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冈石窟——五华洞
看3103 | 回复2
-
WYH_0411 楼主云冈石窟是皇家石窟,不光是窟高,佛高,对比其他的石窟,中国的,世界的,所有石窟都是攀高就低,都得在栈道上爬上爬下。只有云冈石窟是建在一条宽阔平坦的路边,坦坦荡荡,通向天涯。这就是皇家的力量,但它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在云冈石窟里面,更多的渗透了皇权的意识,国家利益的意识。我们从昙曜五窟的大像窟到云冈的中期窟,7、8窟是云冈石窟中期最早开凿的洞窟。7、8窟从之前的大像窟一下子转成了佛殿窟,这是一种革命,一种颠覆。在云冈有三个关键点:一是昙曜五窟的开创,开启了云冈石窟的开凿历史;二是七八窟,发生了窟形的巨变,骤变;三是以9、10为代表的五华洞。9—13窟因为明清的时候,对它们进行了施泥彩绘,古色斑斓,所以俗称五华洞。9-10窟延续了7、8窟的窟形特点,也是佛殿窟,但是和7、8不同的是,从9、10窟开始,云冈石窟进入了佛教石窟的中国化时代。云冈石窟也标准着整个中国石窟史进入了中国化时代。
9、10窟是一组双窟。北魏,辽代的时候都有窟前建筑。北魏的时候有七间,辽代的时候依照北魏的旧址又修建了五间。但是后来都毁于战火。现在看到的窟檐建筑是2014年建造的。9、10窟前面都是廊柱,是中国建筑特点的形式,又结合了印度、希腊、罗马的建筑元素。这就是中国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结合,它是很自然的结合,看起来没有任何别扭的感觉。
看9窟的北壁,北壁呢,是一个屋殿。是一个中国建筑特色的瓦拢,一斗三升拱,人形拱,莲花纹,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下面,还有浅浮雕忍冬纹,忍冬纹里面身材壮硕的化生童子的形象。屋殿上的三角火焰纹,窟顶上的夜叉坦露上身单手托举,这种平齐造景。起到了支持的作用。将简拓罗变体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结合起来。两边的门神它们手持金刚杵,三叉戟,胡人。浓眉大眼多须,穿着皮袍,盔甲。胡风盎然。在9、10窟里面,整体上可以说融华兼采,中华的,外来的,融合在一起。
北壁东壁雕刻了善子本生故事。拓跋鲜卑族源自朔漠,今天的大兴安岭。他们的礼俗和汉文化有差异。到了冯太后听政的时候,极力规范社会的道德观,推崇父慈子孝,兄友弟和,也就是当时的和谐时代文化。三千之罪,莫过于不孝。所以说,这个时代就雕刻了反映孝道的故事。投胎——施舍——建屋——与兽和谐——国王打猎误射善子——国王赔罪——帝释天抛下灵丹妙药——善子起死回生——父母哭泣复明。劝人为善,劝人为孝。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绘画特点,每幅画之间有个题写榜书的位置,但是它没有像第六窟一样隔断是封死的。榜书直接延续向下,而是只有一半,下面的山水连成一片,绵延不断,保持画面的流畅。这种形式也是魏晋时的左图右史、人大于山,树大于山,都是魏晋早期美术的绘画特点。国王和随从都头戴大头帽,身穿加领小袖衣,明显的鲜卑人服饰。北魏时期人们的生活,自然与不自然的融入到佛教雕刻里面。
雕刻上的一棵树代表的就是一片森林。雕刻上面的父母痛苦万状,哭天抢地,这个姿势具有舞蹈的美感。新疆舞中就有这样的姿态。
出行,是鲜卑族人最常态化的一个状态。云冈的雕刻上所有的死者都没有横陈于地的状态,都是立起来的。
9、10窟是对称的,窟门顶部是四个胡飞天。输的的都是大背头,头发向后倒梳,大眼睛,露足。拥捧着宝珠。6窟的飞天都不露足了。9.10窟的南壁全部雕刻的是因缘故事。出自昙曜翻译出来的《杂宝藏经》。云冈挑中的都是降服外道为题材的。这样的选材应该和当时的政治社会有关系。云冈石窟是皇家石窟。有光明的地方,一定有黑暗。这里面一定影射了很多东西。这里面有反应北魏政坛变化的影射。云冈是皇家石窟,出了大量人力物力,北魏推崇是以佛治国这样理念的国家。所以洞窟一定要反映皇权。
