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自唐朝至今的状元们
看3536 | 回复18
-
姗儿宝贝08 楼主最近高考刚刚过去,各地的状元已经也陆续公布,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写得不错,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科举制度初创于隋代,唐朝时逐步完善,一直沿用到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前前后后共实施了1000多年,纵跨好几个朝代,但每个朝代科举的情况不太一样。在唐朝289年中,有名有姓的状元共151名,但能查到具体家世背景的只有74人。除了5位状元出身寒族或者没落士族外,剩余69名状元要么出身宗室、要么是名人之后,要么是一般官员的子弟侄孙,其中还有孔子的后代。
宋代,逐渐从世家大族垄断的社会走向了庶民社会。这一时期,无论是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还是中状元的,出身平民子弟的人数相比唐朝都大大增加。由于科举考试的频次相对较低,宋朝(北宋+南宋)的状元只有118位。其出身具体来看,主要分为三大类:官僚子弟、平民士子以及家世不详。来自官僚子弟的状元有50位,占总数的42%。但具体到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父辈任判司簿尉等低级官吏的状元占据了大多数。虽然这些人的父祖辈曾做过小官,但是他们并没有权贵子弟的挥霍和潇洒,早年生活一般比较艰辛,家庭状况跟一般的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并没有太大区别。平民状元17人。他们的父辈没有做过官,有的就是教书先生,有的是商人,有的就是普通的农夫。在这些人中,我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文天祥了。家世不详的状元共有51人,绝大部分是因仕途不显导致史料匮乏,或者羞于谈起自己的家世,这类大多可以划归为孤寒一列。
对比唐宋两朝,宋代文状元大多来自低级官员或平民家庭,真正的权贵子弟非常少,与唐代形成鲜明反差。这表明,宋代在科举、打破士族垄断等方面的改革卓有成效。
这让普罗大众看到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一般家庭的孩子也能通过寒窗苦读改变命运,光宗耀祖,甚至走上统治阶级。此后明清两代的莘莘学子更是深受启发。
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王朝,其建立起来的选官用人制度和之前的朝代大大不同。元朝把人分为四等,从上到下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南宋统治下的汉人)。虽然科举制度依然主张公平,但跨越不了根本上的人等划分,形同虚设。这也造成了元代科举取士时间短、规模小、录取少,一般存而不论。
明代状元的家世情况,目前没有详细的数据。但可知他们的地理分布情况,其中“产出”状元最多的地区是南直隶(现在江苏、安徽、上海一代)、其次为浙江、江西、福建三省。原因不难推测,第一,自然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过好几百年的开发,江南早已是富庶之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有粮有钱人们有余力读书学文。二,这些省份的学校教育体系比其他省更发达。三,这些省份是当时著名文人墨客常到的地方,历史名人的传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省份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清代的科举制度最为完善,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寒微之士,均可以报考。有研究者对清代112名状元进行了研究发现,49%的状元出身于老百姓,其父辈没有做过官。但这里面又可以分为两类,其中35%状元的父亲是没有功名傍身的读书人,剩余的14%家里是商人或者农民,贫富不一。
看完了古代,再来看看现在高考状元的家庭情况。
2016年单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高考状元家庭中,母亲为教师的比例最高,高达27.59%,其次是母亲是财务或审计人员的,占比达10.34%。而父亲是管理人员的比重最高,为17.24%,父亲为教师的占比次之,为13.79%。
综合20107-2016年近10年的数据也是类似的发现,父母是教师或者公务员家庭的比例最大。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这10年来,父母为大学老师、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等“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状元比例日渐上升。
纵观唐宋元明清五朝科举考试和现代高考中涌现的状元,有“背景”的状元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
且令人惊奇的是,无论是古代和现代,政府官员和读书人的家庭走出了最多的状元。我们不得不承认,家庭的殷实程度,对于一个状元的诞生,影响是很大的。特别在古代,能供养得起一个青壮年劳动力学文,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更要在科举考试上有所斩获,更是殊为不易。因此我们看到,有相当多状元出生于官僚家庭和世家大族。唐代状元不用说,像王维,就是出身当时的顶级士族——太原王氏。不能生于官僚世家,出生在一个教书先生家里也行,最起码精神文明做的不错,孩子更容易受影响去读书学文。现在也是一样,高考状元的家庭,大多数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产阶层。
正如2017年北京文科状元所说:“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大学。现在的状元都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像他自己,出身北京富裕的中产阶级,在教育资源上享受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当然,在古代和现代,都有一部分来自一般甚至贫寒家庭的孩子,靠自己的卓越才能和勤勉努力,飞上枝头改变了命运。但现在看来,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困难。
围观了古代和现代的状元以及他们的家世,满足了好奇心之余,我们还需要回归本源问一个关键问题:“状元头衔真的那么有用吗?”或者是,那些状元后来怎么样了?
在古代,状元夺魁是通向光明仕途的敲门砖,比如宋代的状元,半数以上都做到了四品以上官职,有一部分甚至进入了中央的执政圈子。明朝和清朝更是将从六品的翰林院编修一职专门留给状元,而且还让榜眼、探花以及少数有培养前途的普通进士,一起进翰林院当“庶吉士”,这些都是日后宰相和阁老忠臣的苗子。
现代的状元,大学毕业后,一般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日后在职场,职业发展的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非状元群体的平均水平。虽说如此,但无论古代状元还是现代状元,他们的职业发展,普遍低于人们的期望值。
中国古代592名状元,大众熟悉的只有寥寥几个名字:王维、柳公权、郭子仪、文天祥、翁同龢、张謇等等,大多数状元都籍籍无名。反观我们很熟悉的历史人物,像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没有一个是状元。即使在政治领域,为中国历史做出巨大成就的,也很少有状元出身的。现在的高考状元也是如此。中央教课教科院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恢复高考以来的3000多名状元, 没有一个成为行业领袖。所以,从隋朝科举制度诞生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中国人的状元情节,得辩证地看待。
从根本上说,社会对状元的追捧是件极好的事情。这说明,普罗大众拥戴“读书有用论”,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相信“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这比单纯拼爹、拼房子吃老本,或认命自己的出身、甘心呆在固有阶层等等消极三观正确的多。
但人生是一场没有裁判的马拉松,高考只不过其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未来还有漫漫漫长路,终点到底在哪里,一场考试无法决定。学业这条路上,苦读是必须的,但不一定非得寒窗。古今状元背景剖析都在告诉我们,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必须的。孩子的人生不能依赖于父母,但他们的起点就是各种各样的拼爹拼娘。拼物质文条件,拼精神文明,拼父母的关注和陪伴......
作为父母,至少给孩子一样,啥也不给的父母没有理由期望孩子成为状元,那绝对是奢望。
06-25 10:12 -
qianqian0901 2楼没错啊,现在物质条件不可少。06-25 10:59
-
cindyme 4楼现在的状元父母付出06-25 13:35
-
亲亲小公主 6楼珊儿妈了解的好多呀06-25 14:25
-
熙笪 7楼现在差别真的是越来越大了。06-25 14:27
-
晓之风铃 9楼这些人好棒的呀06-25 14:34
-
小小菲儿 12楼这些知识以前一直是不知道的06-27 23:43
-
guiguiookeke 14楼让孩子们努力学习06-28 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