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书推荐:《随笔记》存疑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看4161 | 回复10
-
隶涵妈妈 楼主
《随笔集》:存疑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杜萌若/外国文学教授
版本推荐:《随笔集》 / 蒙田 / 潘丽珍等合译本
你好,这一讲我要跟你分享的是法国作家蒙田的散文《随笔集》。
(蒙田)
蒙田:“随笔”体裁的开创者。这个作家生活在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是“随笔”这种文学体裁的开创者。
我先来给你介绍一下什么是“随笔”。
《随笔集》这本书法文原文标题是essais,英语里面的essay这个词就是从法语中的这个词借用过来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告诉你,它有试验、测试、尝试的意思,所以《随笔集》这本书的书名如果直译的话,可以叫“尝试集”。这种尝试很随便,就是随随便便来写,所以汉语中就把它翻译成“随笔”了,指的是一种很随意的散文写法。
再来告诉你,法语中的essais这个词,它还有一重更古老的含义。它的本义其实与食物有关,是品尝和品味的意思。在这本书里面,蒙田讲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品尝我自己”。这句话是了解这本书的一把入门钥匙,一个人说他“品尝”他自己,这是啥意思呢?接下来咱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进入《随笔集》的文学和思想世界。
阅读《随笔集》,要从《论经验》读起
《随笔集》这本书,你一看目录就知道了,它确实写得很随便。蒙田在这里什么都聊,什么话题都有。你看,《论懒散》《论坚定》《论害怕》《论友爱》《论节制》《论寿命》《论残忍》《论发怒》《论悔恨》《论阅历》,这些还仅仅是这本书里面无穷无尽话题的沧海一粟。蒙田这个人他就在那儿天南海北地跟你聊,话题包罗万象,什么话题都尝试。
这么多的话题,咱们从哪看起呢?关于这个问题,蒙田研究专家一致建议,从全书的最后一篇看起。这最后一篇的标题叫做《论经验》,它是蒙田一生思想的理论总结。
蒙田讲经验,第一重视的就是吃的经验。这就回到了法语essais这个词的本义了,与食物有关,品尝和品味。
蒙田讲他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他说:“我对沙拉和水果都不感冒,就喜欢甜瓜,还喜欢腌制过的,甚至变了味的肉。我以前喜欢喝红葡萄酒,后来又爱上了白葡萄酒,再后来又觉得还是红葡萄酒更好喝,再再后来我又重新爱上了白葡萄酒,我的口味在某些方面挺固定的,可更多方面莫名其妙地变,完全抓不着规律。”你看,这就是舌尖上的蒙田。
可是,蒙田表面上是在说吃,说他的饮食口味,但这里面其实是有隐喻的。蒙田是在借着讲吃,来讲其他的东西,讲更深的问题。什么问题呢?求知问题。
一个人如何有效地认知自我呢?蒙田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从自己吃东西的口味入手,分析舌尖上的自我,这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
比如说吧,咱们前面看到了,蒙田讲他喝酒,一会儿爱喝红葡萄酒,一会儿又爱喝白葡萄酒,口味总在变。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这个人比较多变,不太定性。这样一来,蒙田就获得了对自我的有效认知。所以他说的“品尝自己”,指的就是他在自我审视和自我玩味。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人就像品食美味一样,享受到了一种求知的快乐。知道了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着什么样的个性,也就等于获得了关于自我的知识。
蒙田知识论:用“我知道什么”来触及“博学式无知”
现在,说完了蒙田“自我认知”这个话题,咱们再来整体地分析一下蒙田的知识论。这里面有一个最核心的关键词,你大概想不到,什么关键词呢?叫“无知”。
