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招|怎样和孩子一起阅读?多个成功案例,值得一看!
看10575 | 回复1
-
毛妈Carol绘本 楼主
大多妈妈其实也没有多少育儿的经验,如何陪孩子一起阅读也成为了宝妈们头痛的事情。
毛妈呢,今天就摘录几个有经验的麻麻们分享的案例。
请叫我分隔符
cheng zheng:
分享下孩子从6个月到三岁的阅读经历,没有理论分析只有案例说明。
为啥读绘本?
分享下我给孩子读绘本的目的:
4个月~1岁 :以视觉刺激为主
1岁~2岁 :了解实践各种基本生活习惯+基本认知的培养
2岁~至今 :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为主+建立各种规则+培养生活能力及学习习惯
我是个热爱阅读的同志,从小父母是不加任何限制的任我买我想看的书,美好的阅读的时光一直是我非常美好的童年记忆。从儿子出生后,我开始折腾各种育儿心经(似乎起步有点晚了),我的第一本绘本理论入门书是松居直的《幸福的种子》,从此踏上绘本之路。我介绍的绘本类,包含了各种接地气的图书,以及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绘本类。
接下来,以倒序方式来介绍我的亲子阅读的绘本及方法:
一、2岁~3岁(至今) :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为主+建立各种规则+培养生活能力及学习习惯
孩子此阶段的的自我独立意识开始萌发,有自己的想法主意,和家长的“冲突”也会由于独立性的提升而开始增加。因此在这段时间内我首先让他能够自理(衣食住行的基本自理能力OK),在此基础上注意建立一些规则,他可以在规则范围内自主的选择。最重要的是让他在情绪控制能力上有提升,在发生家长和孩子的想法不一致时,大家如何达成共识。兴趣的激发是基石,一切的无痕教育都是从他喜欢的事物出发,寓教于乐。
《托马斯小火车》:情绪培养
三岁的孩子,给我明显的感觉就脾气渐涨,不顺心意的时候,还不知道如何控制情绪或者如何处理,喜欢通过大声喊叫来发泄不满。
由于儿子超喜欢火车类的玩具,家里的车子基本上都是托马斯、詹姆士、梅西、爱德华一类的托马斯小火车人物。所以我买了一套情绪培养类的托马斯书籍。比如,《托马斯不要坏脾气》。故事从托马斯怎么会有坏脾气开始,然后讲了坏脾气造成的后果。最有意思的是,书后半部分时让小朋友找生活中自己也会发脾气的场景,以及发脾气时会有哪些做法,通过贴星星、贴红旗,剪火车面罩等游戏来帮助小朋友了解什么时候自己会发脾气,发脾气时应该怎么做。
《贝贝熊系列》:各种情绪培养,生活习惯,规则遵守
此套书是通过一家五口熊的各种生活场景来表达生活的方方面面。里面的每个熊都有自己的缺点和有点。比如,《谁的错》就通过花瓶砸碎后小熊互相争吵,而父亲来解决问题入手,告诉孩子解决问题要从行动开始。
讲故事为了将来阅读打基础,而阅读是为了将来思维能力打基础。所以在讲故事的时候,讲述的过程,引导的方式也是很重要的。
1、培养“听能力”:在讲完某一句话之后,会让孩子对句子重复,或者让他讲故事给其他家长听
2、锻炼思维能力:提问什么,为什么,注重因果等逻辑关系的表达
3、逆向思维:会适当提供”假如...“,让孩子逆向思维一下
还有情景表演,我的情景互动,就是通过宜家买一些小的手指玩偶或者手套玩偶,搞个小舞台,表演给小朋友看,或者让他一起参与表演。
待孩子对故事内容熟悉后,碰到一些对抗的场合,我就会提及绘本中的人物和他们的做法,给予儿子正面的提醒。(虽然也不是每次都有用,教育是一项高压的运动,重复重复再重复,心平气和很重要)(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一定要相信时间的力量,毛妈注)
《什么是什么》:科普类的读物
孩子到了喜欢问为什么的年纪。兰海有句话很深得我心,当孩子问”是什么”的时候认真回答他,“为什么”的时候耐心解答,到了青少年时期,说“凭什么”的就会少很多。
所以,我希望他能保有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而家长也能给予很好的回应。
