会。
而为了避免这段生活给孩子带来一生的负面影响,孩子入园前,家长一定要慎重选择幼儿园;入园后,家长首先要做的是自我调整与适应。
伊伊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妻子特别纠结。经历了最初一周的兴奋之后,接下来的一周左右,送伊伊去幼儿园,很多时候都是一路伴随着她的哭声。到了幼儿园门口,伊伊就紧紧抱着妈妈问:“妈妈,你是不是不要宝贝了,你能带我回家吗?”每逢这个时候,妻子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总是与孩子泪眼相望。殊不知这更加强化了孩子的分离焦虑。更糟糕的是,没过多久,伊伊在幼儿园生了一场病。这让心疼孩子的妻子,多次与我讨论,想让孩子回家。我告诉她,据我了解,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在幼儿园小班的时候生几场病,即使是很健康、不易生病的孩子,在刚进幼儿园的适应阶段,抵抗力和免疫力也会下降。我建议她给伊伊一段时间,相信伊伊一定可以适应幼儿园,同时也提醒她一定要传递给孩子正能量,尽量避免所有可能引起孩子畏惧幼儿园的行为。
看到我的态度这么坚决,妻子也就不再提及这个话题。她开始自我调整,并每天记录孩子的表现。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喜地发现伊伊适应得很快,有时已经能够开心地去幼儿园了,而且家里来了陌生的客人,也不再扭扭捏捏地不敢打招呼,变得越来越勇敢了,有时候还会迫不及待地给客人讲讲幼儿园的事情、背背幼儿园老师教的儿歌。虽然这期间还伴随着伊伊在幼儿园的各种不适应,但是妻子逐渐打消了让伊伊退学回家的念头。我告诉她,现在的孩子,从出生以来,家里几乎所有人都是围着他转的。到了幼儿园,处境会截然不同,几十个孩子,一般只有两三个老师负责照顾。没有一个孩子是特殊的,也没有一个老师会只围着一个孩子转。这个过程,就会让孩子逐渐明白,这个世界并非他想象的那样,也没有一个人是至高无上的,更不是到处都有人会一直把他捧在手里。只要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上幼儿园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也就达到了。
和大部分孩子一样,伊伊一个月左右就基本上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有时候生点儿小病,我们建议她在家休息,她还不肯呢,因为在她眼中,幼儿园有很多好朋友,有疼爱她的老师,还有各种有趣的游戏。她从一个放学时眼泪汪汪等着妈妈接的小可怜儿变成了一个直到离园的铃声响起,才恋恋不舍走出幼儿园的快乐孩子。
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习惯和人格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很多习惯当然在家也可以培养,但幼儿园的环境毕竟跟家里完全两样。3年的幼儿园生活,让伊伊拥有了很多良好的习惯,尤其培养了伊伊的社会性,培养了她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跟老师和小朋友相处,伊伊逐渐对这个真实的社会和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还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过集体生活,为升入小学阶段做好了准备。
自诩几乎看遍所有有关幼儿教育图书的妻子,有一次感慨地对我说,幼儿园的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教学经验,一般来说还是远远超过大多数家长。并且,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比家长高,老师的一句话胜过家长的十句话。有时候她拿伊伊的坏毛病无可奈何,请老师帮忙说一下,伊伊就会立刻改正。我开玩笑地说:“之前你担心女儿上幼儿园就是受折磨,现在幼儿园老师反而成了你教育孩子的同盟军。”11-07 10:27 -
冰钰愛玥 3楼全托,不要轻易送孩子上
去年8月份,距离开学不到一个月时,一位很好的朋友来我家里聊天,问我可不可以把孩子送进全托幼儿园。
我问他,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要让他与父母早早分离,成天住在学校呢。朋友跟我说,那个幼儿园非常好,但离家很远。而他们的工作又比较忙,每天接送不太现实。
不经意间,他还跟我提到,因为家里是三代同堂,老人非常溺爱孩子。就拿吃饭来说,孩子是一定要喂才肯吃,否则宁愿饿着也不肯自己动手吃。老人往往因为心疼小孩而无条件妥协。他希望能通过全托来纠正孩子已经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并且,他还觉得全托能更系统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全托,太可怕了!”伊伊妈妈当时恰好也在场,赶紧接过话茬,“我小时候就是全托,那日子可真是煎熬呀!我以前也是在全市最好的幼儿园上的全托,可是那段经历,现在回想起来都非常可怕!”
伊伊妈妈是从幼儿园小班就开始全托的,因为她的父母工作比较忙,没有人能按时接送,也没有人能全心照顾她的生活,所以就把她全托给幼儿园,周五或周六去接,周日晚上再送回学校。
根据她的回忆,全托的小朋友在幼儿园的一周一般分为三部曲:
周一、周二是在伤心中度过。每个小朋友基本都是哭着到幼儿园的,她现在还能记得,当爸妈送她去幼儿园的时候,自己拉着学校铁门不愿松手、不愿进幼儿园的场景。她还记得晚上睡觉时,幼儿园橘红色的灯光和老师们走动的身影,她常常把这些想象成妖魔鬼怪而导致失眠。
周三、周四是在煎熬中度过。因为想家、想父母,缺乏安全感,孩子们聚在一起最喜欢讲的故事是恐怖故事。至今她还能回忆起,她们讲的隔壁疗养院是专门整死人的恐怖故事。我跟她开玩笑,你们不像天真无邪的小朋友,简直就是一群恐怖分子嘛。
周五、周六是在期待中度过。她说,有些父母会周五来接孩子,有些则会等到周六。每个家长来到幼儿园,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安慰,意味着他们的父母也快来了。他们一看到有家长来,就会成群结队地拍着小巴掌,跳跃着大声喊:“××的妈妈来了。”这个时候就是小朋友们最快乐的时光。
听完后,我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并跟她开玩笑说,这个感觉真有点儿像坐牢嘛,幸好我的童年不是这样。她悠悠地长叹一口气说:“可不是,很多人都说小朋友是不长记性的。可我全托那两年,高兴的事基本都不记得了,但那些恐怖故事和恐怖场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呢!”
所以想把孩子送全托的家长一定要想好,如果是因为工作忙而希望幼儿园帮您照顾好孩子,家长自己的确可以省不少心,却极有可能给孩子留下一个梦魇般的童年。
如果是觉得全托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我想告诉您的是,从全托制度的本意来说,它并不是出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更多是为了满足部分年轻父母的需要。
送孩子上全托的弊端是不可避免的,幼儿园毕竟不像家里,人手有限,老师难以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这将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语言及情感等身心方面的发展。
而从心理的发展来说,3~6岁的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尚不完全具备,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忙,也不会明白家长忙工作是为了什么。很多孩子甚至还会认为,这是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的表现,从而产生一种被抛弃的心理,在亲情上也会产生疏离感。如果孩子产生这种心理,就不利于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更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从性格的形成来说,孩子的成长是通过与家庭、幼儿园及社会环境的互动完成的。上全托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度过的,跟家庭及社会环境的接触相对就很少。虽然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但大多数时候都是被硬逼出来的。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上的幼儿园是不是最好的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每天都感受到父母那深深的爱和浓浓的情。如果没有这份关爱、缺少这份亲情,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甚至有被抛弃的感觉。这也不利于形成安全依附的人格形态。
无条件的爱和与父母的亲密互动,对孩子来说,是每天的必需品。良好习惯和健全人格,都需要建立在关爱和交流的基础上,更需要依赖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不能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的幼儿园,就将孩子“无情”地丢在幼儿园。
最后,我给那位朋友的建议是,不管这个幼儿园有多好,都不要把孩子送去全托,千万要慎重。后来,那位朋友听从了我的建议,就在家附近找了一所民办幼儿园,班上十几个小朋友一起上学。现在孩子每天都能回家跟父母相聚,我听说那里的老师对孩子很好,孩子很喜欢上幼儿园。
如果家长不是万不得已,在幼儿园阶段甚至是小学阶段,都不要轻易让孩子在学校住读。虽然孩子周末都能回家与父母团聚,但一周一次的见面,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跟父母之间的亲子时光,再多都不算过分。当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的心灵就很可能会受到伤害。而有些伤害,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阴影,可能成为孩子人生中永远无法抹去却又不愿触碰的禁区。
如果家长不得不送孩子上全托,那么我们一定要给孩子留出充分的适应时间,让孩子逐步过渡。家长也一定要多抽空去幼儿园看看孩子,并在每个周末接他回家,让他感到父母仍然时刻在关心自己,不至于产生被抛弃的错觉。在上全托之前,我们要多跟孩子聊聊,为什么爸爸妈妈送他去上全托,并明确告诉他不是因为他不乖,而是我们的无奈之举,这样可以帮爸爸妈妈分担困难。只要我们消除孩子的错觉、做通孩子的工作,孩子也能减少焦虑和恐慌情绪。
11-07 10:27 -
冰钰愛玥 4楼选对老师,比挑选幼儿园更重要
一位博友在网上给我留言:“听很多家长说,上了好的幼儿园才能上好的小学,上了好的小学才能上好的中学,将来才有可能考上好的大学。所以在给孩子选择幼儿园时我始终犹豫不决。”
这样的困惑,相信能引起很多幼儿家长的共鸣。很多现实也确实印证了这个逻辑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于是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拼爹”之旅,有权势的赶紧递条子,有关系的急忙托关系,有实力的立马买学区房。
幼儿园是孩子正式就读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孩子第一次长时间与家人分离、需要独自面对一个陌生环境。幼儿园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正因如此,家长非常重视幼儿园的选择,能读最好的幼儿园,即使挤破头也要送孩子进去。
我记得3年前,离入园还有大半年的时间,当时跟伊伊一起玩的很多小朋友的家长就开始互相打听,准备送孩子去哪所幼儿园。
我们家住在上海市郊的一个新小区,对口的幼儿园恰恰就是一所刚创办不久的二类公办幼儿园。很多家长为此非常焦虑,不放心把孩子送到这样一个初创的幼儿园,于是纷纷动用关系把孩子弄到示范幼儿园或一级园。
看着其他家长开始动手,家里人也按捺不住了,纷纷向我施压,要想办法送伊伊去好一点儿的幼儿园就读,以免耽误她的前程。
凭我的人脉,要找一所一级以上的幼儿园,应该不成问题。但考虑到孩子的接送,我还是劝家人:“为了孩子,也许我们该上好的幼儿园。但是为了让全家人不要在接送上面耗费太多精力,不妨先让她上一段时间再说。至少这个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还是不错的。”
在孩子正式进入这所幼儿园一个月以后,我就为当初的决定感到庆幸了。一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尤其是开完第一次家长会之后,我们全家一致认为幼儿园的老师都很不错,把孩子送进去我们很放心;二是跟其他择园的家长交流之后,感觉他们都对孩子的接送问题特别发愁,同时聊下来也没有发现幼儿园之间有多么大的差异。
伊伊在幼儿园一直很喜欢班上的两位老师,甚至还对保育员阿姨很亲近,亲切地称呼她们“妈妈老师”。这几位老师对孩子都很有爱心和耐心,班上的小朋友也都很喜欢。而幼儿园的发展态势确实也很好,园长去年还获得了上海市一级的表彰,听说今年正在积极申报一级幼儿园,并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现在,伊伊的幼儿园生活即将结束,回过头看,当初的选择是理智的,也是正确的。我们省去了接送的很多麻烦,孩子也遇到了非常喜欢的老师。
如果家长有条件为孩子选择一所非常好的幼儿园并且不存在接送的麻烦问题当然是非常理想的一件事。但是我想说的是,一所好的幼儿园,并非所有老师都尽职尽责;一所一般的幼儿园,也有很多好老师会对孩子尽心尽力。所以我觉得,家长不必为孩子的入园问题搞得心力交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为孩子选择一所最适合的幼儿园。
大多数家长择园的依据就是幼儿园的等级。以上海幼儿园为例,等级分为四类,排名第一的是示范园,其次是一类园,再者是二类园,最后是三类园。一般刚开办的幼儿园经审核后,就是三类幼儿园了。等级是由有关专家来评定,满分为100分,一般达到85分,就可评定为二类幼儿园;达到90分,就可评定为一类幼儿园。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节可作为家长择园时参考:
首先,硬件条件要达标。要有宽敞的幼儿活动场所,这样才不至于把孩子每天都关在房间里面,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最活泼好动的。看幼儿园硬件的时候,要先看幼儿园的操场,看是否有各种适合小朋友运动的器械、有没有安全的跑道等。
幼儿园的装饰设计,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每天走进去都能心情愉快。各种用具也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方便孩子们使用。
幼儿园还要重视安全,有专门的保卫措施,有全方位的摄像;如果有上下楼梯,楼梯棱角都应包裹。
其次,办学理念要与自己的教育理念相符。在入学前,可以到幼儿园的网站进行查看,了解幼儿园的特点和办学理念,也能比较出这所幼儿园和其他幼儿园的优势劣势。
而且在入园前,幼儿园一般会搞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对幼儿园有更多了解和认识。在亲子活动中,家长一定要用心倾听园长和老师们的讲话,作为是否与自己理念相符更进一步的依据。
再次,上学距离要适中。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舟车劳顿是非常辛苦的。所以,离家远近也是我们选择幼儿园的重要参考因素。如果就近入学的幼儿园还不错,就没有必要舍近求远。
伊伊的幼儿园就在我们所住小区附近,走路1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非常方便。在她上中班的时候,有好几个当初择园的小朋友从其他幼儿园转了回来,主要原因就是路途遥远,既折磨孩子,又折磨大人。
最后,如果可能,可以帮孩子挑选一位好老师。一般情况下,在孩子入园的时候,幼儿园老师都会进行家访。在家访的时候,我们可以多跟老师聊聊,在沟通过程中仔细观察老师,也能初步判断这个老师的情况。
两年前,伊伊所在的幼儿园,征求家长对老师的意见,希望家长写出对幼儿园老师的要求。我当时站在家长的角度,写了三个方面的要求,希望幼儿园老师具有爱心、耐心和童心。现在想来,我觉得这“三心”,应该是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最基本要求。
家长与其费尽心机给孩子选择幼儿园,倒不如花些心思帮孩子选择一位好老师。一位具有“三心”的好老师,相信对孩子们来说,影响将会伴随一生。
与孩子一起订立规则
最近,我的一位崇尚自由教育的朋友犯了难,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好管,问我怎么办。我告诉她,对于孩子来说,自由是成长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自由,孩子将无法独立自主;如果没有自由,孩子更无法从心理上长大成人。但是千万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提到放手让孩子成长,就认为应该撒手不管。
真正的自由,不是让孩子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无拘无束地自由成长。这样的养育方式很容易导致孩子不懂尊重、不讲礼貌、以个人为中心、刁蛮任性、不服管教……
这样的“自由”教育,最后会变成放任自流。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必将演变为宠溺、娇生惯养。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不是彻底放弃规则。有规则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伊伊4岁多的时候,跟我们一同回重庆老家,因为过春节,所以亲戚朋友家的各种零食总是琳琅满目。当她想要吃零食的时候,有一个习惯,总是喜欢问我们:“这个可以吃吗?”
