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了,梧桐树》-- 唯美的绘本
看8623 | 回复7
-
豆豆乖乖 楼主这本书是《比尔·皮特绘本系列》中的一本, 这一系列共有六本。 之前还看过一本《小猪切斯特》,也是从宝宝地带借阅的,豆豆非常喜欢那只可爱的小猪。 除了这两本,另外四本豆豆虽没看过,但他非常惦记, 他每次拿到《别了,梧桐树》一书都会指着封底的插图问另外几本在哪里。
这套书对于四岁多的孩子来说,其实是有些难度的,必须要亲子阅读才行。 一般在阅读时我都会给豆豆指读,读到哪个字指哪个字, 这样下去, 希望他在自然而然之中就认识了很多字, 但是究竟效果如何我至今没有考证,希望最终会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可这本书的字太多太小了, 指读实在有点吃力, 我常常会觉得我的手指怎么那么粗呢, 总是一不小心指了好几个字,索性不指了!
一翻开书, 豆豆立刻被里面的插图给吸引住了。 书中每一个角色的神态,表情都那么的逼真传神, 豆豆对故事中的每个主人公印象都很深刻。 有一天无意中偷听到他一个人在卫生间自言自语,他一边对着镜子洗脸, 一边唠唠叨叨:“六只兔子,一对负鼠,一只臭鼬,五只青蛙,一只牛蛙和一只老浣熊”。 对了,这正是这个故事中的十六个主角。
故事的开篇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美的风景画, “绿荫地”有一条蜿蜒的小溪,小溪两岸梧桐矗立,柳树成荫,白杨围绕。每年的早春时节,几百只鸟儿涌向树梢,建造他们的巢,哺育幼儿,又在夏末的时候离开。 这幅图美得让人心驰神往, 此时豆豆的表情非常放松。
然而有一天, 这一切都变了...... 当推土机,挖土机,吊车等工具出现的时候, 林地上传来巨大的“隆隆”声,从一大早开始,一直持续一整天,树木的根须在发抖,小溪的提岸在颤抖,鸟儿们都慌张地四散飞去。 豆豆的表情从此开始变得严肃起来。
读故事的时候,我一般会根据故事内容问几个问题。 一方面希望可以引发孩子的思考,另外一方面想增加孩子的相关知识,以加深他对故事的理解。 可是要想当一个好的“故事妈妈 ”,不仅平日要多储备,而且也需要事先作准备,跟老师给学生上课一样。 我是一个懒妈妈, 平时积累有限, 事先也没有作准备,有时问题可能会显得比较随性一些, 质量也不高。
读这本故事书我问了他几个小问题,
第一个问题出现在:当工具车的出现即将改变“绿荫地”命运的时候,我问:“ 豆豆, 你喜欢这些工具车吗? ” 他摇摇头说: “不喜欢!”“ 为什么? ” “小动物们很快就没有家了。”孩子说不出那么多道理,但他对动物们的担忧却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表情中的那份真挚让我特别感动,甚至有热泪盈眶的冲动. 很显然, 这些小动物的命运牵动了这颗四岁孩子的心, 我也和他一起开始担忧起这些动物的命运了。 我不知道豆豆从此以后他会不会不再喜欢这些工程车了, 虽然责任不在他们。
之后还有一些问题, 诸如: 为什么老浣熊睡不着觉? 为什么那几只青蛙开始不想和伙伴们一起离开绿荫地呢? 为什么浣熊离开时要回头看一眼梧桐树? 动物们为什么不喜欢五颜六色的水排到小溪里? 可以提问的地方很多, 同样的一本书,不同的人读收获也不同。
还好结尾很圆满, 前面那片绿荫地不在了, 又找到了一片新的绿荫地, 与开篇相呼应: 矗直的梧桐,蜿蜒的小溪...... 孩子的表情开始放松了, 妈妈也觉得揪着的一颗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故事本身带来的乐趣是一种收获,插图带来的乐趣是另一种收获。 然而成年人基于文字的干扰,更倾向于从文字中获得信息。 对于这样的一本书, 只看文字将会错过很多东西, 因为文字在说故事,插图也在说故事。 插图中所讲的故事, 有时候大人还真得向孩子学, 因为我们已经丧失了对画面应有的敏感性了。10-31 13:21 -
kittymao51 2楼没图片啊。10-31 13:34
-
yelin7277 3楼比尔皮特的书很有启发性和引导性11-01 11:08
-
wujingyv 4楼这书有一定深度,孩子理解不了,他们看到的就是图案中表达的故事11-01 11:17
-
子涵2009 5楼我一会也来补作业11-01 23:55
-
我爱桐桐 6楼爱读书的好宝宝。11-02 08:51
-
欣草 7楼好用心的妈妈,写了这么多11-02 09:18
-
豆豆乖乖 8楼哈 谢谢楼上的妈妈表扬11-02 11:24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