儿子对车子很喜欢,对修车厂很感兴趣,所以我给他买了这套书,里面有各种适合低幼儿童的为什么的回答,主要以现象为主,还未到阐述机理的阶段。
现代的小孩,还是多培养一些科普常识。除了给他看书,参观修车厂以外,我也带他去火车博物馆一类的地方,多刺激刺激他的兴趣点。
《十二生肖的故事》、《蝈蝈和蚂蚁、狐狸和乌鸦、猪八戒吃西瓜》:传统文化的了解
现在阅读的很多绘本都是国外的,日本的美国的等,我儿时的记忆都是中国的连环画,所以想让孩子也能接触点中国的绘本,所以有了这些和传统文化故事相关的中国绘本。
孩子还蛮喜欢蝈蝈和蚂蚁的故事。现在是秋天,他好几次在在散步的时候问我,蝈蝈是不是要饿死了,因为它夏天只在唱歌不像蚂蚁在夏天为冬天储备粮食。(这宝宝的想象力,32个赞哦,毛妈注)
国内的一些出版社,我比较喜欢和英童书、蒲公英,还有个蒲蒲兰绘本馆
还有一些书,比如:
《小威向前冲》:回答孩子“我从哪里来“的问题
《数字在哪里》、《三顶帽子几个人》:数字类的,不过对孩子吸引力不大
《我爸爸》:爸爸的陪伴时间少,所以也想通过绘本来竖立父亲的伟大形象,似乎这个外国爸爸很难引起共鸣
《甘伯伯去游河》:画风很独特,但是孩子不喜欢
二、1岁~2岁半 生活习惯及认知能力的培养
《大卫不可以》:行为习惯的培养,个人超喜欢这套书
大卫是一个有着土豆一样的脑袋,桀骜不驯的眼神,三角形的鼻子,尖尖的牙齿,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对什么都想尝试的活力小孩。把墙涂花,打破碗和花瓶,光屁股光脚乱跑,洗澡玩水战,将一切东西敲得叮当响,睡前发上了人来疯。
“不可以”是大卫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很多孩子们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因为有着相同的体验,所以儿子看到大卫做这些”不可以“的事情时,会哈哈大笑,觉得很亲切,也很好玩儿,容易有共鸣。
其中的很多场景,父母可以引导着孩子思考为什么大卫会有这么多的”不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是什么。
《噼里啪啦系列》:生活习惯培养
这套系列是翻翻书,主要围绕生活习惯来讲述。通过三个正面形象河马、小猪、小老鼠 VS 反面形象小鳄鱼,来讲述故事的。挺有趣的一套书,儿子有段时间非常沉迷:拉粑粑以后怎么擦屁屁,刷牙要上下左右都刷刷,见面要说你好,如何洗澡等等。
《小球听民乐》: 绘本+CD,语言能力的开启
孩子从10个多月开始,我就给他循环听这个儿歌。 从孩子咿咿呀呀,到慢慢的每次踩着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发声,到一首儿歌顺顺溜溜的唱完,已经快到2岁了。每次听的时候,都是和他一起唱,让他看着我的嘴巴一起说。有时候会把他唱的儿歌录下来给他听,他笑哈哈哈的觉得非常有趣。 孩子说话比较早,而且表达也很顺畅,我想听儿歌是一个有趣的陪伴过程。
这2个CD里面,一个部分是流传很广的儿歌,比如外婆桥,小白兔,小老鼠上灯台等等;一个部分是数字歌,通过老少的对话为开场白,加上中国传统乐器的表现,以及绘本的结合使用,感觉很好。
《黄色的是蝴蝶!》《从窗外送来的礼物》:颜色的认知,好奇心培养
五味太郎的书很有趣,以上的2本是洞洞书,比如《黄色的是蝴蝶》以小男孩抓蝴蝶为主线,每本书上有个蝴蝶形状的洞,洞内的下一页的颜色是黄色。但是每翻到下一页,才发现洞里面的黄色实际上是橘子、鸡蛋、小花、小母鸡等等。每次讲这本书,我的问题还没问出来,儿子就会说“这个不是蝴蝶”。
《我的后面是谁呢》:方位的认知
对于空间位置的讲解,这本书很到位,每一页会有一个动物,动物的前后左右的其中一个方位会有另一个动物的局部身体出现。孩子在猜动物的过程中,也会慢慢的知晓上下左右的概念。
《汽车嘟嘟系列》:男孩对车子的狂热,科普介绍
三、4个月~1岁 真果果视觉挂图全套+早教大卡片全+布书+小兔子米菲
《真果果视觉挂图全套》:婴儿视觉刺激
黑白图片是新生儿视觉刺激的最佳选择,此时孩子眼里只有黑白的颜色,还没有发展出彩色系的感知。因此,以简单的图形进行视觉的刺激,棋盘、靶心、波浪,这些都是宝宝感兴趣的经典图片。
《早教大卡片全》:认知+听觉刺激
