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断提醒才产生好行为?
看3655 | 回复0
-
xiao0943 楼主
有时候当我们要求或告诉孩子做某件事情,孩子确实会按照我们所希望的去做,所以我们深信只要不断提醒孩子做某件事,最后他们一定会做。当他们不肯做时,我们会感到挫折、生气,大叫:“我告诉你多少次了!”好像我们多说几次就能增加孩子做我们希望的事情的机会。事实上研究清楚显示,说很多次比起只说一两次的效果更差。唠叨反而使得我们期望的行为较少发生,过多的提醒就像处罚一样会造成反感,促使孩子逃避给他们过多提醒的那个人。
要求或告诉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技术名词是“前事”。前事是做出一项行为之前的动作,也就是为这项行为布置背景的阶段。“请你打扫房间好吗?”是前事,为孩子布置打扫房间这项“行为”的背景。这个顺序的第三阶段称为“结果”。你要求孩子打扫房间,于是孩子去打扫房间,你赞美孩子或给予其他奖励。(处罚也是种结果,不过是负面的那种,它无法产生和正面结果一样的作用。)结果是明确的:前事(请你打扫房间)导致行为(正在打扫房间),然后导致结果(因为打扫房间而得到嘉奖),这项ABC法则很容易记住:
?Antecedent前事
?Behavior行为
?Consequence结果
可是如果你的要求(前事)并没有导致打扫(行为)的发生该怎么办?如果孩子没把你的话听进去或就是不肯动手做又该怎么办?好,那就重复说一次:“请你打扫房间好吗?”但是说了五十次并没有发挥五十次的功效,孩子还是没有意愿去做你所要求的事,事实上可能去做的机会渐渐减少,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因为每次前事没有导致期盼的行为和结果发生,前事产生行为的效果便降低了,要求或指示如果没有直接导引出其他顺序就会失去效果。事实上,下次当你要求孩子做事情,唠叨也会减低他去做的意愿。
其次,重复地提出要求通常会让父母的行为态度变得更差,结果使得孩子更难表现出符合你期望的行为。由于你的声音和举止会透露出压力:“我告诉过你几次要打扫房间,结过你还是没动!”如果是这样,你几乎注定要失败。
强硬的说话态度会增加紧张气氛(每个要求过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人都知道我在说什么)使孩子变得反感,例如处罚。孩子只不过想摆脱这个常常烦他的人。由于唠叨孩子会造成在你期待的行为出现之前,孩子就有意逃避你,所以唠叨是无用的。唠叨就像是会给你副作用可是却无法治疗疾病的药物,而不好的前事副作用(唠叨、或是你提出的任何形式无效的要求)就类似那些处罚。
我将教你如何指示下得较少,效率却反而提升。从儿童行为的研究中了解一些观念,有助于减少无关痛痒的提醒.
05-12 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