很多时候,在场的一些亲戚或朋友就会很奇怪地问:“大过年的,小孩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呗!你们怎么让孩子事事都请示啊?”虽然他们没有明说,但我知道他们内心真正想说的是“你们怎么管得这么宽、这么严”。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没有要求伊伊吃什么都必须跟我们请示。她的这个习惯,正是因为我们平时给她设定了一条规则:零食一次不能吃太多,尤其是膨化食品或者垃圾食品,尽量不吃或少吃。在遵守这个规则的前提下,她可以自主选择零食种类。
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见到很多以前没有吃过的零食,她不知道哪些种类不宜多吃,所以需要大人帮忙判断。而在自己家里,她就会很容易自己辨别哪些可以多吃,哪些尽量少吃,也无须跟我们确认。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候吃起来就会忘记了自己是否超标,所以在吃的过程中,她也会主动跟大人确认一下数量。一旦我们告诉她已经超标了,她就会很淡定地接受,不再提多吃零食的要求。
迄今为止,我们带她去吃麦当劳或肯德基的次数,可以算是屈指可数,带她去吃的目的也是让她体验一下洋快餐的感觉,她也不会经常吵着要去吃。
我的朋友在我的劝说下认识到了规则的重要性,也认为需要给孩子一些约束、树立一些规矩。但是又不知道究竟该如何为孩子树立规矩、如何才能让规则良好运行。我的建议是:
第一,规则的制定,并不是家长凭借自己的强势和权威独断专行,应该是在尊重孩子和给予孩子选择的基础上共同商定。首先要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而不是要求孩子盲目地服从。
很多规则,如果不涉及重大原则性问题,我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制定。一旦孩子参与了规则的制定,孩子一般都会愿意遵守,有时候甚至做得比家长规定的还严格。因为他觉得这是自己本来应该做好的事情,并非家长强制要求的。
比如,每天的零食量,告诉他能吃什么,哪些是垃圾食品,哪些吃多了对身体不好;每天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以及相关限制条件。在制定这些规则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采用跟孩子商量的方式来确定。
我们也常常看到,节假日期间,因为看电视、打游戏、吃零食,有些家长和孩子之间发生“拉锯战”和“攻坚战”。如果我们和孩子事先一起共同商定了规则,甚至是让他主导制定的规则,孩子自然就会变得更加自觉,家长也变得轻松和省心。
第二,规则的数量需要控制好。给孩子订立规矩,并非越多越好,也没有任何标准答案可以参考。订立什么样的规矩、制定多少规矩,需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孩子自身的特点、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等综合考虑。总的原则是,规矩越少越好;孩子越大,规矩越少,放权越多。
第三,规则一旦制定好,就要严格执行。规则的制定是很简单的,但是严格执行确实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有规则,无执行,结果就是等同于没有规则。一旦违背了规矩,孩子就要受到讲好的惩罚。
有时候,如果因特殊情况导致规则需要变通,那么也要告诉孩子这是特例,并非惯例。
自从伊伊上幼儿园后,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是自己吃饭。在家里,我们就给她订立了一个规则,只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吃,不能到处跑,不能玩玩具,不能看电视。
两年多下来,这个规则从来没有被打破过,所以,她也养成了自己吃饭的良好习惯,我们很少为此烦恼过。并且,这个习惯养成后,她在幼儿园里就吃得很干净,也很利索,不需要老师操心。入园不久,就成为班上吃饭习惯最好的几个小朋友之一,还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者奖励。
第四,我们要为规则的良好运行创造条件。建立规则,并不是对孩子进行高压限制、不给孩子任何自由和选择。要想制定的规则运行良好,就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生活环境,营造一个温馨和快乐的家庭氛围。在约定好的规则范围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夏山学校》中的一段话就是最好的注解:“诚然,家庭中必须有些规则,通常是保护家中各成员权利的规则。但在一个快乐的家庭中,这样的规则运行得很自然,家庭生活是愉快的‘给’与‘取’,父母和孩子也是同伴。在不快乐的家庭中,纪律是恨的武器,服从变成美德,孩子是奴隶与财产。”
第五,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自觉遵守规则。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我们制定的规则,就很可能成为孩子自动自发的行为规范和习惯。一旦孩子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家长也会轻松自如。
我们从小就注重培养伊伊的独立性,所以,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规则,她都能自觉遵守。比如,玩电子游戏不能超过半小时、看动画片一次不能超过两集、每天按时上幼儿园等,大多数时候都不需要大人提醒,伊伊自己就能做到。
第六,家长要带头遵守规则。我们给孩子树立规矩的同时,也会对自己有约束和要求。大多数规则,都是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遵守的。如果一方面要求孩子遵章守纪,另一方面家长又忽略规则对自己的约束,那么,孩子一定会跟着大人学,并且会逐渐感觉这些规则可有可无。
有一次,我到一个亲戚家做客。晚餐时,他们要求5岁多的儿子吃饭不要看电视。但是,孩子的爸爸是个超级球迷,当时正好在直播一场足球赛,于是就端着碗坐到电视机前的沙发上边吃边看。殊不知,儿子早已被他培养成了一个小球迷。看着爸爸可以既看电视又吃饭,孩子也就没有心思认真吃饭了,匆匆吃了几口就跑过去跟爸爸一起看球赛。
当儿子冲过去看电视,孩子的妈妈就开始着急了。一边指责老公,一边哄着孩子。但是,无论如何,孩子就是不愿意回到餐桌边吃饭。即使妈妈端过去,他也拒绝吃。后来,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告诉孩子的爸爸,球赛错过还可以看重播,孩子不吃饱会影响身体发育,更会养成不好的习惯,还是先吃完饭再去看吧。当他关掉电视回到餐桌时,儿子也屁颠屁颠地跟着他一起规规矩矩地吃饭了。
别让孩子伤在“听话”上
女儿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是老师心目中比较听话的孩子之一。老师非常喜欢她,她经常请我和妻子向其他家长传授经验。我们也乐此不疲。和大部分家长一样,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后来发生在女儿身上的一件事,让我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那是伊伊上小班的时候,一天回到家里,外婆心疼地告诉我,伊伊在幼儿园尿裤子了,穿了一天的湿裤子,等她去接的时候,裤子都半干了。我问伊伊为什么不报告老师要上厕所呢?伊伊告诉我们,她本来想举手报告老师,可是老师说过,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听讲,不能到处乱跑,她实在憋不住就尿在裤子里了。“那可以请老师帮你换条裤子呀。”妻子说。伊伊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她说她才不要让老师和小朋友知道。因为老师说,听话的孩子,老师组织上厕所时一定要去。结果她忘记了。从这件事上,我们还了解到,如果不是在老师提醒上厕所的时段,伊伊通常都不敢把自己的生理需求及时告诉老师。后来,我们发现伊伊不怎么爱喝水了,无论我们怎么劝说,伊伊就是不肯多喝一滴水。夏天喝水少很容易生病,没多久,伊伊就生了一场病。即使在病中,她也不怎么多喝水。妻子和幼儿园的老师劝说了好多次,伊伊才开始正常喝水。
通过这件事,我和妻子意识到之前对伊伊的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把“听话”当成了教育孩子的捷径。比如,我们常常会以“听话”作为标准来赞扬和奖励孩子。长期这么做,就会让孩子认为“只有听爸爸妈妈的话,他们才爱我”。于是,孩子就会用“听话”来换取爸爸妈妈的爱,这又会进一步强化孩子的“听话”。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孩子慢慢缺乏主见、不敢表达自己的正当要求。
对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主要来自他们心目中具有权威的大人,这种要求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和能力。作为大人,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如果为了自己省事和省心,仅用“听话”来要求孩子,那么孩子为了达到大人的要求,会下意识地讨好大人,比如在幼儿园的时候,当有困难的时候,就会不敢轻易惊动老师;当需要帮助的时候,就不敢麻烦老师;当不开心的时候,更不会直接向老师倾诉。长此以往,势必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做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还容易养成惯于看人脸色的消极行为,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和妻子决定有意识地引导伊伊学会正确面对大人的要求,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正当需求,不让孩子再伤在所谓的“听话”上。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们觉得机会来了。一个周六,我和妻子打算先带伊伊去商场买衣服,然后再去看儿童剧《白雪公主》;伊伊则想先看儿童剧,再去买衣服。妻子故意说道:“伊伊是个听话的孩子,这件事爸爸妈妈说了算。”伊伊很不开心,但是没再说什么。我悄悄问伊伊,为什么她想先去看儿童剧?伊伊告诉我,每次妈妈带她去买衣服,总是逛好久,回家的路上她经常睡着了。可她不想看《白雪公主》的时候也睡着。我动员她把想法告诉妈妈。伊伊摆摆手,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说:“算了,你们说了算。”我听了很心疼孩子,真没想到她看似听话的背后,竟然有这么多的无奈。我继续鼓动她,要是不想睡着,就一定跟妈妈说。我还保证,如果妈妈觉得她说得有道理,一定会同意她的要求的。最后白雪公主占了上风,伊伊去找妈妈了。妻子认真地倾听了伊伊的话后,决定同意她的提议。那天伊伊看得非常高兴,回家的路上小嘴叽里呱啦说个不停。我趁机说:“多亏你跟妈妈说先来看儿童剧了,要不你睡着了,多可惜!”妻子也附和说:“伊伊是个大孩子了,可以告诉我们她的想法了。以后我们也要多听听伊伊的意见呢!”第二天我送伊伊去幼儿园时,特意当着伊伊的面向老师提起这件事,由衷地表扬她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们尽可能给伊伊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平等地对待她,让她多表达自己的意见,鼓励她敢于说“不”。同时,还引导她认识到,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说的话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大人们也会经常犯错。如果大人做得不对、提出的要求不合理,孩子完全可以向大人提出来。为了让伊伊在幼儿园也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还经常陪她玩模拟幼儿园的游戏。先是伊伊当幼儿园老师,我们做小朋友,让她给我们不断提出要求。如果她提出的要求不妥,我们就会举手告诉她。接下来我们又互换角色,让伊伊做小朋友,我当老师。当我提出的要求比较过分时,她就会和妈妈一起举手表示抗议。因为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伊伊逐渐敢于对大人的决定提出反对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她说得有道理,我们就会认真地照她的想法去做;即使她说错了,我们也不轻易否定她,而是把发现错误的机会和改正的空间留给她。