各种水果、动物等的大图展示,颜色鲜明,图片内容直观,还配了朗朗上口的儿歌。
有过这段时间养孩子经验的人都了解,婴儿不喜欢躺着,喜欢被竖着抱,这样他们的视角会更宽广,移动的物体让他们有新奇感。但是他们的脊椎还未发展完善,最好还是横着抱。因此,我把卡片一块块穿起来,挂在客厅和卧室的墙壁上,抱着孩子的时候,一侧手臂调高让他在视觉上可以看到这些图形。还有一种双赢状态,大人坐在沙发上让孩子躺在腿上,他在视觉上可以看到图形,家长就背诵卡片上的儿歌给他听。
我到现在都能记得关于小企鹅卡片上的儿歌:“小企鹅住南极,黑礼服来白衬衫,一摇一摆真神气”。儿子去海洋馆,感兴趣鱼类生物没几个,小企鹅馆这里到时停留玩耍了很久,或许有潜意识的印象在脑海里。
布书+《小兔子米菲》:步入绘本世界
孩子可以坐起来之后就开始玩布书,撕不烂啊。儿子属兔子,所以就从小兔子各种故事入手,和他讲爷爷奶奶,和星星玩耍,过生日等各种故事。1岁之前的阶段基本上是各种抱孩子姿态 + 复读机一般的念叨。让图形刺激他,多听听声音,多肢体的接触。
最后,总结一下,给孩子的书,不在于多,在于合适;方法花样不用很多,关键在于从一而终,能够将书里的内容渗透在生活里。(还是那句话,坚持,你就赢了,毛妈注)
知乎用户:谈一谈具体的亲子阅读方法。
鉴于其多样性和良好的互动基础,绘本实际上可以用来干很多事情。扔给孩子自己一个人看实在是一件很浪费的事。
一起阅读绘本的基础方式“由家长朗读文字部分,小孩阅读其他内容”是很好的一种亲子阅读方法。
进阶一:角色扮演
倘若遇到了孩子爱不释手的绘本,接下来就可以在重复讲的时候尝试一些新的方法。
角色扮演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只要家长愿意投入其中,效果是很好的。适合角色较少对白较多的绘本,比方说这本:《假如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
或者这本《别让鸽子开巴士》
角色扮演的好处是小孩能够融入其中,学习体验身为不同角色状态下的情感,有助于建立小孩换位思考与共情的能力。而好的绘本不单只能够对小孩有帮助,对家长本身也有意义。以《别让鸽子开巴士》为例,当身处读者位置的时候会感到鸽子的胡搅蛮缠,但当身处鸽子角色的时候,则能够深切体会到想要而不能的种种煎熬和痛苦。
进阶二:绘画创作
这是在跟小孩讲《洞》的时候用到的方法。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绘本,在我看来里面的内容可以写几篇长长的心理分析。而故事、画面和文本却是非常简单的。尽管大家对这本故事书的评价差别非常大,但小孩普遍对于拥有一个“洞”这件事情特别兴奋,很愿意和我探讨倘若自己拥有一个洞时自己的计划。于是我鼓励他们画下来,当阅读过程中出现了对于孩子而言特别重要的人物或者意象,进行自己版本的创作是一件很好玩且富有意义的事。
进阶三:故事再创作
上面的内容其实已经涉及到让小孩创作的部分了,接下来可以进一步鼓励小孩对绘本进行再创作,比方说修改不喜欢的情节、续写故事的后续,这样的话小孩就会开始有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对儿童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将带领儿童过渡到更后期的发展阶段。更为关键的是,父母需要在这个世界里面拥有家长应有的位置,不然这个世界就太孤单了。
最后,我想再强调一下,正如亲子互动的方法有千百种(找到适合自己的),绘本的阅读方法也可以有千百种。身为家长一方面可以学习借鉴,另一方面切记不可僵化思维、贪图一劳永逸的最佳答案。一个人的人格是随着时间而流动变化的,儿童在成长期间变化尤甚,虽然这时常让家长筋疲力竭,却也是养育儿女有趣之处,希望各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能好好享受,与自家小孩共同成长。
猪猪-路易妈妈
我们家孩子2岁的时候被一本有缘的绘本深深打动了,这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绘本阅读也有高峰体验。于是我决定分享一下这份缘,以及这份难以形容的触动。