10窟的廊柱很高挑,有两个窝状的图形。源于希腊,叫女神柱。爱奥尼克柱式别称女性柱。
5窟是大像窟,6窟是中心塔柱窟,9、10窟是佛殿窟。云冈主要就是这样三种洞窟。
10窟,北壁。是个须弥山,须弥山是佛教里面最高最大的山。围绕须弥山四周有海,海的四边东西南北各有一个阿修罗天。阿修罗天是佛教的八大护法,他们手上拖着日月。他们与帝释天发生大战的时候,发出誓言:我要取太阳和月亮,把它们当我的耳环。山的中间有两条龙,山间有奔跑的动物和静止的树木,动静相宜。
云冈石窟里面有风景表现,一个是9窟的善子故事。有动物,有树,有河流,有溪水。这10窟也有风景,有飞鸟,有树木,有动物,有飞鸟。
窟顶10窟的飞天托着博山炉,博山炉是我们汉代、晋代时期民间常用的香炉。 一个飞天手持香木,正准备把香料放入炉体里面。飞天佛发髻已经不是大背头了,而是高发髻的汉人形象了。9窟的窟顶飞天托着摩尼宝珠,摩尼宝珠是梵语音译。
门两侧有力士,头戴鸟羽冠。金刚力士手持金刚杵,面带微笑。云冈石窟从佛 菩萨 力士所有的天神都是面带微笑的。一般的力士都是怒目圆睁,龇牙咧嘴的。他就是恐吓你,把人震住。云冈不是这样。连力士都是微笑的。他们在笑什么?从佛教的角度讲,他们的笑容意义是不一样的。佛的笑是佛的笑,弟子的笑是弟子的笑。可以理解为弟子是听了法理以后愉悦的笑。
整体来说,这个时代是北魏最强盛的时代,经历了五胡十六国的动荡。北方统一,区域安宁,社会强盛。人民自信。他们的笑是彰显民族自信的笑,也是显示佛教对人的关怀的美好和亲善。但是,佛在笑,却是可亲而不可近的。是神的佛,有一种距离。
南壁,如同9窟一样,壁上的飞天穿着的配博,看起来是翅膀,其实是配博。飞天胡人的形象,可能匠人就是胡人。
11、12、13是一组洞窟。旁边还有一个13窟附洞,叫无名窟。五华洞因为有了颜色,有了彩绘,所以叫五华洞。
云冈石窟看起来很难,宿白先生说过:把云冈石窟看明白了,就能把全国大部分的石窟寺看明白了。北魏开凿了这么大一个皇家石窟群,正史书上记载的却不多。文字记载不过百余字。直到宿白先生四十年代在永乐大典的《西经志》中发现了金碑,金碑里面非常详细的记载了云冈石窟很多信息,十大寺院、开窟细节。
9、10窟有人认为是羌族人王玉主持开凿的。魏书记载,王玉,性机巧,强于部分。9、10窟俏丽,绚烂。494,他随北魏迁都洛阳后,东郊的马设坛殿和太极殿和冯太后的陵墓,全部是王玉建筑的。
11窟,是一个遗憾的洞窟。门口的地方应该是最明显的地方,都没有开凿完,开凿的部分也是非常凌乱的。地面,北魏开凿之初,是从上到下开凿的。上面的石头从明窗运出去,下面的石头从窟门运出去。降层的工作还没有完成,四个壁面高低起伏。是一个国家开窟,国家造像的工程。经历了二期工程,因为在东壁的最上端,有一款发黑的碑刻题记,这在云冈石窟中很少见。太和七年造像碑记。太和七年,就是公元483年,题记讲有54个善男信女,为了给皇帝皇太子祈福,为信众雕刻了95尊像。这款题记既有这样的历史信息,从书法的本身,书体,点划多变,技巧愚拙,方圆并涉,是典型的北魏魏碑平城的一个代表。平城的魏碑和洛阳的魏碑有区别的,魏碑酝酿在平城,成熟发展在洛阳。
这个时期北魏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没有受迁都的影响。在这个时期为什么把石窟开凿停止了,唯一的原因就是政治。政坛上献文帝和冯太后有了权利之争。献文帝不是冯太后的亲生儿子,他母亲因为儿子立太子,子贵母死。后来他的儿子孝文帝出生,献文帝的爱妻李夫人又因为子贵母死而被赐死。而且,献文帝和冯太后都争夺孝文帝的抚养权。有了抚养权就有了将来的皇权。冯太后的男宠被献文帝赐死,矛盾越发激化。冯太后逼迫献文帝升任太上皇,时年18岁,让年幼的孝文帝上位,后来又一杯毒酒赐死了献文帝。献文帝被逼禅位之前,曾经想把皇位传给拓跋子推。拓跋子推是文成帝的儿子,和冯太后是同辈。但是太和二年,这个拓跋子推在赴青州的路上莫名原因而死。
