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摸着妈妈耳朵睡觉
看5084 | 回复5
-
rubyleeli 楼主宝宝快上幼儿园了,可是睡觉的时候还总是喜欢摸着妈妈的耳朵,如果不这样,就无法入睡。宝宝是不是不正常啊?
其实,幼儿喜欢摸着妈妈的耳朵睡觉,或者喜欢抱着柔软的被子、玩具等,都是恋物行为的一种,是婴幼儿发展过程中很正常的心理现象,不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影响,家长不用担心。
恋物行为与慰藉物
恋物行为是指儿童对某种特定物品的依恋,在这种特定物品——慰藉物的陪伴下,儿童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儿童容易哭闹、焦躁不安,甚至会失眠、拒食。这些慰藉物通常是幼儿喜欢的、经常使用的柔软的用具和玩具,从这些物品上幼儿可以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获得心灵的慰藉。
其实不只是孩子,许多成人也喜欢抱着柔软的东西入睡,这主要是因为柔软的物品比如毛绒玩具、被子等会给肌肤一种舒适的感觉。这也就是所谓的“皮肤饥渴”。美国著名的动物心理学家哈洛曾用罗猴做过试验,用两个假的母猴——一个是由金属丝构成的“金属母猴”,另一个是用一层柔软的毛巾包裹着圆筒组成的“布母猴”做代替母猴,结果发现小猴子与“布母猴”产生了依恋的关系,而“金属母猴”却没有得到小猴子们的依恋。当把幼猴与两个“母猴”隔离一段时间后再放到一起,此时,只有“布母猴”抚养的幼猴似乎感到一种安慰,依然保持着对“布母猴”的依恋。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身体接触是否舒适决定着孩子是否产生依恋。所以,不管是孩子、大人,还是动物,所“恋”之物都是那些比较柔软的东西。在这种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孩子得到的不仅是感知觉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放松。
恋物行为与社会性依恋
恋物行为多是伴随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而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幼儿社会性依恋的伴随行为。社会性依恋是婴幼儿与抚养者、照料者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结,表现为努力寻求并保持与母亲和其他成人的密切的身体联系,以获得最大程度的舒适、安慰与满足。而当母亲离开,幼儿需要自己独处时,为了不至于害怕或有孤独感,幼儿自己会找到与母亲有关的熟悉的物品或者自己经常玩耍的玩具作为替代性的依恋对象,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依恋物。
适度依恋有益无害
有研究认为,依恋关系对人类一生的心理发展都是很重要的,有强烈依恋感的幼儿长大后一般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表达方式,有利于社会交往。
同样哈洛的罗猴实验最后证明,尽管被隔离的幼猴确实出现了异常行为模式,对其成年的社会交往不利,但是进一步的实验也证明,当这些幼猴回归到没有被隔离的、天真活泼的小猴子中间后,慢慢地就恢复了常态。所以,幼儿可能一时会对某件玩具或物品有依恋现象,但是只要让他转移注意力,多与同龄的幼儿交往,这些现象自然就消失了。
“袋鼠照料”与同伴交往
研究者把婴幼儿与父母的肌肤接触称作“袋鼠照料”,实验表明,这可以有效稳定、愉悦幼儿的身心,促进母婴依恋。因此,家长朋友一定要用心拥抱自己的宝贝,多和他们进行情感和语言的交流,给他们更多的心理慰藉。
同时,为了帮助幼儿逐步摆脱恋物行为,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适当减少孩子的独处时间,因为孩子在一个人的时候,最有可能需要依恋物的陪伴;营造温暖的家庭气氛,多与幼儿交谈、游戏;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享受美丽的风景;鼓励孩子多和同龄伙伴交往,教给幼儿适宜的交往技巧;培养幼儿正常的情感抒发方式,不要使幼儿出现孤独感、脱离群体。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需要,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情感是否正常,对有社会退缩、怕陌生人、不愿意和小伙伴交往的幼儿要给予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对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针对本案例中幼儿睡觉的习惯,我们也提出几点建议:
● 在睡觉之前,可以利用舒缓的音乐使孩子获得平静以及心灵的安抚,从而减少对特定物品的依恋;
● 睡前不要让孩子太兴奋,最好一上床就有睡意;
● 对幼儿出现的行为不要给予太多的注意和批评,而要巧妙地引导,尽量转移他的注意力。06-04 23:48 -
无解 2楼学习啦。。。。。。。06-06 08:11
-
冰钰愛玥 3楼进来看看了06-06 16:10
-
phayefill 4楼这是一个坏习惯,要改掉才行06-07 06:39
-
camwood 5楼来学习了哦06-07 20:58
-
camwood 6楼多谢分享了06-07 20:58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