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静地记录宝宝成长点滴
看1884 | 回复1
-
晚饭后我在厨房洗刷,爷爷帮忙收拾碗筷餐桌。此时还在宝宝椅上的小家伙说“下来”爷爷此时刚端起碗准备送厨房,随口说“要下来啊?”宝宝答“嗯,下来”爷爷说“好”只见爷爷丝毫没有抱的意思,端碗转身走向厨房。宝宝里面在后面带着哭腔拍着桌子嗷嗷大叫“下来下来下来”走到一半的爷爷只好无奈地折回,放下碗,抱她下来。嘴里还慈爱的嗔怪着“好性子,暴脾气!”
以上只是万千家庭寻常的一幕,然细思之,却又意味深长。
1. 对待宝宝的要求要及时回应,这点爷爷做的非常好。而不是宝宝反复重申几遍才回应。
2. 爷爷回应完答应后确没有立即付诸于行动,爷爷的想法是既然碗都端起来了,送过去再抱她也不迟,也就十秒二十秒的。但宝宝却不是这样想的,宝宝听到爷爷答应了,满心以为爷爷会里面抱她,结果爷爷却转身要走!情急之下只好使出自己制服爷爷的杀手锏,大声的喊叫甚而哭闹尖叫,只要这么做,爷爷一定会回来抱我滴!小孩逻辑思维还没有健全,是直来直去的单向思维。答应我了就抱我!所以,爷爷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立马抱她,或者直接告诉她先把碗送到厨房,回来再抱她,征得她的同意后,按照双方都同意的方案执行。
3. 宝宝一哭闹,爷爷立马转身回头满足她,这等于是变相的告诉孩子“嘿,只要你一哭闹,我立马妥协啊!请下次继续哭闹哈!”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坚持把碗送到厨房,然后回来告诉哭闹的宝宝“爷爷去送碗给妈妈洗,回来再抱你下来,你想下来给爷爷说就行,不用哭,你哭着说爷爷听不清楚你说什么。”
昨天晚上,哄她睡觉,然后爸爸比较累也想先睡一会再加班,结果她很不满意,皱着眉头说,爸爸出去!爸爸一脸无辜的说“让爸爸出去啊?”她继续皱着眉头板着脸略带不耐烦的说“出去工作去!”爸爸只好无奈的走了。
今天晚上给小家伙洗澡,于是大声喊老公的名字来帮忙,结果小家伙也跟着喊名字,于是我一顿解释,你是宝宝,最好叫爸爸云云。小家伙似懂非懂的看看我,然后回头大喊一下声"老公!"我们俩顿时笑瘫在地。
洗完澡,我和宝宝玩游戏,她拿着新买的炊具玩具做饭给我这个需要照顾的“小宝宝”吃。刚开始是模拟游戏,吃的面条稀饭胡萝卜都是“空气”,她十分慷慨的都让我吃。不厌其烦的满足我菜品众多的“点餐”。后来我灵机一动,想到把小香桔剥开放到玩具碗里让她实际演练一把,结果小家伙三下五除二的把碗里的都干掉了。我提出异议说妈妈还没吃,她想了想说“再拿一个”,我决定以身试法看能否分享到她的桔子。又拿了一个以后,她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响叮当之速全部塞到了嘴里。我假装哭泣说“妈妈哭了,想吃桔子”,结果人家用仅有的几个词组合一下淡定的告知我“妈妈肚子饱了”,表情逼真到连我这个当事人也觉得真的吃饱了。宝宝以前会主动分享她的爱食给我们,今天这节奏让我感觉到她应该出现的自我意识已姗姗来迟,谢天谢地,总算来了。
和宝宝一起在客厅电视看亲子时光的时候,因为她还小,操作上和故事上都有不懂的。给她讲解的时候,第一次发现,她表情专注,眼睛炯炯有神的盯着我,一幅完全沉醉其中的神态表情,如此惹人喜爱。她经常会问“这是啥?”于是我都是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个画面。于是很长时间我想当然的以为孩子需要我的解释和“引导”,一次看到一个画面是兔子生气了,我故意问她“兔子这是怎么了?妈妈不知道啊”她皱着眉头想了一会说“不高兴了”。又一次她看到一个画面是鸡蛋碎了,她脱口说"鸡蛋断了!”
孩子对世界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触,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太自以为是。01-25 16:18 -
我们也喜欢记录孩子的成长01-26 12:41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