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管理”拖拉的小孩
看3345 | 回复3
-
劉妞 楼主有一个词叫“拖延”。孩子们的“拖延”也有很多别称:磨蹭、拖拉、磨叽,等等。微信后台中很多家长都会问到孩子拖拉的问题:
我的孩子特别磨叽,磨蹭的不行,每次出门前,得好几道手续才能出门
经常一顿饭也是,要吃上半天才行。
催促、提醒再多次好像也没用。这样的孩子以后长大了,会不会同样动作慢,爱拖延?父母们的担心到底有没有道理?孩子们又为何爱拖拉?
上面的漫画只反应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从中我们却能窥见不少孩子变得“拖延”,原因何在。
下面,我列出了孩子拖延的几种常见原因,原因分析里,同时也给出了解决办法,供父母参考:
▌NO.1 孩子本来就慢,建议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节奏”刺激
孩子从3岁到7岁,其实一直在“长脑子”。所谓的长脑子就是在增加脑容量,增加刺激连结,让大脑皮层的面积不断增大,大脑皮层上的连接不断的增多。
这之后,孩子才可能兼顾很多方面,当大人对他提出一些要求的时候,孩子才能很快给予反应。而在这之前,孩子的所有拖拉,跟成人的“拖延症”是完全不同的。
孩子越小,做事情的时候越慢。催促没用。孩子的生理限制,他们是快不了的。他们需要“慢慢”地去长大。
相反,催促多了,要么给孩子带去无助的感觉,让孩子反复体验到挫败:我好像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让孩子变得逆反。
最好的做法是,利用更巧妙的办法,给孩子输入“短频率和快频率”的刺激。
这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每天早晨起来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跟孩子说的是这样的一个语言信息:“宝贝,看我们两个人谁穿衣服穿的最快;宝贝,看我们两个谁先到达洗手间去刷牙;宝贝,看我们两个……”
就是当你跟孩子有这种比赛或者竞赛关系的时候,孩子就真的能意识到了时间的紧张,并且心甘情愿地想要努力去提高自己的速度。
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这种想要变得更好的意愿,他一定会自动变得更快一点,试图要去战胜你。
所以,如果跟孩子玩儿这种游戏,要更多让孩子赢,父母适当示弱,并给予孩子及时鼓励。
那,如果有孩子不吃这一套呢?
比如孩子的确气质类型本身就比较慢。你说跟他比赛他也快不起来,那么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放低自己的节奏,陪伴孩子一起去做某件事。
因为很多生活习惯方面的事情,比如穿衣服、洗漱等,大人不教孩子孩子是不懂得如何更有效地做好的。
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可以用语言进行鼓励:宝贝,妈妈相信你能做好的,一步一步来。
中间可以再提醒孩子:哦,已经完成多少多少了,嗯,妈妈一定能够很快看到你完成的。
即不催促,但是过程中,给孩子一个节奏,他就能慢慢地按照大人的节奏去努力。等到再大一点,他慢慢的就快了。
孩子再大点,还可以带孩子一起制作一个“时间表”,和孩子一起学习时间管理。
简言之,在孩子小的时候,他就是在不断地长大脑、完善大脑内连接的时候,你就一定要给他这种不停的刺激——不是用语言催促,强迫孩子跟上自己的节奏,而是要有效刺激,并给孩子时间让他去重复。
不断的去重复相同的行为,而且是在短频率和快频率下去重复,慢慢地孩子大脑内的连接就稳固了,孩子也就记住了。
▌NO.2 父母做太多,孩子疲沓了,请减少对孩子的包办
第一种方法,适用于一般情况,但也有些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好像不仅仅是“拖延”,还有一种惰性在里面。
这在大孩子身上尤其明显。大人在,还能收敛一些;大人不在,就完全懒散,不能自我管理。
这其实跟父母包办过多的教养方式有直接关系。上面那幅四格漫画中的故事,其实就讲的这种情形。
人都有一种惯性,或者叫惰性倾向,孩子也不例外。一样,一个习惯了妈妈提醒起床的孩子,闹钟都省了。因为,他已经对妈妈的提醒形成了依赖性。
所以,很多拖延的小孩,其实就是父母一手培养出来的。父母做的太多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导致孩子不做主动加工,只做自动加工。
彷佛每天上学、起床睡觉、吃饭穿衣、学习爱好,所有这些,都是和孩子自己无关的事情,反倒是父母的事。父母介入的多了,那依赖父母也挺好。
反正,他们好像什么时候都会在。
针对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区分清楚哪些是孩子的事,哪些是该父母帮忙的事,父母帮的事情,该帮到什么程度。
比如,吃饭就一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该做的,是做饭,规定好吃饭的时间与地点,定好规矩后,其他交给孩子。
比如穿衣服收拾玩具等,早期父母可以适当教孩子如何做,但后面就应该立好规矩,由孩子自己去做而不是代劳。
▌NO.3 孩子体验到的消极情绪太多,感到害怕和受挫才拖延,请放松,并给孩子足够的信任
一位妈妈曾经问:
我家孩子现在六岁,我就感觉他有点不自信。每次他回答问题,或者我们或者是老师提的,他明明答对了,但是再第二遍再问他的时候,他就要么改了要么就是摇头说不知道。
我想问这怎么办?而且,现在他几乎每天上学都会迟到,总是磨磨蹭蹭的,我都拿他没办法了。
在深入聊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每天孩子幼儿园放学后,妈妈都会像是审讯一样地问孩子:
今天在幼儿园玩儿得怎么样啊?跟小朋友好不好啊?老师表扬谁了?孩子就会一五一十地回答。比如孩子说,老师今天表扬了自己。妈妈都会反问道:是吗?