“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是大部分中国家长秉持的教育观念。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听话的孩子也往往会更多地得到老师的喜欢和青睐。但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一个实验:对2~5岁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在儿童期有反抗倾向的人中,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儿童期没有反抗倾向的人中,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74%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作为家长,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在“引导”和“培养”孩子,其实是在伤害孩子,这一点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允许孩子犯错,给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一次我去幼儿园接伊伊放学,一位家长向我大吐苦水,说她儿子每天小错不断,大错隔三差五,整天在家搞破坏,上幼儿园也调皮捣蛋。她头疼死了。她的儿子我见过,是个爱说爱笑的小家伙,经常缠着来接小朋友的家长问一些事情,很讨人喜欢。我问孩子都犯过什么错误,这位妈妈以当天为例,说早起的时候孩子把卷筒纸缠在身上做飘带;上幼儿园的路上把奥特曼拆得七零八落;刚刚幼儿园老师反映他把洗手池的水龙头堵了,想看看水还能从哪里冒出来……
其实这位妈妈口中抱怨的事,伊伊几乎都干过。她外婆经常在家嘟囔现在的女孩和男孩子一样,不让人省心,惹是生非。可在我看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所做的事,绝大部分都不是怀有恶意故意犯错误,更多的是因为好动和好奇,他们是在用所有的感官来探索世界。很多事情,在成人眼中可能司空见惯,但在孩子眼中是新鲜独特的,并努力想弄个明白。所以大人认为不能碰的东西,孩子偏偏要去摸;大人认为不能干的事情,孩子偏偏要去做;大人认为很无聊的东西,孩子偏偏觉得很有趣。而每一次尝试,可能就是一次犯错;但每一次犯错,也可能就是一次成长。幼儿阶段的孩子大部分学习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作为家长,如果想促进孩子成长,不应要求孩子不犯错误,相反,要给孩子多一点空间,让他自己去尝试,按照自我需求成长。
伊伊4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她的外婆怒气冲冲地告诉我,伊伊把她刚烧好的开水都倒进了鱼缸里,四条漂亮的金鱼全被烫死了。我听了也很生气,金鱼是我们送给伊伊的生日礼物,因为她一直吵着要养小动物。此前给她买了一只小兔子,结果养了没几天就死掉了,她还大哭了一场。妻子看她哭得可怜,就提议买了几条金鱼送给她。她也答应我们要好好照顾。外婆离开后,自觉惹了祸的伊伊躲在沙发后面就是不肯出来。我强压怒火,尽量语气温和地问她:“爸爸知道伊伊一直都是很有爱心的孩子,可为什么要把开水倒进鱼缸呢?”伊伊怯怯地抬起头说:“今天很冷,我怕金鱼冻感冒,就把开水倒进去了。”原来是这样!我和外婆都误解了孩子。伊伊伤心地哭了起来:“爸爸,金鱼为什么会死呢?”我把给她买的《DK自然发现大百科》翻出来,找到介绍动物和鸟类的图片和文字,告诉她,地球上的生物有各自不同的生长习性,有的生物怕冷,有的生物怕热,还有的生物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比如我们人类。伊伊恍然大悟:“爸爸,我知道了,我们要是发烧,就必须得吃药,要不然就会像金鱼一样,被烫死了。”说着,她一脸崇拜地摸摸书,“哎呀,爸爸,你以后多给我讲讲里面的故事吧。”自那以后,伊伊遇事常常会把《DK自然发现大百科》拿出来,有时也向我们求助,比如询问花儿应该多长时间浇一次水、乌龟要不要烤火等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因为她百科知识懂得多,幼儿园老师还让她给小朋友讲过几次故事,这更激起了她强烈的求知欲。一本《DK自然发现大百科》她就要求我们翻过来倒过去地讲了好几遍。
当孩子犯错时,记住:不管你多么生气、多恼火,一定要努力克制住情绪,不要乱贴标签,比如“坏孩子”“惹祸精”等。等到我们和孩子都心平气和的时候,不用命令的语气,而是用建议的方式跟孩子沟通,你会更深刻地了解孩子犯错的心路历程,完全可以借机引导孩子认识世界,引领孩子自我成长。
如果孩子不犯错,就不会给家长带来太多麻烦。所以,有的家长总是期望在孩子犯错前就提醒他,让他避免犯错误,什么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处处设置清规戒律,不允许任何一点纰漏。可是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犯错的权利和机会,孩子长大后就容易出现两种极端情况。要不就是害怕犯错误、办错事,什么都听父母的,等着父母帮他抉择、帮他思考、帮他承担。这会阻碍孩子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要不就是什么都和父母对着干,孩子也是人,也有独立人格,父母什么都代劳了,孩子还怎么体现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呢?所以,为了维护自尊,孩子会通过对父母的要求全部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来证明自己是独立的人。
我有一个同事,他的儿子萧萧曾经是他的骄傲。记得萧萧上幼儿园时,同事邀请我去他家里做客。一进门,我就看见在他们家最醒目的地方贴着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萧萧爸爸不无得意地告诉我,这是他给儿子列的66条不许犯的错误清单,上面包括不许打破杯子、不许跳得太高……他还说,为了保证儿子时时刻刻记住,每天临睡前,他都会给儿子朗读三遍,然后让他反省今天是否犯过以上的错误。
我听后瞠目结舌。在他们家做客期间,萧萧看起来很听话,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乖孩子,上中学后,却成了让同事头疼的叛逆孩子,最后他的妈妈不得不辞职在家看管孩子。
在我看来,对孩子来说,没有比拥有一个“完美”的童年更糟糕的事情了。德国教育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曾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作为家长,智商并不是第一位的,但智慧一定是最关键的。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错误方式。不当的管教方式,非但不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本质、体验到犯错的后果,反而让孩子身心受到更大的伤害,甚至让孩子走向父母期望的另外一端。我一向认为,无论孩子犯下什么大错,打骂孩子都是最无能的管教方式。很多时候,父母打骂孩子,与其说是惩罚,还不如说是父母在挽回自己的尊严或者发泄自己的情绪。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指出,在培养孩子道德品质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更多地采用自然教育法,少用人为惩罚。他认为,当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后,吸取这方面的经验,以后不再犯,就是自然惩罚。他还提出,体罚是一种极端的人为惩罚方式,父母要慎用,这绝对不是主要的教育手段,而且也不能单靠这个方法把孩子培养成才。当然,如果孩子所犯错误是比较重大的原则性错误,也绝不能听之任之,需要考虑通过哪种方式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无法预知孩子的未来,但是只要我们提供给孩子美好的成长环境,相信孩子的今天和明天一定会有天壤之别。
别以安全之名,剥夺孩子运动的机会
伊伊刚过完5岁生日不久,一天在家里学青蛙跳,一不小心从沙发上栽了下来,脸颊磕在茶几转角处,血流不止,后被送进医院救治,但是脸上留下了一道伤疤,过了半年还依稀可见。这件事给当时在家的外公、外婆和妻子造成了很深的心理阴影。为此,妻子禁止伊伊从事很多运动,包括伊伊最心爱的轮滑。她还特意去了一趟幼儿园,拜托老师提醒伊伊不要玩可能存在危险的游戏。我理解妻子做妈妈的心态,但是我反对她的做法。我专门找了一个时间,和妻子逐一分析她所列的各种“危险运动”,结果令妻子沮丧,因为即使伊伊真的能够不玩她所禁止的那些运动,但是其他各种不安全因素仍旧会伴随在她的左右,也就是说禁止“危险运动”并不能保证伊伊安全成长,反而会让孩子疏于运动,影响身体发育。
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运动是非常关键的,他们在运动的过程中,一边摸爬滚打一边学习,不断让自己得到学习和适应。如果儿时缺少体育锻炼,有可能会抑制大脑发展,造成学习障碍。
过去,人们把思考和学习当作脑力活动,与身体其他部分关系不大,但是研究表明,身体和智力的联系十分紧密。运动不仅能保持孩子身体健康,还能促进大脑发育,就拿伊伊最喜欢的轮滑来说吧,这对发展孩子的手眼脚的协调能力大有帮助,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学习写字。现在有很多家长,从孩子开始学习走路,就恨不得眼睛钉在孩子的身上,用充满爱意的目光为孩子营造一个所谓安全的罩子。一旦孩子活动范围超出这个罩子,家长就如临大敌。每次我陪伴女儿玩耍的时候,“宝宝,那里不能去,要摔跤的”“宝宝,那个不能碰,会弄疼你的”……诸如此类的话不绝于耳。更有夸张的家长,竟然抱着孩子玩儿童滑梯;或者画地为牢,警告孩子只可以在圈内玩耍。
而家长的心态,又往往会决定学校和老师的心态,据我所知,上海就不止一家幼儿园,开始尽量减少孩子们的户外活动,甚至课间也不允许孩子离开教室到操场玩耍,只能保持安静,乖乖地待在教室里玩耍。因为一旦出现意外,幼儿园和家长之间就有打不完的官司。
妻子的好朋友带着孩子从日本回来,到我家小住。她的女儿与伊伊同龄,但是运动能力及身体协调能力都明显强于伊伊。她介绍说,在日本,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很重视体育课,常开展各种运动会,既培养了孩子顽强的拼搏作风,又增强了国民体质。
伊伊是两岁多开始学习轮滑的。起初,我们也打算像有的家长那样给她报个专门的培训班。但是我认为既然配备了全套的安全护具,不妨让孩子自己先试试。我不会轮滑,自然没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可以传授给她,只能陪在她身边,任由她自己瞎玩。所有的孩子都对玩耍感兴趣,即使不停地跌倒,伊伊也会自得其乐。有时候她会停下来,认真地想想怎么才能不摔跤、怎么才可以停下来、怎么才能转身。没有多长时间,伊伊就自己在摸爬滚打中学会了轮滑。这让旁人大为吃惊,纷纷赞叹,怎么这么小的孩子就自己学会轮滑了。我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一些家长,说其实很简单,只要给孩子做好保护措施,就随他们自由滑行,可以先在草地上练习走路,然后再转战水泥地面,让他们多尝试、多摔跤、多犯错,最终他们一定会自己摸索出正确的方法,找到最佳姿势来控制轮滑。但是大部分家长听听就算了,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毕竟不符合他们安全育儿的理念。
伊伊后来又完全靠自己学会了骑儿童自行车、玩扭扭车、玩滑板车等。每天出去玩,至少带其中一套玩具。通过几年的观察,我们发现伊伊跟很多同龄孩子相比,跑得比较快,耐力比较好;运动的时候知道怎么保护自己,很少摔到关键部位;另外因为摔跤次数很多,所以有点皮糙肉厚,一般摔了也没事。而和她同班的一位小朋友,只是因为从台阶上蹦下来,就脚踝骨裂了。听老师讲,现在这种“玻璃人”孩子越来越多,他们身体素质不好,夏天不能吹空调,吹了就容易感冒,胃口也不佳,睡眠还不好,在学习和与人交往上,他们都明显表现出来胆怯、不自信,甚至有的孩子直到大班,也难以做好拍皮球数数,让人对他们未来能否适应小学生活感到担忧。
有朋友好奇地问我:“你难道不在乎孩子的安全吗?不担心她受伤吗?”我当然在乎!但是在我看来,在不危及孩子生命安全或给孩子带来严重伤害的情况下,与其过度保护孩子,不如给孩子在适当的范围提供大量机会反复练习与自由嬉戏,让孩子学习应对策略和坚持;让孩子看到行动前思考的重要性,并通过自我思考获取一些避免危险的方法。这才是我们做家长更应该尽到的责任。
孩子爱比较,父母要引导
3岁左右的孩子,一般已经开始出现比较的心理,跟身边的小朋友比高比低、比好比坏。孩子的观察能力是很强的,他们也有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系统。即使没有大人把他们与别人进行比较,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他们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参照体系,确定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也是认识自我的途径之一。
在我们家里,我们的教育观念是以鼓励为主,但是伊伊在上大班的时候,有一天回家,突然无缘无故地问我:“爸爸,为什么我没有蕾蕾长得漂亮呀?”