要说这绘本阅读的高峰体验,不得不先回顾一下小路易的绘本阅读之旅。路易的绘本起步并不早,快2岁才开始关注故事性,才开始算是步入正轨。相对于安安静静待那看书,他更喜欢运动,相对于被动接受信息,他更喜欢主动控制局面,可以说,路易的绘本之旅是他自己走出来的,我们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最早的一套书是《小熊宝宝》,讲的全是小宝宝生活相关的事情,吃饭睡觉刷牙洗澡什么的,1岁左右小宝宝的生活就是围绕这些主题转的。
路易对这套书接纳度很好,能专注地看和听,学会了翻书,也学会了自己拿书看。妈妈把这套书录了音,当背景音乐常常播放。至于路易的理解程度,他不太理解故事内容,也不太认识里面的小动物,很少指认,我觉得他更多地是在听语言。(这本书到现在起码有一年没看、听了,但里面的句子很多他还记得,比如收拾东西的时候,他会说:“收起来,嗨哟哟!”)
再后来,他开始接触英文原版绘本,主要是一些韵律节奏方面的,没有什么故事性。小宝宝看书是重复精读的,妈妈只提供了Eric Carle的几本,不仅讲绘本,妈妈还录了音,和原版音频一起给他磨耳朵。 就这几本精读,路易还是有偏好的,他最喜欢的是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因为这本画面最简单,每页就一个带有颜色的动物,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背景。
这时候路易喜欢指认了,翻开一本书才不管你说什么,人家指指这个指指那个,完全打乱你的节奏,强调故事性是毫无竞争力的,只有妈妈嘴里流淌出的韵律才能降伏他。这样的时刻,只见他聚精会神地看着妈妈,留下一只停在半空中忘记指认的手指。看他对知识兴致勃勃,我们改变了策略,找来收藏已久DK出版的幼儿百科全书《第一套头脑体操书——玩具》。这书很大一本,每页是一幅内容丰富的场景画面,旁边有一些从场景里挑出来的缩小版物品,让你到画面里找同样的物品。书里绝大部分物品路易都不认识,我们本不想这么早提供给他的。
果然这书很符合路易的学习方式,看书的过程可不就是他指认、我们回答的过程,生活中他也是时时处处把我们当做“物品名称朗读机”。他会挑选画面里他认识的物品来问我们,也很擅长找到一旁的缩小版物品,同时指认表示这两个是一样的。这本书他看了大半年,有几个月几乎只看这一本。每次他从生活中认识了新物品,如果这本书里也有,他能发现并识别出来。这本书算是伴随着路易成长,见证了路易的知识面积累。
我们并没有放弃继续尝试绘本,直到发现有一种绘本可以兼顾指认和讲故事,是那种每页都有一个重复元素,且处于非常突出的位置,一眼就能看见的,比如《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这本书是买来给他强调粑粑用的,没想到有意外惊喜。故事超级简单,一个鼹鼠从土里钻出来,正好一坨粑粑落在他的头上,他很生气,开始找这是谁的粑粑,找了好几种动物,他们都拉粑粑给鼹鼠看,证明鼹鼠头上的粑粑不是自己拉的,直到最后找到元凶,鼹鼠以牙还牙。
敢情这故事就是由各种动物的粑粑串起来的,难怪每页的粑粑都画得那么明显,路易只见粑粑不见其他。他指着一个粑粑,妈妈正好边回答路易的问题,边就把故事讲完了,一箭双雕。有的粑粑画得那个传神,有半空中正下落的,还有拉一半正在拉的,路易敏锐地观察到这些细节。故事讲完,他还指指自己的屁股,表示自己也拉粑粑,哈哈,目的达到了。至于书里最后以牙还牙的部分,他还不能理解,我们也没有去强调。
这本书有好几周占据路易选书排行榜第一名,每次他都先选这本,如果妈妈拿了别的书,他也要求讲这本先。于是,从这本书开始,选择读什么,什么顺序读,全权交给了小路易。
还有一本类似的书叫《小黑鱼》,故事性也非常简单,每一页都有主角小黑鱼的身影,藏在不同的角落里。路易给自己定的任务,就是把每页的小黑鱼找出来,玩藏猫猫游戏,再指指画面中突出的大龙虾、怪鱼、海鳗等小黑鱼海底历险之所见,妈妈就一边回答一边把故事顺便讲完了。
兴趣也是非常好的引导工具,路易最喜欢车,和交通工具相关的绘本自然不会放过,比如《小兔子去旅行》、《蜡笔小黑和神奇的朋友》。他不仅要指认交通工具,还要把交通工具各个部件也指认一遍,认真地欣赏。路易还对钟表很感兴趣,《小兔子的一天》也喜欢得不得了,在每页里找钟表。