孩子一下子就犹豫了,回应妈妈道:啊。
我当时问,你为什么要问孩子第二遍呢?妈妈说,有时候就是想要确认下,我就是感觉他不坚定。
这位妈妈明显对孩子不信任。
她希望掌控孩子的一切,尤其她不相信孩子会很好,很乖,不惹事。妈妈偏于消极和不信任的习惯性回应方式,给了孩子一种强烈的暗示:你可能不那么好。
正是妈妈一次又一次对孩子的怀疑,让孩子无法体验到快乐、积极的情绪,反而有种莫名的恐慌,导致孩子不喜欢去幼儿园。
因为,一旦去幼儿园,他就要承受的那种无助、消极的坏情绪的折磨。
我们可以试想,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有一个领导在你头上就经常问你,你这做得对吗?你再想想?你没有更好的方法吗?你真的做好了吗?
如此,你真的有一天会怀疑自己。何况是自我评价还远不完善的孩子。
所以,我给这位妈妈的建议是,在生活当中把那些迟疑的语气、问号,都变成惊叹号,如:
“是的,老师表扬你了,挺好的!不错呀!”“因为什么事表扬的你啊?这件事你做得确实很好!”
重点是,妈妈给予孩子的回应,一定要传达出惊叹、肯定的意味。
不少孩子有这样的情况。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常常会有消极情绪,有回避一些事情的迹象,那么就需要考虑,是不是你给孩子的信任太少,你传递给孩子积极的东西太少了。
孩子之所以回答问题迟疑、去上学要磨蹭,就是因为害怕。害怕什么?负面的坏情绪。
这一点也再次告诉我们,孩子们生来就是向往美好、渴望正向生长的。
只是我们缺乏对他们的信任,有意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构建,给孩子的成长带去了不该有的阻碍。
▌NO.4父母太专制,孩子在对抗,请降低对孩子的期待
我有一个朋友,吃饭特别慢。也不是一口饭她需要嚼的次数比别人多,而是吃饭的中间,她会停下来,做点别的事情,歇一歇,然后再继续吃。别人10分钟能够吃完的饭,她一般都要一个小时左右。
她告诉我说,已经习惯了。
小的时候,父亲对她特别严。尤其是在饭桌上,规矩特别多。不许剩饭,不许挑食,不许边吃边玩等。
可是很奇怪,为了吃饭的事儿,父女俩“斗争”了近二十年直到自己出嫁,最终父亲也没能赢。
我跟她说,其实她是享受那种与父亲斗争的感觉。那样,会让她觉得有力量。
我遇到过一个父亲,是数学老师。他对儿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尤其希望孩子数学方面的学习,要有不错的表现。
孩子写作业,他有时间就会陪着。尤其是孩子写数学作业的时候,他必定要亲自监督,写完了还要严格检查。有意思的是,这孩子的数学一直是最差的一个科目。
到最后,孩子对数学达到了厌恶的程度,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摆在面前,他就是迟迟不能下笔,大脑习惯性地空白。
其实,孩子不是真的讨厌数学,他讨厌的是父亲对待自己的监控模式。后来父亲放松了对孩子的监督,尝试与孩子好好沟通。
在亲子关系得到了有效改善以后,孩子对于数学的无感困境,竟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所以,如果你对孩子逼的太紧,而且发现你逼的越紧,情况变得越糟糕,那就需要想一想,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上述常见的四种孩子“拖延”,简言之,问题都出在父母。甚至可以说,“拖延”二字本身就是不客观的,它是我们往孩子身上贴的一个标签而已。
所以,要养出优秀的孩子,就要先尊重孩子。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逐渐去读懂孩子的发展阶段和需求,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从容地去陪伴孩子成长。08-19 11:27 -
小小菲儿 2楼我家的孩子就是很拖拉的08-19 13:55
-
lrf624 3楼好方法,学习啦08-20 09:55
-
简简2004 4楼学习了,谢谢08-21 07:30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