昙曜五窟完全是国家整体开窟,到了云冈中期,7、8、9、10这些窟开始,朝廷的显贵们、权臣他们也出资为国捐窟造像。所以,11、12、13包括无名窟这一组四个窟,从外部来看,是统一计划,劈山凿出来的一个区域,是造像集团打造的这样一个区域。这个区域有一个特点:一是窟形多。11窟是塔洞窟,12窟佛殿窟,是13窟是大像窟,无名窟曾经被认为是涅槃窟,它的洞窟不高。四个窟四种窟形。还有一个,它们四个基本上没有完工。所以推断,这些洞窟就是献文帝帝党势力的某些人,不排斥刚才提到的拓跋子推,他发愿开的洞窟。这些洞窟都早于太和七年。太和七年只是这些洞窟二次开窟的一个时间标志。
11窟的中心塔柱还有辽代补刻的两尊菩萨像。他们的造像风格,服饰体态都有别于北魏雕像。他们都在试图模仿北魏。但是菩萨像的面部风格完全是辽代的。在西壁,有七立佛,是这个洞窟除了中心柱外,最大的龛像。所以这一组雕像的发愿者 ,是最有权势的。
11窟的开凿年代,过去云冈石窟的开凿排序是昙曜五窟,7、8、9、10,把11窟排在9、10窟之后。这么有什么问题。从造像风格的特点上来看,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9、10窟是金碑里面的崇教寺,就出现问题了。因为崇教寺是太和八年开,十三年完工的。11窟太和七年洞窟已经开凿了,已经二次造像了,所以说这个时间还有待考证。
12窟,是著名的音乐窟。明窗的三个边上,门楣的这一圈上都有高浮雕的形式雕刻了很多佛像。这个窟有51位乐妓,48件乐器。有三个人是不持乐器的。其中不持乐的是人是弹指,拍掌,吹指。弹指是佛教语,是从佛教而来的。汉语言中有很多词都是从佛教中幻化而来的。弹指有单手,有双手,弹拨发出节奏声。中国古代有弹指为节,依靠弹指来控制整个乐队的节奏。
窟顶有个弹指的人,双手相博,身材魁梧,坦露上身,头戴小帽。他是含笑的,露着牙齿。他一边弹指,一边跳。弹指在今天的新疆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都有这样的舞蹈动作,随从可见。一直有这样的舞蹈动作。跳的舞蹈风格也是和整个乐曲的音乐风格是一致的。所以说,我们通过这些人,都是膝腿跳,或咏或乐,说明是一段节奏比较明快的曲子。把他称之为1500年前的交响乐团。大型的有代表性的乐曲都以高浮雕的形式雕刻出来。当然,这些雕像像9、10窟一样,起着支撑的作用。
北壁一共有14个乐妓。第一个是吹伎,打口哨。鲜卑族在呼唤马群的时候会打口哨,古印度在遇到圣人的时候,比如简拓罗雕塑里面,悉达多太子降生的时候,就有人打响指。降魔成道的时候也有人打响指,佛出现的时候也有人打响指。二者刚好互相吻合。把这个吹口哨的人放在乐队的第一位,因为他很重要,也是烘托烘染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豪情。然后是鼓,排箫、琵琶,横笛、琴,龟兹五弦,筚篥(今天的管子) 、书箜篌(波斯的乐器)、细腰鼓、邑嘴笛、法螺(法螺和铜钹一样,是佛教音乐礼仪的一个象征和代表。梵贝,大海螺)最后是一个鼓。
明窗上有个脐鼓,一头大一头小,上面还有一个凸起的,它是西凉乐的专用乐器。后来高丽乐也用它。其他的乐器都复原演奏了,但是这个脐鼓复原了,无法演奏。我们弄不明白,这个鼓如何一边的皮子凸起,还能敲打它。还有明窗上乐工的鼓有大有小,说明古人已经注意到了鼓的和声。鼓越大,声音越小,低音。鼓越小,声音越大,高音。
另一边的鼓也是一头大一头小,没有凸起物,原状鼓。古书中称它状如小瓮,像个小水缸一样。
单鼓、脐鼓、邑嘴笛(这个邑嘴笛也已经失传了)这三件乐器都是西凉乐。北魏平城时期乐舞融合,鲜卑是匈奴鲜卑解体羌五胡里面最晚 进入中原的一个民族。他们的文明程度不高。虽然他们能歌善舞,但是本民族的乐器不是很多。角,吹的牛角;铃,在东北鲜卑墓葬里出土了各种大小形状不一的铃。都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东西。马上的铃铛,骆驼上的铃,鲜卑人来自朔漠,今天的大兴安岭。他们走了将近400年,走到了中原,走到了平城。长路漫漫,只有驼铃伴随着他们。