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问,我一时无语,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心里开始犯嘀咕,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儿,脑子里面成天都想些什么呀。我也开始反思:难道我们平时犯了大忌,经常拿她和其他小朋友进行比较吗?
我认真回顾自己过去的言行,甚至平时家人的举动。仔细回想,也没有发现我们存在什么大问题。
在她的反复纠缠下,于是,我就这样跟伊伊说:“在我们心中,你永远是最漂亮的宝宝。其实每个孩子在爸爸妈妈眼里都是最漂亮的。”然后还告诉她,每个孩子都有最漂亮的地方,比如有的鼻子长得漂亮、有的头发很漂亮,而伊伊的小脸蛋很可爱。
听到我这么斩钉截铁的回答,她也就不再追问,又开始跟我玩游戏。在那天的游戏中,我故意根据游戏内容,问她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伊伊对答如流。在她回答完每一个问题之后,我都会来一句:“伊伊真聪明!”
后来我发现,伊伊在幼儿园里还喜欢观察班上小朋友谁回答问题比较快、比较准,而她有时候不是反应最快、答案最正确的那个人。这时,她就会运用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系统进行自我判断,会说诸如自己不如别人的话。
这就是孩子成长的特点,他们会通过比较了解自己的优势,从而转化为自己进步的动力。而如果在比较中,经常不满足于自己的位置,但是又暂时找不到超越别人的办法,那么就很容易对那些他们认为“比自己漂亮、比自己聪明”的小朋友产生嫉妒心理。孩子们的情绪是透明而真实的,他们不像大人那样善于掩藏自己的内心。
别看孩子们年龄小,他们在这方面的感知非常敏锐。如果不接纳孩子的这些情绪,不及时引导孩子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些不良情绪将会在孩子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需要因势利导,把爱比较的心理转化为孩子的成长动力。爱比较的孩子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往往还容易出现“怕输”的心态。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个心理特征,尽量利用孩子这种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孩子心平气和地跟别人进行竞争,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心态。
如果每个孩子都具备这样的阳光心态和竞争意识,那么孩子就容易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而不是陷入只比较而不行动的自卑情绪中。
其次,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缺点,学会欣赏别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个人,无论多么优秀,都有不及别人的地方;无论多么不显眼,都有别人可学习的长处。作为家长,一定要健康地引导孩子的比较心理。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爱比较时,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缺点,并且欣赏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并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有不足的。而不要处处都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更不要蔑视别人比自己突出的地方。我们还要引导孩子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把别人做得好的一面吸收过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真正做到扬长避短。
第三,我们不要轻易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进行比较。不排除部分孩子喜欢跟别人比较,就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有些家长,只要自己的孩子稍微不如大人的意,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总会挂在他们的嘴上,不经意间就脱口而出;这样,“别人家的孩子”阴影总是永远刻在孩子的心里,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
“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总是那么完美,即便不是那么完美,也总能从他身上找到自己孩子所没有的优点。他总是在自己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适时出现,总是在父母互相攀比炫耀的时候准时现身。
所以,很多小朋友从小就一直有个邻居家的或者是亲戚朋友家的“好孩子”与自己做伴,他们相当优秀和乖巧,并且总是可望而不可即。
在这样的阴影笼罩下,很多小朋友常常自惭形秽,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家长的出发点可能是很好的,希望能够激励孩子奋起直追,我们还不惜把每个人的优点都提炼出来放在孩子面前,让他们跟自己身上的缺点进行比较,跟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进行比较。古人说“知耻而后勇”,很多家长大概也是希望孩子能够通过比较,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改变,做得更好。
可惜的是,大多数时候,这往往是家长的一厢情愿。我们看到的更多结果是,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低,或者质疑父母对自己的爱,甚至会反抗父母的一切安排。
我们在比较孩子之前,首先需要认清自己的差距。我们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之间的差别,却看不到自己和别的家长之间的差距。孩子之间或许差别并不是很大,但家长之间的的确确是有差距的,这些差距往往并不是体现在学历和知识上的,而是体现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智慧上的。
孩子在幼儿园不午睡,家长别紧张
伊伊在家里一直有午睡的习惯。但是入园一周后,我们没有想到,遇到的最大挑战,竟是她的午睡问题。老师向我们反映,只要一听到“小朋友,我们要准备午睡了”,女儿就会哇哇大哭,无论老师怎么劝说,就是不肯上床。这时,我才了解难怪女儿回到家里,没过多久,就嚷嚷着要睡觉,我们还以为是她在幼儿园玩累了呢。
以往女儿午睡,都是外婆陪着一起睡,而且临睡前还一定要外婆讲故事给她听,但是在幼儿园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我还是委婉地请求老师适当地安抚一下她,尽量帮助她午睡。那天我特意去接伊伊放学。在回家的路上,我装作很随意地问她是不是在幼儿园睡不着。女儿先是不吭声,最后哇地哭出来,边哭边告诉我她想妈妈,想外婆,不想去幼儿园了,因为老师每天都逼着她睡午觉。说实话,看着孩子小脸上挂满泪珠,做家长的没有几个心里会好受。但是幼儿园只是孩子逐渐融入社会的第一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决定孩子未来三年是否过得健康快乐。所以我明确地告诉女儿,幼儿园是每个小朋友都要上的,不过我们两个可以一起想想办法如何睡午觉。我提了几个办法,女儿一概摇头,她告诉我她什么都不要做,反正一到睡午觉的时间,她就是想哭。她噙着泪小心翼翼地问我:“爸爸,是不是幼儿园不允许小朋友哭的呀?”
一个3岁多的孩子,特别在意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我给出肯定的回答,孩子必然会压抑自己的情绪。这并不是我所乐见的。
于是,我对她说:“我知道,伊伊睡不着会很难受,其实大人,比如爸爸妈妈,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也会有这样的感受。你是可以哭的,不过我希望伊伊哭的时候,能不能小声一点,不要影响到其他小朋友睡觉。哭了以后,伊伊还是要睡觉的,这样才能长高呀,你说对不对?”女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回到家里,我和妻子商量,都觉得需要给女儿一段时间,孩子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不能着急,不能批评孩子,更不要逼她午睡,要让她自己慢慢习惯。于是我们在家里不再和女儿提及午睡的事,也没有强行不让孩子周末时与外婆一起午睡,因为这样做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不利于她的适应能力培养。我们只是密切跟老师保持联系,经常询问她在幼儿园午睡的情况。
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告诉我们:“伊伊现在还是会哭,但是偷偷躲在被窝里哭,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她应该很快就会适应一个人午睡的。”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心里基本有底了。那天回到家,我不经意间跟女儿提起午睡的事情,告诉她老师在电话里表扬伊伊的进步了,并开心地把她搂在怀里。虽然她没有像遇到其他高兴事一样跳起来,但我能强烈地感受到她内心的那份喜悦。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女儿完全习惯了一个人午睡,并且学会了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幼儿园老师还为此经常在班上表扬她,希望其他不爱午睡的小朋友能向她学习。据老师说,女儿的班上,还有几个小朋友午睡很困难,其中一个孩子在家里的时候,没有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结果老师和家长费了好大的劲儿,她才逐渐养成午睡的习惯。
小朋友上幼儿园午睡很困难,归结起来无非两方面原因:一是孩子对幼儿园的环境比较陌生;二是孩子在家尚未养成独立睡觉的习惯。
所以家长不必太着急,给小朋友自己一段适应的过程。这段适应的时间是长是短,往往取决于家长以及老师的态度和行为。和成人相比,小朋友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是会主动适应和自我调整的。伊伊在上幼儿园之前,每天都会在白天固定的时间大便;但是上了幼儿园之后,则把这个时间自动调整到了晚上。伊伊给我们的理由是“我不会擦屁股”。由于不会擦屁股,所以她就主动适应和调整,这是我们家长从来没有告诉她这样做的。
当孩子在幼儿园遇到午睡不好等情况时,家长不要过度焦虑和紧张,更不要茫然失措。家长的焦虑和紧张,往往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让孩子陷入难以入眠的恶性循环。
首先,我们要理解和接纳孩子,尽可能减轻孩子的压力。孩子睡不着,他也不好受,无形中就会有心理压力,就会坐立不安,甚至吵吵闹闹。只有家长的理解和接纳,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
其次,要及时跟幼儿园老师沟通,经常了解孩子的情况,并肯定老师的付出,尽量得到老师的支持。因为孩子午睡困难,会给老师增加很多工作量,只有相互的理解和信任,才能做好最大程度的配合,尽快帮助孩子提高适应能力。
最后,要尽量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在家里逐渐养成独立的好习惯。午睡不好的孩子,在家里多半也会有其他方面的习惯问题,而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父母不肯对孩子放手,甚至不愿跟孩子一起“断奶”所致。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愿意放手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很多父母包办一切,也有很多人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深入分析,其实就是希望通过对孩子的控制来实现自己的占有欲,通过对孩子的依赖来获得自身的安全感,通过对孩子的呵护来寻找成就感。
而这一过程中,对于孩子在成长中的点滴进步,多给赞美和鼓励,通过掌声提升孩子的自信尤为重要。当孩子的进步得到肯定,你就一定会看到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
不要让“生日礼物”成为负担
有一天,刚一进门,伊伊就迫不及待地跑过来把手中的四孔小口琴递给我看:“爸爸,今天有个小朋友过生日,送给我们每人一个小口琴。你听,我已经学会吹了。”然后就手舞足蹈地开始用这个口琴进行表演。
伊伊上小班的时候,班上同学的家长已经开始流行给孩子在幼儿园过生日了。大多数家长都会在孩子生日当天,送一个蛋糕到幼儿园,让老师分给小朋友吃。听说,在很多孩子的要求下,生日蛋糕也越来越大,甚至大到小朋友们吃不完。
伊伊快过5岁生日的时候,我征求她的意见,问她是否需要在幼儿园过生日。伊伊没有多想,就给了肯定的答复,还希望带一个生日蛋糕去跟班上的小伙伴分享。
接着,我跟她说:“爸爸同意给你买一个蛋糕带到幼儿园,但你要答应爸爸两件事:第一,不买非常大的蛋糕,因为老师提醒过,蛋糕太大了,小朋友会吃撑的,然后就吃不下午饭了;第二,每次过生日,你都会有蛋糕吃,如果你这次把生日蛋糕带到幼儿园,家里就不会再买蛋糕了。”伊伊点头同意。
生日的前一天,我们就把蛋糕订好带回家,伊伊看到后非常兴奋,时不时地会跑过去瞅两眼,早早地盼着跟小朋友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生日当天,伊伊如愿以偿。那天,她从幼儿园回到家,显得特别开心,并跟我们炫耀,今天收到很多小朋友的祝福。其中有一个小朋友的祝福,让全家人乐了很久。
当时正好是电视剧《甄嬛传》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于是,有个小伙伴给女儿的生日祝福是:“祝伊伊万福金安!”伊伊虽然还不能完全明白这句祝福的准确含义,但她依然非常喜欢这句话,还根据电视里面学来的动作,连说带笑地比画给我们看。
