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动乱百姓苦,老幼妇孺最遭殃,《坐渔船漂来的希娃》试读有感
看2418 | 回复6
-
cis1999 楼主
非常感谢宝宝地带组织的活动,这次收到的是青岛出版社的《做渔船漂来的希娃》。原著初版于2012年,英文名称Ziba Came On a Boat,作者是澳大利亚的莉斯·洛夫特豪斯(Liz Lofthouse),插画家是1986年获得安徒生奖插画奖的罗伯特·英潘(Robert Ingpen)。译者是绘本领域赫赫有名的阿甲老师。
书名翻译得很好,Boat翻译成渔船,而不是船或者小船。假如读者翻看到书名里的渔船二字,会不会心生疑问呢?为什么会是渔船?渔船不是用来打鱼的吗?我想这或许也是译者给我们下的一个伏笔吧!
我们再来看一下绘本的封面,映入眼帘的事一个眼睛睁得大大的小女孩,头发蓬松着,眼里满含着忧郁,似乎给人一种她对未来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这个特写的小女孩下面是一片苍茫的大海,海上有一条船,不大、二层。船上满满当当挤得全是人,他们面目模糊,根本看不清楚。正文第一句“希娃是做渔船漂来的”。漂,漂泊、飘荡、飘摇,莫名地竟然想起了南宋末年文天祥的那句“辛苦遭逢起一经,身世浮沉雨打萍”。那条旧渔船,嘎吱嘎吱,在无边的大海上飘荡,嘎吱嘎吱,万一大海狂暴起来,这条船能禁得住吗?满船的人会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这时,希娃的脸又出现了了,整整占了两页的篇幅。她的眼神,我们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对,就是希望工程里“我要上学”的那个大眼睛女孩。那个女孩面对的是无学可上的忧愁,而希娃呢?让我们随着她的思绪,一点一点的去了解认识她吧。
她开始想念起了她的家乡。通过画面我们可以推测出她们住在连绵的群山脚下,她们还用陶制的水罐从河里提水,生活看起来很艰苦,感觉比我们这些80后的童年要艰苦许多,但是也一样拥有着快乐的童年。
男孩子的帽子和妇女、女孩子的头巾,特别有特色,很明显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阿富汗烤饼,就判断出是阿富汗人了。
阿富汗,给人的印象好像是一个遥远又陌生的国度。然而阿富汗东部与中国的西部地区接壤,古称“大月氏”,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是古老的东西方沟通不可或缺的纽带。
近代的阿富汗命运多舛,二战前遭受英俄两个老牌帝国的争夺,战后又成为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棋子。从1973年到1979年9月,苏联在阿富汗先后发动了3次政变。在9月底直接武装入侵阿富汗,美其名曰“支援阶级兄弟”。整整占领了10年,一直到1989年初最后一批苏联部队撤离。然后就是塔利班的极端统治和后来的美国“驻军”阿富汗。
各种势力纷纷粉墨登场,苦了的只有最底层的老百姓。
虽然如此,这本却是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了希娃和爸爸、妈妈、姑姑、婶婶还有小伙伴们一起生活的场景,虽然艰苦却也知足。或许这也是作者的另一番表达吧。
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很多,感觉千言万语都表达不清楚,所以读者们最好还是尽早入手自己研读一番吧,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生出更多不一样的感触的。
11-19 09:43 -
冰钰愛玥 2楼战争不管发生在哪里,都让寻常百姓痛苦,还是现在的和平时代好11-19 09:50
-
昂妈暖暖 3楼呼吁和平,生在咱们和平的国度是非常幸福的,值得珍惜11-19 10:54
-
橙子12 4楼对于这个国家,已经是全世界的关注点了11-21 21:31
-
鸭丫0815 5楼总觉得看这小孩子的眼睛都是让人心疼的11-30 11:19
-
熙笪 7楼和平世界,多么的不容易啊。11-30 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