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孩子讲一千遍道理,不如宽容地静静等待
看2668 | 回复1
-
毛妈carol_ 楼主
孩子渐渐长大了,家长越来越忍不住给孩子讲讲道理。
但一些家长疑惑,为什么我的孩子对道理就刀枪不入呢?为什么我的孩子道理全明白,却仍然要犯错误呢?父母如何讲道理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里面其实很有讲究的!一起来听听一位妈妈的育儿经吧!
1、把握时机,让孩子把道理听进心里女儿2岁半的时候,一个周末,老公带女儿到附近的小公园去玩,在公园里,女儿要玩一个姐姐的呼拉圈,玩了好久也不愿意还给人家,最后被姐姐抢了回去,女儿大哭,哭着喊:“宝宝玩!宝宝玩!”我说:“那是小朋友的呀。”女儿愈发委屈地喊道:“是宝宝的!”可见孩子此时完全陷于情绪之中,已经不顾事实了。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是听不进任何道理的。这种时候讲道理,搞不好会引起逆反心理,孩子不仅不接受道理,还会故意反抗,很容易造成亲子矛盾升级。
当孩子情绪激烈的时候,首要的是处理情绪。我习惯于用“共情”的方法来处理孩子的情绪,就是说出孩子的愿望,对孩子的愿望表示理解和同情。我抱起女儿,轻声说:“噢,宝宝很想玩呼拉圈是么?呼拉圈多好玩呀!”女儿在大哭的间歇中听见我的轻声细语,大哭很快就变成了小声的啜泣。这时,我想起原本安排下午去游泳的,当强烈的情绪高峰过去之后,就可以用新的活动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了。我说:“妈妈把游泳圈吹起来,准备一会儿去游泳好不好?”女儿说:“好。”她高兴起来。我把游泳圈吹起来,女儿爱不释手。我说道:“好漂亮的游泳圈呀!”女儿也美滋滋地说:“好漂亮呀!”这时,我灵机一动,说:“一会儿带去游泳池,如果有小朋友喜欢,给小朋友拿去随便玩行不行?”“不行!”女儿急切地抱紧游泳圈。“那小朋友漂亮的圈圈,如果宝宝喜欢,拿走随便玩行不行呢?”女儿不说话了,低下头摆弄游泳圈,一副自知理亏的样子。我没有强求她回答这个问题,我确信她已经知道答案了。我不在意孩子的口服不服,我觉得重要的是让孩子把道理听进心里去。
讲道理的时机很重要,一定要在孩子情绪良好,亲子沟通氛围良好的时候来讲,如果亲子之间有矛盾敌对情绪,那么再好的金玉良言,也会被孩子拒于心门之外。
再者,讲道理的更高境界,是将道理与实际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父母不是向孩子宣布不容置疑的结论,而是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去体会、总结出道理。自己体会着的道理,自然比直接从父母那里接受来的结论印象深刻得多,而且孩子更知道如何在今后的生活中灵活运用。
2、适可而止,不做“唐僧式”父母很多朋友都看过《大话西游》吧,那里面经典的唐僧形象,道理总是讲得滔滔不绝,搞得孙悟空何其烦恼。道理,本来是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为什么却会令人厌烦?奥妙就在于:物以稀为贵。孩子早就知道的道理,父母已经讲过好几遍的道理,仍然反复说来说去,不会对孩子有更多的帮助,只可能引起孩子的厌烦。
我扪心自问,我知道我应该永远对孩子保持耐心和爱心,但我仍然有忍不住着急发脾气的时候;我知道我应该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但我也难免有偷懒溜号的时候。认真的想一想,我们知道的道理,我们就全部都可以做到么?知道而做不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孩子在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是父母的道理,而是需要父母的理解、宽容,需要父母给孩子长大的时间,需要父母更实际的帮助。
讲道理并不是教育孩子的唯一方法,爱、理解和静静地等待,也都是很好的教育方法。讲道理可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爱、理解和等待可以让孩子拥有必要的能力和力量,真的去做到。
3、正面用语,更多正面效果我感觉,很多家长不了解这个道理:小孩子,特别是3岁以下的小小孩,还没有意识,主要是潜意识在支配他们的行为。而人的潜意识是听不见“不”这样的否定词语的。
其实,纠正错误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强化可以达到相似功效的正确行为。比如,我女儿1岁时候喜欢玩打人,我仔细分析了她当时打人的心理,就是希望开一个让你不太舒服的玩笑,是一个善意的恶作剧,我于是想到用“挠痒痒”来替代打人的游戏。先主动和孩子玩挠痒痒的游戏,以后每次她打我,我就说:“你这么使劲,妈妈一点也不痒痒,要轻轻的才痒痒。”(我的语言里再也不出现“打人”这个词了,只有“挠痒痒”。)然后我会夸张地装出怕痒痒的样子来。女儿很快就掌握了挠痒痒的要领,打人的游戏自然被忘掉了。
我女儿有时会大声喊叫,如果冲她喊:“不要大声叫!”她常常会更大声地叫。如果是把食指放在嘴上轻轻地说:“嘘!把你的声音收起来。”她却会立刻安静下来。我想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正面用语,具有更多的正面效果;负面批评,有可能成为负面强化,反而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
08-31 08:35 -
七叶草 2楼好好学习了08-31 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