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食阳春白雪之味,又品下里巴人之感
看1724 | 回复3
-
天地的孩子 楼主
“接地气”这三个字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政府要接地气,否则就不知道人民之所需,造成无头苍蝇乱撞的场面;知识分子要接地气,否则就会脱离百姓的生活,造成文化断代现象总而言之,对于普通民众,我们不能置之不理,要广泛地参与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去,达到“从下里巴人的生活体会到阳春白雪的艺术气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每位政府工作人员需要做的。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是依赖这个纲领,才逐渐了解广大基层人民的诉求与需要解决的方方面面,最后才取得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
还记得儿时的太爷爷讲到毛泽东的故事时总是热泪盈眶。“为什么共产党能当全中国的主?就是因为他们接地气啊!还记得毛主席曾亲自和我们一起下田种地,农闲时一起唠唠家常。他与我们唯一的不同就是门口有一个警卫啊。。。。。。”太爷爷颤抖的手在空中用力比划。
过了一会儿,太爷爷语重心长的说;“这条法则不仅适用于政治,还有生活中的各个方方面面,你要记住这句话。”
握着手中的笔,我沉默了。
在如今的生活中,我是否仍在品味着“下里巴人”之情呢?
好像每一位获得奖项的文字工作者,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凝练出来的。
一部《白鹿原》,是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的乡村生活,才铸就而成的呢?
一台苗阜、王声表演的《满腹经纶》,是经过多少走街串巷听到的段子总结而来?
反观有些文字工作者的创新作品在出名前后甚至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很显然,他们在成名后就很少再去基层摄取作品来源,从而少了地气,让听众感觉味道不在身边,不是自己身边所发现的事情了。
难道我们不该“从下里巴人中走进去,从阳春白雪中走出来吗”?
握笔的手浸出了汗珠。
的确,作为以为称职的文字工作者,我们要多走入百姓中,从中提取到好的创意再去加工、创造。
接地气也不是一味趋于俗世,而是深入俗世,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解决的具体措施。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的做到“既食阳春白雪之味,又品下里巴人之感”的生活气息,从而一步步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脚真正踏在土地,感受到大地的气息。
07-13 15:24 -
七叶草 2楼接地气的好文章不多呀07-13 16:04
-
亲情猪 3楼接地气的好文章确实不多了07-13 17:52
-
有城 4楼很少读到这一类文章的。
07-14 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