从伊伊当时的言语和表情中,我感受到了孩子的无限喜悦。这个生日,应该会给她留下美好的记忆。而同学的生日,也逐渐成为伊伊翘首以盼的一个重要日子,因为每次都会有小小的惊喜。
后来,幼儿园老师建议家长,如果要在幼儿园给孩子过生日,最好换其他方式。因为孩子们都喜欢带生日蛋糕去幼儿园过生日,有时候可能一连好几天,班上的小朋友都会吃生日蛋糕。这样的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吃多了其实对孩子们的身体不太好。所以,生日蛋糕就逐渐被各种小礼物所取代。从那以后,伊伊带回来过面具、棒棒糖、贴纸、小口琴等各种小玩意儿,一般价值都在几块钱以内。
因为老师引导得好,一般很少会有家长互相攀比,基本上都是适合孩子们玩的或吃的小礼物。
但是,我也曾听到网友在微博里向我抱怨:“女儿又要快过生日了,真不知道该准备些什么礼物送给班上的小朋友。现在家长们在孩子过生日时,都会为班上的同学买点礼品,而且越送越贵。”
也曾听一个朋友说过,上小学的女儿的生日会,有同学送的礼物居然是好几百的名牌童装。她开始犯愁,下一次等这个同学过生日的时候,该买什么礼物把这份人情还掉。
我觉得,当送礼演变成为家长和孩子的沉重负担的时候,生日就已经失去了本身的意义,也偏离了加深同学友谊的初衷。因为大家送的时候不是心甘情愿的,收的时候不是心安理得的。
因为孩子之间的礼物越送越贵,无形中的攀比甚至炫富之风,不光给很多家长带来巨大压力,还可能助长自己孩子的攀比和炫富心理,也可能伤害其他孩子的自尊。这样的生日,不过倒比过好。
所以,要不要给小朋友过生日,互相之间要不要送礼,其实都不是根本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家长和孩子不能本末倒置,不注重生日的本来意义,而是关注礼物的价值大小,最后演变成相互攀比,甚至趁机炫富。
所以家长首先不要因此纠结,摆正心态,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如何去做。
在我们家也经历过一次送礼物的烦恼,是伊伊4岁生日的时候。伊伊正好要去医院打预防针,当天没有去成幼儿园,就邀请了小区里的好伙伴到家里来吃蛋糕。伊伊当天也收到了好几份礼物,其中她最喜欢出手一向阔绰的可可的妈妈送的标价800多元的一套童装。我们不经意间向她透露了这套衣服很贵,一定要好好爱惜。因此,她也就一直记住这套衣服是可可的妈妈送给自己的。
当可可过生日的时候,我问伊伊想给她送什么生日礼物时,她没有多想,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买贵的啦!你不是说,上次她送给我的衣服很贵的嘛。我们要买比她更贵的呀!”这个答案让我有些诧异。
“反正还有好几天时间,那让爸爸妈妈再考虑一下吧!”不得已,我只好使用这个缓兵之计,伊伊也同意了。
看来,这么小的孩子已经学会攀比了。此事引起了我的注意。伊伊的回答着实让我犯了难,如果买个便宜的,是否会让大人和孩子没面子;如果买个贵的,是否会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
左思右想之后,我还是决定买个几十块或者100多块钱的礼物送给可可。主要是考虑不希望孩子们从小就互相攀比。同时,这个小朋友的家长本来收入也比我们高,相信他们也不会太计较礼物的价值大小。
过了两天,我陪伊伊玩的时候,借机跟她商量礼物的事情:“伊伊,你觉得别人送给你的礼物,是价钱贵的好呢,还是自己最喜欢的好呢?”
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自己最喜欢的啦!贵的东西,如果不好玩,还不如不送。”
正如我所料,伊伊开始慢慢往我挖好的“陷阱”里面掉了。于是,我接着她的话继续问:“那你知道可可最喜欢什么玩具吗?还有四天,她就要过生日了,爸爸需要提前准备啰!”
“我知道,她最喜欢滑板车了。不过前几天被她弄坏了,现在不能滑了。”
“要不,我们就给她再买一辆吧,正好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
“好啊!那你明天就去买。一定要记住,千万别忘了啊!可可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可要给她一个惊喜的。”
听到这里,我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大功告成。第二天,我赶紧去商场花了100多块钱买了一辆看上去不错的滑板车。拿回家,伊伊看了很满意。
生日那天,我们送给可可,她高兴得跳了起来,迫不及待地就在客厅里面滑了起来。一场关于生日礼物的纠结,在我的精心策划下,就这样很快过去了。
其实,幼儿园的小朋友,甚至中小学生,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过生日的形式应该大于内容。吃了什么、收到了什么礼物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学会分享快乐,学会感恩和祝福。
当孩子们可以动手制作礼物时,如果自己为班上同学制作一个手工、画一幅画等,其实才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美国心理学博士黄维仁提倡,每个家庭,都应该有自己的“珍珠时刻”,“珍珠时刻”能帮助成员体验爱,表达爱,并成为疗伤的良药,和拉近亲密关系,修复亲密关系的法宝。
学校作为孩子们的一个大家庭,也可以利用同学的生日,让孩子们享受这样的“珍珠时刻”。当然,举行仪式也好,互送礼物也罢,最重要的是感情的连接,而不是收到的礼物,更不要形成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我们常说的“礼轻情意重”,就是最好的注解。
11-07 10:27 -
冰钰愛玥 5楼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
有位妈妈向我咨询,如何改掉孩子做事磨蹭的坏习惯。她告诉我她儿子几乎每天去幼儿园都迟到。即使她比平时早半个小时叫他起床,结果照样会迟到。她担心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非常不好的拖延习惯。幼儿园阶段还好办,学校和老师一般不会太计较孩子上学迟到这件事。但是孩子以后上小学了,该怎么办?
我大概问问她孩子的日常作息,发现她儿子其实每天的起床时间跟伊伊差不多,都在7点半左右。穿衣服需要10分钟左右,刷牙洗脸一般需要20分钟左右。接下来吃饭,这是令这位家长最头疼的地方,因为需要的时间永远无法预计,短则20分钟,长可达1小时以上。一旦有什么不如意的地方,孩子就会拒绝吃饭,然后家长就必须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讲一通道理,直到孩子高兴了才会吃饭、上学。个别时候,甚至还会采用“逃学”的方式来对抗。因此,对于他来说,迟到就成为家常便饭。久而久之,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习以为常了。
做事拖延,没有时间管理意识,即使在成人世界中,也是一个杀伤力很强的坏习惯。善于管理时间的人,总能高效地完成任务并取得良好成果。反之,则会引发一连串的不良后果,尤其是当人们的“拖延”行为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时,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时,就已经患上了心理疾病,心理学家称之为“拖延症”。
孩子性格塑造的最佳期是在幼儿早期,所以家长要重视幼儿时期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我告诉这位妈妈,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首先是家长的问题。我们要知道,孩子爱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时间观念和规则意识。其实,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孩子就对时间慢慢有了感觉。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让孩子逐渐养成重视时间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自己管理时间的规则意识。
我们是在女儿两岁多的时候,开始注重培养她时间观念的。比如每天晚饭后到小区里面玩耍,出门前我们都会指着手表,告诉她,比如当短针到哪里,长针到哪里,我们就得回家。如果是我单独带她出去玩,半个小时后,或是她妈妈,或是外婆就会出来找我们回家。后来伊伊还总结出来,如果是外婆叫她回家,她可以比妈妈叫她多玩一小会儿,因为虽然都是半个小时,可是外婆没有妈妈走得快。等她大了点,我们还特意给她买了一只钟表模型,挂在她的房间,临出门前,我们就会帮助她把时间确定好。有时候到时间了,她会气喘吁吁地跑回家,想看看是她赢了,还是时间赢了(她把自己提前回来当成是自己赢了)。绝大多数时候,伊伊都能按时回去,偶尔她耍赖,我就会让她选择如果遵守约定,明天还可以出来玩;否则就不能出来玩了。我常常看到小区里有很多家长,无论使用什么招数,都很难把孩子按时叫回去。究其原因,要么是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哀求,冲破了家长的心理底线;要么是家长一次又一次的退让,毁掉了孩子的时间观念和规则意识。这样做,对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与规则意识,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就拿小学来说吧,学校和老师对于纪律和秩序都会比较重视。所以,为了孩子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就需要逐步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管理能力。
首先,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因为还不会看钟表时间,所以孩子们一般是没有太多时间观念的,这个时候,应该让孩子对时间有个基本认识,了解过去的时间是不能回来的,并对昨天、今天、明天等不同的时间概念有个大致理解。
其次,可以逐步教孩子认识时钟,让他们对每天的时间有个大概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告诉他们每天什么时候该吃饭、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该起床和上学等。这样,他们就会对人们每天的作息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最后,家长在跟孩子一起做游戏或玩耍的时候,可以一次约定一个时间段。这样可以让他们逐步认识到1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情,10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情,1个小时可以做些什么事情。久而久之,孩子们就逐渐学会珍惜时间,并意识到失去的时间是不能重现的。
当孩子对时间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们就可以逐渐培养孩子在时间上的规则意识。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和孩子约定做一件事的时间,比如玩电子游戏,可以约定从什么时间开始、玩到什么时间结束。在约定过程中,可以让孩子自己当裁判,亲自下令开始和结束。比如看电视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先决定看多长时间,然后让他自己监督自己,如果超过时间家长再督促。
有一次,我和伊伊约好玩半个小时的游戏,伊伊爽快地答应了。在游戏过程中,她会主动关注过去了多少时间;当半个小时到了,她也会主动结束游戏。这令我感到其实孩子是很愿意遵守时间和规则的,只要家长稍加引导,孩子一定会做得很好。
当孩子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让孩子认真去做,还可以让孩子自己预计完成这件事情需要的时间,让他们知道每个人的时间都是自己的,当自己的事情认真完成后,剩下的就是自由支配时间,可以自行安排。
另外,很多时候,孩子喜欢拖延,也和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当孩子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做好父母要求的事情,达到父母制定的目标时,他们才有可能被爱。这个时候,拖延就会成为一种工具,孩子通过把事情完成的时间拉长,来享受父母在完成过程中对他的体贴、照顾,使自己那些被允许的部分得以维持,尽量让结果来得更晚一点。
所以,对待已经开始拖延的孩子来说,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无条件的爱,这个是基础。只有孩子内心不存在恐惧,才能正视不完美的结果,而不惧怕去完成一件事情。
我们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不把我们的选择强加于孩子,我们需要尊重他的选择,但是如果他进行了自主的选择,就一定要完成。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才是这件事情的主人,他必须对此负责,不能有所依靠,父母没有办法帮助他完成。孩子一旦成为时间的主人,做事效率就会很高,也就不会养成拖沓的坏习惯了。
小心呵护孩子的童心
去年12月,距离圣诞节越来越近的日子里,伊伊越来越忙。她在离圣诞节还有9天的时候就开始看着日历进行倒计时,并且忙不迭地为平安夜的节目做准备。她为全家人准备了两支舞蹈、一首儿歌、两个绕口令,还有一个小故事。
她这么热切地期盼圣诞节,当然因为自己最大的愿望,是能够亲眼看到圣诞老公公。外公最近在看一档关于梦想的电视节目时,顺嘴问伊伊:“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呀?”伊伊毫不犹豫地说:“我希望能看到圣诞老公公。”
因为孩子有期待,所以那段时间,妈妈、外婆、外公制约她的法宝就是,如果伊伊不听话,万一被圣诞老公公知道,他给伊伊的礼物可能就不会准时送达了。
从女儿一岁多开始,每个圣诞节我们都会为她精心准备一份礼物,当她圣诞节早晨起床,就会惊喜地发现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并且一定是自己最期盼的东西。每次收到礼物,她都会感慨圣诞老人怎么如此了解她,总是“雪中送炭”。当然,此前她也从来没有对这个从未谋面的可爱老人表示过任何怀疑。
不过,就在去年圣诞节临近的一天,伊伊从幼儿园回来,突然很认真地问我:“我们班上有同学说,圣诞老公公是人扮演的,是假的。爸爸,他们说的是真的吗?”