咱们平时一提到无知这个词,总是贬义的,谁都不愿意显得很无知嘛。可是蒙田却把这个词掰成了两个方面来讲。蒙田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类型的无知,一种是粗浅的无知,也就是不学无术,没大脑,这是不好的无知。另一种类型则是好的无知,叫做“博学的无知”。这是蒙田的特色,他推出了特别的说法,“博学的无知”。
蒙田最喜欢讲的一句话是“我知道什么?”这句话既是蒙田的口头禅,也是他的座右铭,后来还成为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在蒙田这里,“我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和“博学的无知”这个命题,这两者之间是有内在关联的。
那么到底什么叫“博学的无知”呢?“博学的无知”和没大脑、不学无术的粗浅无知又有什么区别呢?“博学的无知”又和“我知道什么?”这个问题有哪些内在关联呢?关于这些问题,咱们下面一个一个来解答。
蒙田的《随笔集》里面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篇名叫做《论食人族部落》,聊的是一个无论在那个年代还是在今天都足够热辣的话题——食人族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
蒙田讲,他从见过食人族部落的人那里打听到了一些情况,说在食人族部落里面,那些人其实并不是整天吃人肉的。他们吃的主要还是烧烤鱼肉和动物肉,还吃一种味道好像腌制过的白色菜根的主菜,常喝的是某种植物根须配制的饮料。平时年轻男人出去打猎,女人在家里面负责加热那些饮料,吃饱喝足了,这个部落的人,没事就喜欢聚到一起跳舞。蒙田本人尽管没有亲眼见过食人族的人,但是他却亲口品尝过别人带回来的食人族食物,就是那种味道好像腌制过的白色菜根的主食。他还说,味道很不错,有股淡淡的甜味。
那么,这些人既然平时过起日子来也好像很正常的,那他们为什么还叫食人族呢?
蒙田接着往下讲,说他们在特定的情况下确实是吃人的。部落里面的男人去和别的部落作战,某个人抓回了俘虏,回到家里,就招来亲朋好友,当众把俘虏打死,然后把他烤熟,和大伙儿一起吃俘虏肉,而且还给没有到场的其他朋友送去几小块分享。
你看,蒙田在这里讲了这么多有关食人族的知识,是够博学了吧。“博学”这一点有了,那“无知”呢?“博学的无知”又到底怎么讲呢?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这样来看。蒙田对食人族的了解和认识远远超过了普通人,他还亲口品尝过食人族的特制食物。可是,按照蒙田“知识来源于经验”这样一个认识出发点来说,他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还是太有限了,因为绝大多数的见闻都是别人转述的,所以他自己对于食人族的认知,其实还是个门外汉。那么关于食人族的特殊文化习俗,蒙田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知道什么?”这就引出“我知道什么?”这个问题了。蒙田自觉地承认,在食人族问题上,就算他掌握了很多外围信息,本质上也还是无知的。那么这种无知就叫做“博学的无知”。
对于食人族吃人肉这件事情,你怎么看呢?正常情况下,生活在文明社会的人会认为,这是一种野蛮风俗,是反道德、反伦理的,肯定接受不了。但是蒙田并不这么看,他说:自己对于这件事,本能的反应也是受不了,可是这种本能反应的前提是他还没有完整深入地体验过食人族文化。在这方面,他是个无知者。我知道什么呢?粗浅的无知者可以“无知者无畏”,而博学的无知者,一定不能“无知者无畏”,而是得要有所畏惧,畏惧轻易地做出判断,轻易做出什么“食人族吃人肉是野蛮可耻的”这样明确的道德判断。蒙田认为,对于这种问题,还是应该首先问一句“我知道什么?”如果你承认自己所知有限,那么宁可采取一种存疑的态度,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你看,“博学的无知”这个命题,它就这样和“我知道什么?”这个问题,紧密联系到一起了。
