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看2902 | 回复6
-
最近看到一个词语:“超限效应”。
曾经只听说过:“蝴蝶效应”、“鲇鱼效应”、“羊群效应”诸如此类,这“超限效应”又是什么呢?心理学上解释说:“如果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甚至产生心理逆反。”
这么说来,喋喋不休型的家长,反而会教养出“不如意”的孩子!
家长们大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很急切的希望孩子能每一件事情都做到完美,所以总是忍不住唠叨,长此以往,你的语言对孩子就没有任何作用了。
成人总是急于告诉孩子正确答案,害怕孩子走弯路。但是我们的方案教学却不这么做,再多的弯路,我们都陪孩子走完!我们鼓励孩子在失败中找原因,通过不断的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正确答案,要知道:“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在我们的《饼干》方案课程中,孩子们体验了冷冻温度不够,导致饼干坯子很软,而无法切成饼干形状的失败,我们不急于告诉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温度,让他们自己去找寻答案;当好不容易冷冻成型的饼干坯子,切成饼干形状放入烤箱,又因为烤的温度过高和时间过长两次失败,我们仍然不急于告诉孩子标准答案,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丰富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遇到失败也不气馁的信心增强了。那么我们为何要拔苗助长?因为着急;因为说教来的痛快;因为总觉得我多念上几遍,孩子就能快速到达终点。却不知道换来的是孩子的不理不睬、抵触,甚至反抗。
其实成长很简单,就是在不停的跌倒中慢慢学会独立,慢慢找到方向,慢慢学会方法。做一件事情,重要的是过程是否精彩,而非结果一定完美!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首台湾作家张文亮的小诗:《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 “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
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
为什么上帝要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 唉!也许上帝去抓蜗牛了!”
好吧!松手吧!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吹来, 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声,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
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我忽然想起来,
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回顾一下我们陪伴孩子的成长经历,不禁赫然。从孩子蹒跚学步到呀呀学语;从孩子哭哭啼啼不愿上幼儿园到满怀留恋不舍得离开幼儿园。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耐心在等待?还是不停的催促、不停的唠叨,甚至用别的孩子来比较,总怕自己的孩子差那么一点点?
有时候,我们给予了孩子太多的期待,却忽视了他的感受,我们给予了他太多的要求,却束缚了他的成长。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借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一句话:“家庭教育的秘诀: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所有孩子的模仿力都比奥斯卡影后影帝出色一千倍!”来要求自己,做一个时光不语,静待花开的父母呢?
08-07 09:49 -
写的太好了呀,家庭教育的秘诀太对了,可是家长做到的却不多
08-07 10:35 -
这首诗真的值得一读。08-07 11:07
-
好贴呀,支持08-07 12:50
-
08-10 23:56
-
写得真好,必须支持08-11 05:56
-
我们确实忽视了孩子们的感受,惭愧08-11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