我不知道其他家长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如何作答。究竟是干脆借机解密圣诞老人,还是延续这个美丽的谎言呢?
当伊伊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不知所措,从来没有想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已经开始质疑圣诞老人的真实性了,大多数孩子都是到了小学阶段才知道真相的。
在没有想好答案之前,我想先把她的注意力转移到猜测今年圣诞节到底会收到什么礼物这个话题上,但是没有成功。
在她的一再追问下,我坚定地告诉孩子:“伊伊,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他住在遥远的极地,每年都会根据每个小朋友一年的表现,为孩子们派发不同的礼物。爸爸给你讲个故事,你就知道了。”
我赶紧翻出了最近刚买的绘本《极地特快》,从头讲到尾,始终告诉她只要我们相信圣诞老人,他就一定会把礼物及时送达。听罢,她似乎又坚信圣诞老人的存在了。
然而就在那个圣诞节的前四天,差点又被她揭穿了圣诞老人的秘密。伊伊妈妈给她准备的圣诞礼物,放在书架的最上面,还跟很多书摆在一起,不小心被她看到了礼物的侧面,因为图案很显眼,就是她梦寐以求的用来做汉堡包的橡皮泥。
她立即要求我拿给她看看。在这紧急时刻,我和妻子开始演起了双簧。我赶紧跟她说那是爸爸刚买的办公用品,伊伊妈妈也赶快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她去卧室玩一个很好玩的游戏。
等她离开书房后,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那个礼物藏了起来。而伊伊因为跟妈妈玩游戏很尽兴,当天就没有再问起过这件东西。但过了一天,她突然又想起了那个玩意儿,问我怎么不见了。我告诉她,爸爸拿到办公室去了,之后她也就没有再细问。总算有惊无险,我们又一次蒙混过关。
有人认为,即便我们告诉孩子也没关系,反正总有一天他们会知道这个秘密。但我认为,圣诞老人的秘密多保留一天,在孩子的心中就会多一份期许。对于孩子来说,多一份期盼就是多一份希望,多一份梦想,更多一份童真。
每当圣诞节来临时,伊伊就会跟我说,她每天都会在入睡前默念自己期盼的礼物,希望圣诞老公公能够听见;而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则是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一封信,寄给圣诞老公公。
然而,伊伊去年的那个圣诞节注定不会很太平。就在她兴奋地收到圣诞礼物的当天,幼儿园的一位老师却在班上告诉孩子们,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礼物都是家长买的。
那天,伊伊从幼儿园回到家,立马打电话给我,很生气地质问:“爸爸,你们骗人。老师说圣诞老公公是假的,我的礼物就是你们买的。我那天在你们书房看到的东西,是不是就是今天收到的礼物啊?”
突如其来的问题,再次让我犯了难。来不及细想,我在电话里赶紧安慰女儿:“伊伊,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公公的,你的礼物确实是他昨天半夜送来的。我还听到他的脚步声呢。爸爸妈妈不会骗你的。关于圣诞老人的故事,我晚上回家再跟你讲讲,好不好啊?”暂时把女儿的疑惑搪塞过去,我赶紧挂了电话。
真没想到,这位老师竟然如此无趣,提前把圣诞老人的秘密揭穿了。但我知道,这个话题终归绕不过去的,回家之前必须想好应对之策。
于是,我把这个情况发到了自己的微博,希望博友们帮忙一起想办法,集思广益。两个小时左右,我竟然收到了几十位博友的回复,他们纷纷帮忙出主意,分享自己的做法。通过与博友的交流,我基本上梳理出如何延续圣诞老人秘密的计划和策略。
晚上回到家,伊伊迫不及待地追问圣诞老人的事。这一次,我按照事先想好的答案沉着应对:“伊伊,只有我们自己相信,圣诞老人才会是真的。老师告诉你们圣诞老人是假的,可能是她小时候从来就没有收到过圣诞礼物的原因吧,所以她也不会相信这是真的。等一会儿吃完晚饭,我和妈妈一起陪你看一部圣诞老人的电影,到时你就会明白的。好吗?”
晚饭后,我赶紧把早已在网上找好的电影《极地特快》打开,一家三口坐在电脑前面开始观看。虽然此前已经给她讲过这个绘本,但那栩栩如生而又扣人心弦的电影画面,还是紧紧抓住了孩子的心。她的情绪也随着主人公的故事跌宕起伏。
看完电影,当我们再次问她圣诞老人是不是真的时,伊伊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只要我们相信,圣诞老公公就会送礼物给我们的。如果不相信,就不会收到礼物。”
听到这个回答,我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我也相信,对于女儿来说,圣诞老人的秘密仍会延续,圣诞节的欢乐也会延续,童年的美好更会延续。
家长控制好零食,孩子才不会挑食
每次开家长会,伊伊幼儿园的老师都会把孩子挑食的问题,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重点强调,指出很多小朋友只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或挑挑拣拣。还有几位小朋友,从小班到大班,每天中午吃饭都是老师最头疼的事。一是吃得慢,偶尔要人喂;二是太挑食,经常吃不光。有个孩子就爱吃红烧肉,蔬菜一点都不碰,让孩子妈妈也很头疼。
从小到大,我都很注意观察伊伊的饮食习惯,发现伊伊有自己特别喜欢吃的菜,比如土豆丝、鸡汤等,也有最不喜欢吃的菜,像苦瓜、青椒,其他的只要不辣她都可以吃。所以我们带她出去吃饭,比较省事,只要不点辣的菜就好。
因为不挑食,所以伊伊的胃口一向不错。从幼儿园小班到大班,她一直是班级里面吃饭比较好的几个孩子之一。大多数时候,她都在最先吃完的那几个孩子之列,偶尔还会是第一个吃完的小朋友。
很多家长总是好奇地向我取经,以为我有解决孩子吃饭问题的灵丹妙药,而我只是告诉他们,其实在家里,除了经常变换菜的花样和控制好孩子的零食以外,我们真没有为女儿的吃饭下太多的功夫。
对于挑食的原因,除了孩子自身的生理特征和吃饭习惯以外,大多数情况都跟吃过多零食有关。而如今的孩子,“舌尖上的诱惑”不可谓不多,超市里货架上各种零食品种繁多、口味多样,令人眼花缭乱。同时,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对铺天盖地的广告毫无抵抗力,只要电视上看到过的零食,他们见到后一般就放不下。
然而,很多零食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是不利的。有人把零食分成三个等级,其中第三个等级的零食尽量让孩子不要吃,而这个等级恰恰迎合了孩子的口味,是孩子特别喜欢吃的零食,比如薯片、果冻等。
想要控制孩子的零食,家长可以做好三件事:
首先,引导孩子拒绝垃圾食品。我们平时从来不给伊伊买垃圾零食,在逛商场或超市的时候,我们会用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帮助孩子进行筛选和过滤。但是,孩子们经过电视广告的轰炸,有时候还是难以抵抗住诱惑。伊伊一度非常想吃薯片,甚至看到其他伙伴手捧薯片的时候,会走过去一起吃。我妻子就特意买回来一包薯片,跟伊伊说:“伊伊,妈妈今天跟你做个有意思的实验。这个薯片是很多小朋友平时喜欢吃的零食,你猜一猜,他们吃的那种东西会不会被点燃?”伊伊觉得不可思议,坚定地告诉妈妈说:“零食怎么会被点燃呢?它又不是火柴啊!”
当薯片被妻子用打火机点燃的时候,伊伊大吃一惊。妈妈告诉她,因为它含油量太高了,所以会被点燃。由于热量太高,会让经常吃的小朋友长得很胖。刚好那段时间,伊伊幼儿园也在积极倡导小朋友要注意饮食,不要成为小胖墩,而她班上的几个小胖子还被营养老师要求适当减肥。因此,伊伊对变胖还是挺担忧的。这个实验确实让她记忆深刻,后来她再也没有要求过吃薯片。
其次,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关注食品安全。如今的食品安全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经常会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各种曝光食品质量问题的新闻,有图有真相。与其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讲哪些食品不安全,不如让孩子通过看这些新闻来了解这些食品的危害。
我们平时喜欢关注社会热点新闻,碰到一些曝光食品安全的节目,就常常带着伊伊一起看。记得有一次,电视台的一档节目深入揭露了孩子们最喜欢吃的果冻的生产过程,伊伊知道很多果冻可能是用臭皮鞋做的之后,在超市里再看到果冻时就会脱口而出:“这是臭皮鞋做的,我们不要买啊!”