咱们可以再来比较一下中国圣人孔子讲的处世之道。孔子说:一个人应该做到“多闻阙疑”“多见阙殆”,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多听多看,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不妨先放到一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的这种道理,其实和蒙田所讲的“博学的无知”,二者是相通的。
蒙田式求知:将“博学的无知”进行到底
蒙田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我研究一种事物,事实上对它的全貌一无所知。每种事物都有许多不同的方面,我只不过是抓住其中的一点,略微触及而已。任何一个话题在我看来都是一个人用一生都无法真正穷尽的。”在《随笔集》这本书里面,蒙田的这个观点其实是贯穿始终的。
比如,在《随笔集》里,有个常见的话题是“动物”,蒙田很喜欢通过聊这个话题来推广他“博学的无知”这种理论。蒙田认为,了解和认知动物世界,比了解和认知人类世界更难,也更有挑战性。人类也更容易在这个问题上犯那种想当然的错误,表现出“粗浅的无知”。
接着,他举了一个例子。在蒙田生活的时代,有一个热门的话题,人们喜欢讨论动物究竟会不会像人一样做梦。多数思想家认为,做梦是人才有的能力,动物那么低等,它们怎么能做梦呢?蒙田也介入了这个讨论,他的出发点还是那句口头禅加座右铭,“我知道什么?”蒙田说,“关于动物会不会像人一样做梦这个问题,我知道什么呢?我是相当无知的。不过嘛,我倒是很感兴趣,也掌握了一点知识,聊一聊供大家参考吧。”蒙田讲,他观察过战马,看到战马在睡觉的时候,它们的身体会不由自主地抽搐和颤抖;他还观察过猎犬,看它们在睡觉的时候大声喘气、大腿抽动,所有这些都和人类睡觉做梦时候的样子非常相像,或许这些动物真的是在做梦呢?谁知道呢。反正你武断地讲动物不可能像人一样做梦,这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如果你这么说,那就是一种典型的“粗浅的无知”。
关于蒙田《随笔集》里面的动物话题,还有一个例子很有意思,咱们一起来看看。
蒙田讲过一个关于马的故事,说西班牙殖民者在征服美洲的时候,他们来到墨西哥,打败了当地的土著阿兹特克人。阿兹特克人就带着礼物和贡品来跟西班牙人讲和,他们先是把讲和的话跟西班牙人讲了一遍,然后又对着西班牙人牵的马讲了一遍,这时候西班牙马叫了一声,墨西哥土著阿兹特克人非常高兴,他们认为西班牙的马接受了他们的讲和。在这以后,西班牙人逢人就讲这件事,说墨西哥当地这些土著太愚蠢,太可笑了,竟然认为马能听懂人话,去和马来讲和。
蒙田给咱们讲这个故事,他的立场并没有站在同是欧洲人的西班牙人那边。故事里面的这些西班牙人认为,马绝对不可能听懂人话,但蒙田并不这么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他的态度还是那句口头禅加座右铭,“我知道什么?”人不是马,你怎么知道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也许马真的听懂了墨西哥土著人的话呢?谁知道呢。
蒙田家里养了一只小猫,他经常跟这只小猫一起玩。有一次,玩着玩着,蒙田突然停下来回到桌边,铺开纸,快速写下这样一句话,“我在跟小猫玩的时候,究竟是我在拿它消遣呢?还是它在拿我消遣呢?谁知道呢。”你看,这就是典型的蒙田式求知,他把生活中的一切经验都融入到思考当中,“多闻阙疑”“多见阙殆”,时时刻刻都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知道什么?”这就是把“博学的无知”进行到底了。
阅读心法
《蒙田随笔》这一讲就讲到这里,下面我再来跟你分享两条阅读心法:
第一,本书的作者序“致读者”非常简短,只有几百字,却特别简洁传神,是一幅蒙田文字的自画像,开篇第一句话蒙田就告诉读者,说“这是一本真诚的书”,可以看出他最看重的品质就是真诚。如果你想要了解蒙田这位随笔大家的个性气质,这篇简洁的作者序不可不读。
第二,这本书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做《论对孩子的教育》,在这里蒙田聊的是儿童教育应该如何开展这个话题,后来法国思想家卢梭写出了一部教育学的名著,叫做《爱弥尔》,就是专门来讨论儿童教育问题的。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把蒙田的这篇文章和卢梭的《爱弥尔》都找来,一起阅读一下。