还有一类路易喜欢的是贴纸书。本来没打算让他玩贴纸,朋友推荐了一套《我爱贴纸》,每本有250个贴纸之多,内容也非常丰富,跟百科全书类似。我决定尝试,挑了其中4本路易比较熟悉的领域,果然很对胃口。不过,他显然不能贴到“正确”的位置,人家正处于乱贴的阶段,除了指认,练的就是贴这个动作而已。怎么把贴纸弄下来,怎么把粘在手上的贴纸贴到书上,这是需要精细手部运动能力的。 到目前为止,路易对绘本的吸收在于,兼顾部分感兴趣的细节和部分故事情节。
至于那些别的小朋友很感兴趣的经典绘本,那些离路易的生活和兴趣相对遥远的美丽故事,没有一个入得了路易的法眼,直到碰到这一本书。这是一套书叫《可爱的鼠小弟》,我第一眼看见它的时候没看出来有什么特别,和其他花花绿绿的书比起来,它很朴素,简简单单的白纸铅笔画。它把各种动物的大小对比画得很明显,小老鼠就画得很小,一张大白纸上其他地方都空着,而大象就画得把整张纸都装满了,耳朵还装不下越出了纸的边界。
我拿出了第一本《鼠小弟的小背心》给路易讲,整个画面里只有小背心是红色的,其他都是黑色铅笔画。故事很有趣,小老鼠的小背心本来很小,然后一个个体积更大的动物借去穿,小背心一次次被撑大,直到穿在大象身上几乎被拉长成线条那么细,小老鼠没法穿了,最后很幽默地,小背心挂在大象的鼻子上化身为秋千,小老鼠玩得很开心。没想到的是,路易第一次看就入迷了,目不转睛地看着,听妈妈绘声绘色外加演绎发挥地把故事讲完了(除了刚开始引入一本书,以后最好照着文字讲),他的手指竟然一动也没动。再讲一遍,还是如此,换同系列另一本讲,依然如此。
路易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里,沉浸在这个和自己几乎不相关的故事里。妈妈明白了,不是路易不喜欢故事,是那些书画得太乱太复杂,他没看懂。妈妈开始反思,之前提供给路易的绘本还是太难了,那些专家们或妈妈们推荐的2岁之前、甚至1岁开始宝宝就能看的书,绝大部分都超出了路易的理解力,尤其对于一个对语言表达关注较晚(1岁10个月才开口说话)的宝宝来说。
是的,宝宝能从一本书里看懂一些细节或部分故事,宝宝能对眼前这本书投入关注而不是跑开玩,就算是宝宝能看这本书了。但是,这种半懂不懂地看,和完全地理解一个精彩的故事,宝宝的体验是不同的。完全沉浸在故事中的那种专注,完全理解一本书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当你真正看到它们呈现在宝宝身上,你会多么地后悔,因为你的“急功近利”,过早地提供超过宝宝理解程度的书,而剥夺了宝宝的巅峰体验。
其实大人也是一样的,一本半懂不懂的书,实在是令人很无趣很受挫。而一本书如果你不仅完全理解其内容,还看到作者的思想精华,和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辩论,还能看到作者的局限性,有选择地吸纳进自己的体系,你的阅读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同系列另一本《爱吃苹果的鼠小弟》是我和路易的最爱,这本书还有一个同系列别的书没有的特点,画面连续感很强,把每页快速翻过看几乎是一部电影,这无疑大大提高可理解性。
我看过鸟居昭美《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作者是个很懂孩子的人,此书不仅提到画画,不可避免也提到孩子生活的其他方面,可以判断出作者的水平。一开始就给孩子提供简单的白纸和黑色铅笔,不要那么早提供颜色,不要那么早教他们写字,不要那么早教他们去模仿着画形象,他们根本没到那个阶段。 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涂画来表达自己的,慢慢地才演变出象形文字,演变出文字,人类开始驾驭更复杂丰富的画面。孩子的成长就是一定要走过人类发展的历史,在不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阶段,用图画来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类的胚胎,其发育过程正是走过了生命的整个进化史。