最后,我们要让孩子少跟喜欢零食的小朋友接触。由于每个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家长对待零食的态度也会差异很大。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吃太多零食,那么,我们就要尽可能让孩子少跟特别喜欢零食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因为小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无法避免的。当孩子身边不吃垃圾食品、少吃零食的小朋友越来越多,孩子对零食的抵抗力自然也会增加。他们之间甚至还会互相传递多吃零食不好、垃圾食品有毒的信息。
伊伊从小有个经常一起玩的好朋友就特别喜欢吃零食,每次出门,大人都会至少带上一种零食,而她的奶奶又非常大方,只要看见伊伊,就会把带着的零食分给她。无论怎么推辞,我们都招架不住老人家的热情。每次拿到零食,伊伊也会忍不住,立马就吃得一干二净。这个时候,我们既不好直接拒绝别人,又不能强行制止孩子,总是很尴尬。最令我们头疼的是,那段时间,伊伊总吵着要买零食吃。
后来,我们只好尽量避开那位奶奶,也减少伊伊跟那个伙伴的玩耍。偶尔碰到一起,我们就会有意无意地跟老人家聊一些食品安全的话题,尤其是媒体上曝光过的一些问题。最后发现,多跟她聊聊这些,真的对她有一定影响。慢慢地,老人家带零食的次数就逐渐减少了,即使带了零食,只要我们拒绝,她也不再强求。
然而,对于孩子来说,零食总是充满无限诱惑的,一点不吃也是不可能的。只要不是垃圾食品,控制好零食的量,就可以避免零食对孩子食欲的影响,也不会轻易产生挑食的现象。在我们家,除了水果可以多吃以外,其他的零食,我们对伊伊都是定量的,餐前一般不允许吃。大多数情况下,她遵守得比我们要求的还严格。从目前情况来看,伊伊基本上不挑食,喜欢吃蔬菜和水果,这是令我们感到很庆幸的。
当然,伊伊养成不挑食的习惯,吃饭情况比较好,除了我们把零食控制得很好以外,还有一些方面,我们也比较重视。
第一,伊伊6个月左右添加辅食的时候,我们就比较注意蔬菜的多样化。我们会在给她做的面条里配上各种蔬菜,也会把能做成泥的菜都做成菜泥,比如土豆泥、山药泥、胡萝卜泥等,还尝试过把一些蔬菜弄成菜汁给她喝。
第二,伊伊长牙差不多到一岁半以后,就基本上和我们吃差不多的菜了。我们全家人都不挑食,会经常买应季的蔬菜,孩子总是对大人做的菜充满向往。后来,我们就不再给她单独准备饭菜,都从我们的餐盘里面夹菜给她吃。我们吃的菜,只要不是辣的,她都会尝试。
第三,伊伊从小吃饭很好,所以吃饭对她来说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因为常常会得到表扬,所以,她愿意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把自己饭碗里的饭菜吃完。
第四,对孩子来说,花些心思把食物弄成小朋友喜欢的形状,搭配上各种色彩,经常变换新鲜的口味,这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小朋友也一定会愿意尝试。
别让父母的“面子”,伤害孩子的“里子”
半年前,家乡的一位亲戚打电话来向我哭诉孩子的问题。她家家境在当地颇为殷实,儿子读的是当地名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的时候非常乖巧懂事,钢琴弹得很好,画画得很好,舞也跳得很好。
但是,自从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后,儿子就像变了一个人,天天晚上泡酒吧,不跟父母交流,并且开始在很多方面放纵自己。
父母非常担心,觉得如今再也找不回原来那个乖巧听话的儿子了。孩子和父母竟形同陌路人。聊到最后,她不禁感叹:“我们现在虽然有钱、有房、有车,但又有何用呢?我们只有这个孩子,操劳了大半辈子,算是白辛苦了。”
小时候非常听话、一直上进的孩子,18岁后为何判若两人?这绝不仅仅是个案,值得我们深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孩子长大后出现的很多问题,大多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的教养方式上。
在亲戚的哭诉中,有句话对我的触动特别大,她说:“这个孩子一直是全家人的骄傲,过去走到哪里都是焦点,成绩好、钢琴好,人长得好,又有礼貌。现在我都不敢在外面提起他,面子上实在是过不去呀!”
她最后的这句话,无意中暴露了问题的根本原因。我还记得,在那个孩子很小的时候,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跟亲戚朋友见面,他的父母就喜欢把孩子的成绩挂在嘴边,无论孩子是否愿意,总是乐此不疲地让孩子展示各种才艺,唱歌、弹琴、跳舞、画画等,恨不得要把孩子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展示给别人看。
在一些家长眼里,唯一的孩子几乎就是生命的全部。对于他们来说,孩子就是自己家的一张“名片”,无论走到哪里,都情不自禁地把这张特殊的“名片”递给别人,往往还会将孩子身上的很多亮点当作“名片”上的头衔,浓墨重彩地进行渲染。一个活生生的孩子,就这样成了一些父母炫耀的工具。
美国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曾总结说:“第一个九年,孩子处于对父母完全的信任和依赖中,父母的责任是要对孩子完全承担起责任;第二个九年,孩子学会信任自己并日益独立起来,父母的责任是维持一种控制力,但也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第三个九年,孩子变得独立自主,父母需要退到幕后,但仍然要为孩子提供支持。”
然而有些父母,不管孩子成长到什么阶段,为了自己的面子,都自作主张帮孩子安排一切,却很少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是什么,他们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他们真正想做的又是什么。
曾经在一个电视时评节目中看到,一位妈妈和自己毅然决然放弃空姐工作的女儿在节目中争执不休。
妈妈指责女儿说:“空姐的工作,多有档次呀,福利待遇好,工作环境好,也算是帮妈妈圆了一个梦,怎么说不干就不干了呢?现在你非要去淘宝开店,我实在想不通,我们从来都没有同意过你这样做,我的面子算是被你丢光了。”
女儿回应道:“空姐本来就不是我想做的,当初也是你们要我去考的。现在,我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在淘宝开店也不低人一等。而且,我如今赚的钱比当空姐还多。我要追寻我自己的梦想。”
她还在节目中透露了当空姐6年的酸甜苦辣,包括发生晕倒和摔伤之类的意外事故。
但妈妈却全然不顾孩子内心的想法。通过观察那位妈妈的言语和眼神,可以解读到她认为女儿当空姐是份体面工作,是可以拿来当作在亲朋好友面前炫耀的资本,当空姐当然比淘宝店小二的名头响亮许多。在她眼里,自己的面子远比孩子的内心感受重要,更比孩子自己的梦想重要。
很多时候,父母为了自己的“面子”,不经意间就伤害了孩子的“里子”。但如果不顾及孩子的“里子”,仅仅为了自己的“面子”,将很可能导致父母的“面子”和孩子的“里子”两败俱伤。
如果父母想要自己的“面子”好看,首先一定要照顾好孩子的“里子”。也只有了解了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家长才可能有机会去挽回自己的“面子”。
伊伊两岁多的时候,还是一个不喜欢主动跟别人打招呼的孩子。
每次出门之前,妻子都要嘱咐女儿:“看到认识的人,要主动打招呼哟。”但几乎每一次,伊伊见到别人都是怯生生的,从不主动说话。
大多数时候,妻子都忍不住当着很多人的面对孩子发火,并指责伊伊:“你怎么没有礼貌呢?你看人家小朋友多有礼貌呀。”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把伊伊搞得很不开心,也很抵触,有一段时间她就是不肯喊人。
妻子私下里还跟我诉苦:“伊伊不打招呼,其实最难受的是我,感觉特别没有面子。”
后来有一次机会,我就问女儿为什么不喜欢跟别人打招呼。伊伊告诉我,就是觉得不好意思,还补充说:“那些人又不是我的好朋友呀。”
我终于明白,在她眼里,只要不是自己的好朋友,就没有必要主动打招呼。
我马上接过她的话茬:“伊伊,跟别人打招呼,并不是一定要成为好朋友,大多数时候只是出于礼貌。其实,真正的好朋友反而不用打招呼,自然就会很亲切的。”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为了不让伊伊感觉爸爸是在批评她,我赶紧补充道:“不管怎样,爸爸绝不会强求你跟别人打招呼的。不过,你下一次可以试试跟别人主动打招呼,说不定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哟。”伊伊听后很诧异,虽然不明白到底会有什么惊喜,但很快就答应自己要去试试看。
不久后的一天,我们开车出门,在没有任何人提醒的情况下,她大声地主动跟门口的保安打招呼:“叔叔好!”保安叔叔很开心,立马回应道:“小朋友好!你真乖!”伊伊妈妈感觉很意外,马上表扬了她。
我也得意地问伊伊:“爸爸以前跟你说的没错吧,主动跟别人打招呼是不是有惊喜呀?”伊伊连忙回答:“嗯,保安叔叔说我很乖,妈妈还表扬我了。”
“那你现在是不是心情很好呀?”“当然啰!爸爸,跟别人打招呼肯定就会带来好心情,是不是啊?”孩子一语中的,我和妻子几乎异口同声地称赞道:“伊伊真棒!”
有了这次愉快的喊人经历后,我发现伊伊逐渐愿意主动跟别人打招呼说话了。从此,我们就很少再为女儿不愿打招呼这件事而头疼了。
隔代教养,观念不一怎么办
“我和老公工作都很忙,女儿主要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轮流负责照顾。但我们和老人的教育观念很多都不一样,经常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发生争吵。同时,由于老人的宠溺,孩子也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上幼儿园以后面临很多问题。对老人说多了,他们也不高兴。我该怎么办呢?”这是一位博友在私信里问我的问题。
类似于这样的困惑,相信很多家庭都会碰到,如何积极面对和有效解决,常常令身为孩子的父母和身为父母的子女左右为难。
于是,很多年轻的父母开始纠结,到底怎么跟老人进行沟通才能达成一致?究竟如何做才能减少老人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到底是否应该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曾有一段时间,我也为此产生过困惑。
“伊伊,不要乱跑,刚才你都摔跤了,还没有吸取教训吗!你非要进医院才可以消停吗?”这是心疼孩子的外公正在苦口婆心地关心孩子。
老爷子曾多次在我们面前语重心长地表达对我们教育女儿的忧虑,偶尔还会流露出些许不满。
“你看,这么小的孩子就有自己的想法了。”“伊伊这么小,就这么任性,一点都不听话,以后怎么办?”类似这样的话,差不多已经成为老爷子的口头禅。
他们喜欢按照几十年前的教养方式培养孩子,希望把孩子教育成一门心思学习,不上蹿下跳,一本正经的“乖孩子”。
于是,妻子常常对我嘀咕:“刚才老爸又不允许伊伊干这干那了,我真的很想冲上去告诉他,伊伊是人,不是宠物,能不能让她有自己的想法、做她可以做的事情!”
我有时候也会思考:“如果长此以往,老爷子对孩子的影响会不会超过我们?老爷子对孩子的教育会不会把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抵消?”