写作小技巧
分享了阅读心法以后,我还要再告诉你一个本书作者的写作小窍门:蒙田有一个很特别的爱好,那就是他喜欢搜集古人的格言警句,并且把搜集到的这些句子都亲手抄录到自己家房里面的各个地方,现在法国波尔多城的蒙田故居,仍然保持着这位大作家当年抄录下来格言警句的原貌。蒙田写随笔,也特别擅长制造格言警句,比如说他讲到自己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蒙田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只有一点例外,那就是我认为我自己非常普通。”你看,这就是格言警句的特点,就这么短短一句话,用词也非常普通,但是要表达的道理就特别耐人琢磨,一句话就把蒙田这个人又谦虚又自负那种性格特色给概括出来了。
再比如说,讲到友谊这个话题,他说有人问:蒙田你为什么跟某某人那么要好呢?他给出来的是这么一句回答:“因为是他,因为是我。”咱们看这句话,好像什么都没说,可是又好像把有关友谊的一切都讲出来了,这就是格言警句的特殊魅力。一方面能用最精简的表述来直达主题,另一方面呢,又有一些含蓄不尽的余味。写作的时候,要是你能想出格言警句,肯定能言简意赅地表达思想,要是一时想不出自己的句子,也没关系啊,可以引用别人的。
建议你读《随笔集》这本书的时候,可以把蒙田笔下的格言警句好好搜集整理一下,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用上呢。
课后思考
最后我给你留道思考题:在《随笔集》的“论食人族部落”这篇文章里,蒙田表现出了一种淡淡的遗憾,为什么呢?因为他没跟食人族有过共同生活的体验,所以对于食人族文化的认知是非常外围的,是一种浅层次的认知,现在咱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蒙田这位大作家跟很多的食人族部落成员交上了朋友,有了深层次认知食人族文化的机会,有这么一次,他的食人族朋友杀了俘虏,把烧烤好的几块小肉给他送过来了,你觉得蒙田他会吃吗?为什么呢?
05-23 11:46 -
隶涵妈妈 2楼今天分享的是蒙田的作品,要读明白这部作品简单的通过教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但却可以让我们了解蒙田这个人的许多特性,挺有意思的一个“无知”的人。05-23 11:48
-
武朵朵小公主 3楼法兰西真的是一块艺术绽放的土壤,诞生过多少著名的文化名人,卢梭,大小仲马,雨果,巴尔扎克,今天又认识了一位蒙田,啥时间给我们分享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巴黎圣母院呢,期待啊05-23 13:52
-
隶涵妈妈 4楼应该会有机会的,期待吧
法兰西真的是一块艺术绽放的土壤,诞生过多少著名的文化名人,卢梭,大小仲马,雨果,巴尔扎克,今天又认识了一位蒙田,啥时间给我们分享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巴黎圣母院呢,期待啊
武朵朵小公主 发表于 2019-05-23 13:5205-23 16:04 -
昂妈暖暖 5楼写作小技巧挺好的05-23 17:46
-
隶涵妈妈 6楼这个也是我分享的关键点之一,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光听听故事就完了,学习一些写作小技巧很有必要的。
写作小技巧挺好的
昂妈暖暖 发表于 2019-05-23 17:4605-24 14:06 -
晓之风铃 7楼又知道多一本好书了05-24 21:59
-
熙笪 8楼这是跟哲学有关的吗,答疑解惑。05-26 13:12
-
隶涵妈妈 9楼嗯,有些随便还是非常哲学的。
这是跟哲学有关的吗,答疑解惑。
熙笪 发表于 2019-05-26 13:1205-26 14:43 -
鸭丫0815 10楼我对哲学一类的书不太感冒05-28 22:52
-
隶涵妈妈 11楼有些深奥,理解不了的感觉。
我对哲学一类的书不太感冒
鸭丫0815 发表于 2019-05-28 22:5205-29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