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往哈佛的旅程》读后感
看1473 | 回复4
-
读过不少育儿书,但是读《通往哈佛的旅程》这样的家教书还是第一次,我从头到尾认真看了三遍,受益匪浅。感谢@宝宝地带 和@鹭江出版社 让我收获一本好书!
《通往哈佛的旅程》这本书的作者陈树燊是一位旅美华裔商人,他和太太陈素玲用独特的教育方式,将一双儿女送进哈佛校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所有父母的愿望。身边的很多父母,包括我的父母,也包括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能进入一流大学深造。然而,将孩子送进名校,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这与孩子本身的智商、个人能力、教养,所擅长的运动、领导才能、金钱、家庭背景,还有运气等诸多因素有关。本书的作者和太太是非常合拍的夫妻,他们几乎花了半生的心血培养两个聪明、可塑性强的孩子,作者本人不得不收敛自己在事业上的雄心壮志,扮演好父亲的角色,而其太太更是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做了一名全职妈妈。
作者再三强调,他写这本书的初衷并非告诉我们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哈佛,而是更倾向于教我们如何成为好父母。进入哈佛或其他名校读书,只是作为好父母的一个副产品,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德比名牌大学更重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家长,给孩子充足的爱和自由,赏罚分明,尽力去培养他。即使未来的他不够优秀,我们也不用因未尽到父母的职责而内疚。
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共分6个章节来分享他为人父母的经验,讲述他独特的中西方结合的家教之道。其中让我感触挺深,对我有极大帮助的有以下十点:
1、所谓的规则和约束不能仅仅停留在口上,当父母的应该不说则已,一说必须执行。作为玩伴的父母必须是有原则的父母。要培养孩子的服从意识,充当良师益友的角色。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努力奋斗、永不放弃的精神远远比一时的名列前茅重要得多。
3、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作为家长,必须尽自己所能来发现孩子的天赋,并努力为他们创造机会扬其所长。在孩子的幼儿时期,主要以孩子开心为主;在小学和中学时期,是让孩子拓展兴趣爱好的重要时期;进入大学后,只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建议,确保孩子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正向的东西。
4、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需要施加一点压力。施压时要懂得适可而止,要求的目标要合理而有弹性。
5、在爱的氛围里树立一定的规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父母充满智慧的牵引。通常,孩子会用哭闹来获得大人的关注,如孩子因身体不适而哭闹,父母应及时给予回应。如果孩子把哭闹作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最好的方式是置之不理。
6、言传身教,只靠“以身作责”是不够的,除了“身教”还要用“言传”来作为补充。树立良好的榜样是最有力的教育,如果不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那至少不要做一个坏榜样。 在树立好榜样的同时,还必须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帮助他们认识什么是坏的,不应该做的,对于不好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这些事情的不良后果。
7、有效沟通的先决条件是和谐的氛围,如果在沟通的过程中,气氛紧张,彼此都有情绪,那么沟通的效果是很差的。不仅如此,好的氛围中,表扬的效果也会加倍。在孩子犯错后,直来直去当面教育很容易激化矛盾,而通过间接的、委婉的方法,彼此都能接受,效果事半功倍。“间接教育”是仅次于“树立好榜样”的最好的教育方法。
8、教育之所以是教育,就在于其引导性。作为家长有必要在孩子还是幼童时期帮助他们去认清人生的方向,同时告诉孩子不管是将来做什么样的事,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到最好,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9、为孩子设立高标准很重要,更高的目标可以激发孩子更勤奋。孩子在努力的时候,作为父母,要陪在他的身边,随时为他提供必要的帮助。除了为孩子设定高目标,还要做第二手准备。理想要有“备胎”,万一无法实现,还有退路可走。
10、父母不仅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要尽早为孩子塑造好的生活习惯。父母要团结一致,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攻击,不也要在背后互相抵毁。我们当父母的不能吹毛求疵,大的问题我们要引导,小的问题还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解决才好。即使没能解决,因为我们是不完美的父母,也允许他们做“不完美的小孩”。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有一大亮点,在每一章节的最末都附有作者的一双儿女发表的自己对父母教育方式的评价和反馈,很直观地让我们了解其父母教育方式的利与弊,起到了良好的参考作用。
09-07 09:44 -
亲看得很认真啊 还做了记号 赞一个09-07 09:49
-
恭喜亲中了这么好的书。09-07 09:59
-
这本书的内容特别好,可以好好的看看09-07 10:33
-
这本书内容可真多呀09-07 10:34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