但是,根据我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孩子已经开始学会选择被教育。如果外公的唠唠叨叨一直不停,她就选择离开;如果外公当着全家人批评她的“不良行为”,只要我和妻子没有表态,她基本上就不当一回事,继续做外公看不惯的事情;如果外公让她不要干什么,她常常就偏要干什么,然后外公就只好气得拂袖而去。
面对其他三个家庭成员,她从来不会有这样的表现。对此,我的底线是,对待外公,她必须尊重,但是外公说的话是否需要严格执行,她可以自己选择。如果外公说得对,她不听从而犯了错误,就需要受到批评或适当惩罚;如果外公说得不对,她不听从,我们也不会追究。
隔代教养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就可以当甩手掌柜。对于子女的教育,父母的责任才是第一位的,更是责无旁贷的。如果老人的教养观念和方式跟我们不一样,子女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提高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让我们认为适合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占据主导地位。
在孩子心中,一旦父母的影响超过老人,孩子自然就会对老人的话进行选择和过滤。别以为孩子很小,他们就会对大人言听计从。其实,孩子察言观色的能力丝毫不逊色于成年人。当孩子观察到大人的态度不一致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按照自己心目中最权威的那个人的要求行事。
而教育的前提是,孩子和家长要保持亲密的互动关系,彼此信任、坦诚沟通。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最不可取的做法是——责怪家里的老人。无论怎样,我们在态度上都要尊重和理解老人,因为他们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很多时候的行为其实就是出于惯性或者本能。对于他们,我们真的只能感恩。
如果跟老人出现冲突,我们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多跟老人沟通,让他们理解和认同我们的真实想法。虽然转变老人的观念很不容易,但只要经常跟老人聊聊天,分享其他人养育孩子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潜移默化地去影响老人,时间长了,就能改变老人对教育孩子的认识误区。
对于如今的孩子来说,吃喝拉撒睡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已成为折磨大人的头等大事。尤其是一日三餐,常常是引发很多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伊伊不到一岁的时候,就已经断了母乳,开始吃奶粉和辅食。自那以后,我们和老爷子就经常为孩子的饮食问题发生分歧,严重的时候还会演变为一场大人之间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刚开始,因为伊伊的进食量争执不休。老爷子总认为小孩子吃得越多,对身体发育越好;而我们却认为孩子是永远饿不着的,一旦肚子饿了就会吵,所以不主张孩子吃得太撑。
妻子也会为此和老爷子吵,而每当发生这种情况,我就得出面调解,要避免出现更尴尬的场面。当然更多是劝妻子不要跟岳父争吵,同时也跟岳父沟通,向他表明孩子吃饭这些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
后来,我们就有意选择一些相关的电视节目跟他一起看,听听专家的科学育儿指导。同时,我们也经常从图书馆借一些相关的图书回来看,看完觉得不错就顺便放在客厅,无意中就会发现老人家正在抱着这些书看。有时候,我们在餐桌上也会聊起其他小朋友吃饭的话题,比如每顿吃多少、吃什么,有意无意地举一些不强迫孩子吃饭的案例。
没想到,过了几个月后,老人家对待孩子吃饭的态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再也不满屋子追着伊伊喂饭了。当孩子胃口比较好的时候,他偶尔还会提醒她:“伊伊,饭吃饱就行,不要吃得太撑,不然肚子会痛。”
虽然有的事情能够沟通,但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说服不了他。我们的策略就是不跟他正面顶撞,私底下还是按照我们的教育理念行事,久而久之他也就慢慢不反对我们了,有时想通了还会转而支持我们。
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老人虽然可以帮忙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但永远无法取代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爱。
隔代教养孩子到底难不难,关键取决于孩子的父母,而不是我们的父母。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完全可以选择面对父母的态度和方式。
不要给孩子强加“兴趣”
在幼儿阶段,关于上不上兴趣班、上什么样的兴趣班,也是很多家长比较关心的话题。
曾几何时,在家长圈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每个孩子至少需要掌握一门乐器、精通一门棋艺或书法、擅长一个体育项目,最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大多数学龄前的儿童以及部分中小学生,周末和假期大都在各种兴趣班之间穿梭。在他们忙碌的脚步和身影背后,收获的却并不一定是快乐的成长。
因为,很多家长让孩子上兴趣班,有一个最大的误区,不是希望真正培养孩子的爱好和特长,而是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独门绝技。绝大部分家长都觉得兴趣班一定要上,而且多多益善。这样就可以培养孩子更多的特长,甚至可以发展成为日后赖以生存的一技之长,一技在手就可以终身无忧。
我有个朋友,一直要求孩子学钢琴,她的理由可能代表了部分父母的内心想法:“一方面,钢琴考级可以对以后择校有帮助,证明孩子有特长;另一方面,等孩子长大后还可以教其他小孩子弹琴,这样也能有点额外收入。”
抱持这样的功利目的和心态,我们往往更关注的是孩子上兴趣班学到了什么技能、掌握了多少本领、上每次课的进步有多大。从兴趣班回来,大人往往问孩子的第一句就是:“今天老师又教了什么呀!展示给爸爸妈妈看一下吧!”
为了迎合家长的现实需求,老师的教学方向和形式因此也逐渐变得更实用、更功利,每一次课都考虑一定要在课堂上教会孩子什么,希望孩子回家能展示给家长。
这样做,虽然家长和老师配合得天衣无缝,但却跟真正的兴趣班应有的作用相去甚远。
让我们先来了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兴趣。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真正的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如果说得更简单一点,兴趣就是人们疯狂喜欢某个事物或某项活动,并愿意全身心投入这个事物或这项活动。
作为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是不是完全遵循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呢?有多少兴趣班是孩子真正喜欢,你不让他去上他就会跟你急的呢?又有多少兴趣班是我们自作主张,强迫孩子去上,最后你让他去上他就会跟你急的呢?
我有个老同学,提到孩子上兴趣班的时候,总是很感慨地说:“我发现兴趣班一定要让孩子自己选择,我儿子自己选择的兴趣班他都坚持下来了,我帮他选的到后来都不去了。我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孩子也是如此,凡是家长强迫孩子参加的效果都很差。”
有些家长只要看到别人的孩子在学什么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不管他是否喜欢,通通给孩子报上;只要觉得学了什么班,能对今后的幼升小、小升初等择校有用,不管孩子是否喜欢,也通通给他报上。总而言之,家长恨不得把劲儿全都使在孩子身上。
如果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报兴趣班的时候,不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而是从父母自身的兴趣或者从功利的角度(考试会加分、择校有帮助)出发,就将失去上兴趣班的真正意义。
到头来,我们不是在真正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而是在提前破坏孩子的学习胃口,最后让孩子对所有事物或活动都丧失兴趣,甚至对生活都感到枯燥乏味。
孩子自发产生的兴趣爱好,会让孩子始终处于快乐的状态。而兴趣一旦成为特定的目标就会变得痛苦,因为加上人为的功利因素,就免不了急躁和焦虑,就少不了强制和压力。
如果我们选择的兴趣班,真正契合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那么就应该鼓励孩子尽情享受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而不仅仅是一味追求一定要达到什么程度。
从伊伊两岁多开始,我们就开始尝试给她报兴趣班。选择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以玩为主的创意画画。当时的想法是,两岁多的孩子,在家太孤单,报个兴趣班让她跟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前几次课,因为胆小,还经常哭鼻子,甚至还需要大人在教室里陪着她。后来逐步适应以后,每次去就会很开心。
上了半年后,伊伊觉得太简单,我们就在文化宫给她报了绘画班。由于伊伊从小就很喜欢画画,两年多来,她一直坚持上这个兴趣班。不管刮风下雨,她都不会缺课。有的时候,恰好碰到我们朋友或同学组织的家庭聚会或亲子活动,想要她一起去她都会拒绝。
每次上完绘画课回到家,伊伊都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画画任务。平时在家没事,她也会自己拿出纸笔、颜料等工具,全身心投入到画画中去。
有一天下班回家,刚进家门,我就发现伊伊跟往常不一样,一个人趴在客厅的茶几上,正在认真地画画,丝毫没有察觉我的存在。平时,只要我开门,她都会主动迎上来,不是给我取鞋,就是帮我拿包。可是那天,她却忘我地投入了自己的绘画创作中。
看着她全神贯注的样子,我实在不忍心打扰她画画。于是,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没过多久,伊伊的作品终于完成了,她大声吆喝我们赶紧去欣赏自己的成果。她一边挥舞着手中的作品,一边给我们解释自己的创意。
原来她不仅是在画画,而且完成了一个创意故事。画了几页纸,连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且参照绘本的格式,还给每页画面配上了相应的文字。通过画面和文字,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了一个小兔子找妈妈的故事。听完后,全家人都为她鼓掌喝彩,同时表扬她在画画和创意方面的进步。
有一段时间,伊伊对画画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她每天都会花几个小时来完成数幅作品。她已经完全把画画当成了一件好玩的事情,除了画绘本以外,她还会画一些娃娃,再把这些娃娃剪下来,一起过家家,也会画一些藏宝图送给小朋友让他们去挖宝藏。
不过,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每天画好几幅画作为礼物,送给她喜欢的人,比如爸爸、妈妈、外婆、外公以及某个好朋友。特别是在一些节日和家人的生日,她都会利用这个机会把自己的画送给我们。
幼儿园老师也在她的成长手册上说,伊伊的画画得非常好。还要推荐她去参加幼儿园的绘画比赛,并且是班上唯一一个参加比赛的小朋友。在老师和家人的鼓励和肯定下,伊伊在绘画上的自信心也大增。
我们都能感觉到她在画画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她还重新对自己的理想做了调整,告诉我:“爸爸,我现在不想当大厨师了,我想当画画的老师,教小朋友开心地绘画。”
作为家长,既然孩子有了这个兴趣,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提供条件和资源。我们准备了各种画画工具给她,帮她报名绘画班,也给她买了很多适合她读的绘本,经常带她去参观一些艺术类的展览。
同时,我们并没有对她画画抱有任何功利目的。只要孩子喜欢,我们更希望她能够坚守这份兴趣就好。至于是否如她所说,画画成为她的一项职业,画得好是否对她以后升学有所帮助,是否一定要去获得比赛大奖等,我们从来都没有去考虑。
幼儿园期间,我们也给她报过一年的英语班和一年多的舞蹈班。英语班是以外教为特色的,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学英语口语,一年后她就不想再上了;舞蹈班倒是她也很喜欢的项目,不过跳了一年多后,因为老师都是在不断重复以前的内容,她觉得很枯燥,就暂时停下来了。对于这两个兴趣班,我们的想法跟让她学画画完全是一样的。
有些家长认为既然投入了大量金钱和时间,就一定要让孩子成为这方面的高手,一定要考取这个领域的相关证书,同时还希望立竿见影。如果孩子学了一段时间,没有任何长进,他们要么就认为是老师教得不好,要么就认为是孩子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对一项天赋的发掘或者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该更在意孩子在兴趣班的感受和状态,而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的结果和目标。
11-07 10:27 -
wyxiyuan 6楼宝宝姓名:李梦璇
宝宝性别:女孩
宝宝年龄/预产期:4岁6个月
运费支付方式:其他
提交体验报告日期。规定时间内
申请试用理由/宣言:陪孩子上幼儿园,希望能好运!
11-07 10:39 -
依兔2011 7楼宝宝姓名:依依
宝宝性别:女孩
宝宝年龄/预产期:2岁9个月
运费支付方式:其他
提交体验报告日期。规定时间
申请试用理由/宣言:孩子正好刚上幼儿园,希望有机会读这本书
11-07 10:41 -
顺利的一家 8楼俺家乐乐上小学了,这个就不申请了11-07 10:55
-
帅小虎 9楼先来看下介绍了11-07 11:03
-
托马斯 10楼宝宝姓名:张浩然
宝宝性别:男孩
宝宝年龄/预产期:3岁8个月
运费支付方式:积分兑换
提交体验报告日期。规定时间内
申请试用理由/宣言:希望申请成功
11-07 11:08 -
为了家 11楼宝宝姓名:元宝
宝宝性别:男孩
宝宝年龄/预产期:5岁
运费支付方式:其他
提交体验报告日期。规定时间内
申请试用理由/宣言:看书名说是幼儿园,就不想申请了,可看到书中那么精彩的内容,忍不住想争取一下,期待得到试读机会。
11-07 11:38 -
shity1015 12楼好书哦!11-07 12:59
-
Alicexiaoxiao 13楼宝宝姓名:笑笑
宝宝性别:男孩
宝宝年龄/预产期:1岁8个月
运费支付方式:其他
提交体验报告日期。收到后
申请试用理由/宣言:感兴趣的书
11-07 13:03 -
泮来泮去 14楼宝宝姓名:星芊宇
宝宝性别:女孩
宝宝年龄/预产期:2岁11个月
运费支付方式:积分兑换
提交体验报告日期。收到产品后15天内
申请试用理由/宣言:想看看,怎样和孩子一起上幼儿园,我肯定不能一起上幼儿园的,想迫切了解
11-07 13:15 -
慕雅 15楼宝宝姓名:玮玮
宝宝性别:女孩
宝宝年龄/预产期:2011年4月
运费支付方式:积分兑换
提交体验报告日期。贴内试读报告截止时间
申请试用理由/宣言:我的女儿即将迈入幼儿园的门槛,开始人生一段崭新的历程。作为妈妈,我很盼望并很珍惜孩子人生这段启蒙时光。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过程。但是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看到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喜欢,想申请来学习一下,让自己能够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和成长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11-07 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