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龄前儿童应该学习识字吗?
看1906 | 回复6
-
相信大家都听到过“XX家的孩子还没上小学就已经认识1000字啦,现在人家孩子自己都可以看一本书了呢”这种话。张女士的孩子,就是这种“别人家的孩子”。
她的孩子在一年级前就认识了800多字,被亲戚和邻居称为小神童,尤其上了一年级之后,每次回家孩子都说上课太无聊了,老师讲课教的字都太简单之类的话。
无论是作业和考试,孩子都是100分,每当和别人提起自己的孩子,张女士心中都可得意了。
可是到了小学二年级之后,她的孩子学习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上课时根本听不进去,考试成绩也下降了许多。
到了三年级孩子更是连学校都不想去了,张女士也是又急又纳闷,明明自己的孩子以前成绩那么好,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难道说当初教孩子识字真的是错的么?
其实,教孩子识字并没有错,但是对于教学龄前的孩子识字的方法却很重要。
一.家长对识字问题观点
不同的家长对于学龄前是否要识字有着很多不同的意见:
第一类家长是强烈反对派,他们认为学龄前绝对不能让孩子识字,识字是上学之后的事情,是老师来教的事情,他们甚至有人搬出曾经在网络流传的德国立法禁止学前教育的文章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类是家长是赞成派,他们认为上学前一定要识字,否则上学会吃力,他们会通过识字卡片,识字积木或者干脆送入学前班来让孩子用不同的方式来识字,还会不时的来统计孩子的识字量有多少。
第三类家长是不作为派,他们认为学龄前孩子就应该快乐的成长,不应该让各种各样的压力来进入孩子的童年。
其实这三类家长的想法都是有偏颇之处的。
第一类家长是把学习这件事情看的无比正规,无比正式。但其实对于0-6岁的孩子来讲,他们所做的任何的事情,都是在学习的过程。而那篇德国立法的文章也是对于德国基本法的误读,恰恰相反,德国是非常注重学前教育的。
第二类家长对于孩子学龄前要学习的想法是对的,但是他们的做法是大大的错误。这类家长来教孩子识字的结果是孩子只对文字的形和音进行了结合,孩子对文字的“义”并不能深刻理解,所以这种形音结合的认知并不是真正的认字,因为文字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体,必须三者结合才是真正的识字。更不利的方面是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方式也很容易造成孩子倦怠、自满这些不好的心态,不利于孩子后期和终身的发展。
第三类家长快乐成长的理念是对的,但是完全放羊式的态度和做法却会错失孩子语言学习最宝贵的时光,给儿童上学后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二.学龄前儿童识字能够达到的目标
学龄前的儿童到底可以达到什么样的识字目标呢?
如果父母对于孩子来进行有意识的科学的引导,那么孩子在学龄前基本都能达到自主阅读的程度。
确定数字的识字量对于孩子来讲是没有意义的,进一步的来说识字的标准是孩子对于阅读兴趣程度和孩子能自己阅读的时间的长短。
三.学龄前儿童识字的科学方法
如何对于孩子识字进行科学的引导呢?
1.有心而无痕,享受亲子户外活动。
环境文字就是孩子识字的天然材料,家长带着孩子户外活动中,街道、商户的名称,小区名称、楼门楼号等等都可以让孩子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认识文字,还可以提高孩子对自己熟悉环境的符号化认知,增强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能力。
2.阅读先行,识字在后。
绘本阅读是孩子识字非常有趣的通道,是对孩子阅读范围时间和空间的扩展,孩子的阅读是遵循从图像到符号的过程的,所以孩子的阅读是从读图开始的。因此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对图的阅读,图画对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专注度都起这非常重要的作用。
3.去除功利心,静待花开
任何语言的学习过程都是循序渐进的,都是需要积累和坚持的。不管环境文字的指认还是绘本的亲子阅读,需要的只是父母的坚持和积累。但是这些坚持和积累并不需要大块的时间和有意识的刻苦和努力。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学龄前的孩子的识字和其他学习一样,是渗透在孩子的生活之中的。只要我们父母心中拥有孩子学习发展的框架性的理念,随时随地的进行支持和引导就是最好的教育过程。
只要家长有了科学的理念来指引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学习习惯就会一定会获得双丰收!
01-18 10:02 -
我来学习的01-18 10:57
-
学习一点也是没有坏处的01-18 14:52
-
我来了解一下。01-19 08:30
-
我家的还没有学认字的。01-19 09:05
-
学习一下。01-19 12:17
-
学习太早了 也有害处的01-19 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