而绘本都是大人画的,包括经典的获奖作品,那些绚丽多彩的颜色,那些丰富唯美的画面,以及那些吸引宝宝的互动小机关,统统是大人的角度,它们能吸引宝宝的关注,但它们无法令宝宝专注,因为宝宝的图画世界压根不是这样的。当然,不是说那些绘本都不值得看,我完全不是这个意思。我想表达的,仅仅是宝宝也可以获得阅读的高峰体验,不是说不能完全理解的书就不能看,就没有收获。大人也不是每本书都有高峰体验,读书可以有很多种目的。
这些国外引进的绘本,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这些作者是在真正为孩子做贡献,而不像国内的绘本充满了说教。要求每本绘本都达到让宝宝高峰体验是不现实的,最大程度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才是理性的选择。何况,哪本绘本好,哪本绘本适合你的宝宝,在怎样一个恰到好处的时刻,一本书怎样触动了你的灵魂,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缘分。
路易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被这样一本书引入故事情节,除了这本书画得适合他的理解力,还有可能更重要的别的原因。这一两个月,路易进入了语言的爆发期,词汇量从最初的几个,猛增至现在的一两百个。当初那些天天指认的物品,如今全部变成了他的主动词汇。不仅仅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进入了他的体系,四个字的也会说了。这恐怕才是路易听懂故事的最关键因素,而鼠小弟只是一本出现在对的时刻的、对的书,包括我前面提到的所有书名,只是和路易有缘分的书,肯定不是别的宝宝都喜欢。
2岁开始意识到自我的独立性,是另一个关键因素。在这之前,宝宝的关注力主要在自身,和生活相关、和自己有关系的元素,才是他们关心的。而有了独立自我,区分开自己和他人,他们开始感兴趣那些“别人的故事”。自鼠小弟之后,路易对故事性入门了,我给他讲其他的绘本,虽然画面复杂、故事情节不全明白,路易很明显比以前更能专注,更少地打断控制,妈妈很欣慰地看到路易成长了。孩子的成长从来都是阶梯式的,鼠小弟只是一个催化剂。
最后,贴几个后来我记录的绘本阅读中有趣的细节。
八个月前(1岁10个月)才开口说话的小路易,如今(2岁6个月)已经能给别人讲故事:“街边的红绿灯迷迷糊糊的,只有黄灯一会儿亮,一会儿灭,好像在打瞌睡。东边的天空渐渐发白,黎明马上就要来了。” 听多了就会了,而且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绘本阅读的力量很强大。
路易最近喜欢《米菲哭了》,讲到米菲找遍了所有地方、问遍了所有人,还是没有找到小泰迪,她伤心地哭了,路易摸摸米菲的脸,凑过头去亲亲米菲说:“米菲哭得好伤心,宝宝亲亲米菲,哭一会就不哭了。” 我们怎么对待孩子,孩子就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讲了无数遍的《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今天路易发现一个妈妈从没注意到的小细节,指着一幅图说:“小老鼠受伤了。” 妈妈在路易的提示下一看,鼠小弟学犀牛撞树后,一屁股摔倒在地上,脸上还画了一个x表示受伤了(之前模仿小鸟猴子什么的都没有受伤),这才引出海狮来关心询问。原来妈妈没有完全看懂,孩子对细节很敏感。
为了帮助路易处理情绪,平时给路易讲绘本的时候,路易妈妈比较强调讲解书中角色的表情、动作和语言中的情绪,识别情绪是处理情绪的基础。比如有一本绘本叫《鸭子骑行记》,如果只讲谁做了什么这个层面,其实挺枯燥的,但如果细细品味每个动物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情绪状态、心理的想法、以及情绪变化的过程,就会发现这是本非常精彩的书。
今天毛妈Carol就给宝妈们分享这三位妈妈的经验,感谢这三位妈妈!
08-13 08:03 -
哎文 2楼好好学习了08-13 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