他们的乐器不多。所以定都平城以后,他们得有礼乐啊,礼乐是一个国家的组成部分。来了外国使者或者庆典的时候,必须有礼乐。怎么办,北魏穷兵黩武,掠夺人才财物,397年,灭了后燕。 从中山得到了后燕传承下来的魏晋正统的华乐,带到了平城。但是只带到了乐器,没有把乐人带来。古代的时候,很多鼓谱乐谱都装在乐人的脑袋里,拿来乐器了,但是不会使用,不知道如何使用,全部被弃,很可惜。所以,公元439 灭了北凉以后,太武帝把西凉乐的舞技,乐人,服装、乐器全部带回平城。
西凉乐,它产生于今天的 河西地区的音乐流派。早在前秦的苻坚时代吕光带7000精兵打 通西域,基本上除了龟兹王反抗了一下,最后也被降服。吕光带着龟兹乐和各种珠宝班师回朝,途中国家被灭了,前秦亡了,苻坚也死了。这怎么办呢, 走到姑藏这个地方,今天的武威,自己建立了一个国家,叫后凉。 把龟兹乐放在这里,刚好也有反映中国传统音乐的清商乐在。这个时候中原大乱,后凉作为一个国家,得有自己的礼乐。礼乐是一个国家的很多因为战乱躲在凉州地区的音乐人,清商乐和龟兹乐结合起来,就是西凉乐。太武帝得西凉乐在平城,鲜卑族有语言没有文字。五胡十六国,各国人都有,官方就把鲜卑话用汉字转音,到了孝文帝时代,要求在朝的官员都要求不讲鲜卑话,否则罢官。这样的改革力度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没有一个民族把祖祖辈辈形成的母语切断了。他不仅是断了鲜卑话,而是“断诛北语”,把当时的北方语系全部切断。
12窟不仅有音乐元素,还有很多中国建筑元素。东西两壁的建筑,有中国传统的屋殿龛,它的斗拱是受了波斯西方元素的影响。和它同样对照的东壁,是中国元素的一斗三生拱。中西合璧,两厢映照,从各个方面都反映出民族融合的景象。
窟顶的每个高浮雕造像之间还雕刻了佛教故事,降魔成道,初转法轮。音乐在佛教中随处可见。作用一是宣讲法理,二是乐神舞神都是八部护法之一,有护法的作用,还有浴佛的作用,供养佛的作用。12窟这些乐器乐舞,可以表现北魏社会的经济繁盛,社会稳定,从佛教的角度讲,表示的是佛成道后的一种庆祝场面。
整体上看,云冈石窟的雕像在音乐上受西凉乐的影响,在舞蹈上它更多的接受了龟兹乐舞。龟兹乐舞的典型特征是撼头,弄目、弹指、翘足。很多云冈舞乐的动作现在依然存在。
另外壁上的双龙。身体上没有鳞片,而是叶子形状。南壁有头顶尖顶帽的胡人,他们应该是苏特人。二商奉石,讲的是释迦摩尼成佛后,要去给他的弟子说法去。途中遇到商人,两个商人受到上天启发,把他们带的用米面油带起来的东西奉献给佛。二商奉食。
13窟的窟门是崩塌的。之前是没有窟檐的,雨水就会进入佛像,造成破坏。现在加固了窟檐,保护效果好多了。
13是一个大像窟,穹庐顶,这个窟行和昙曜五窟的窟形一样。这是一个交脚菩萨像。他身体上还蒙着明清时代糊的泥皮。面部也是被泥皮所包裹。右臂下有一个托臂力士,起了一个支撑作用。昙曜五窟也有这样的设计,因为昙曜五窟是软岩层,没有办法。加了柱子,后来也倒了。
13窟的石质还好一点,保存也完整。大佛的脚上有两个黑石头,这两块黑石头是石头的石结核,不是镶嵌进去的。昙曜的老师给文成帝做了一尊等身佛像,脸上足下均有黑体,均有黑紫,宛如帝体。雕这个像的时候,刚好巧合,脸上和脚上都有黑石头。“纯为天动”,被天感动了。但是这个石像能够探测出也有黑石头,也是受上面故事的其实,也雕刻了这么一个文成帝的像。这个意义也非常大。
南壁有七立佛,有两尊佛头是切掉又装上去的。就是把北魏的佛头切掉,后补的两个佛头完全是辽代的风格。辽代在云冈有很大的作为,13窟曾经有块辽代的题记,题记上面写着1876尊造像重补。补的两尊佛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男性。辽代有四次女权当政。这个女性可能是萧太后的像,后面的可能是萧太后儿子的像。
窟顶除了龙,还有像海洋动物一样的形象现。里面有一个神仙。这个图像不简单,具有汉民族,在战国时期的玉器里面经常出现。包括汉代的青铜器上经常会出现这个形象。具有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源流。北魏鲜卑族汉化的两个方面,首先是建筑,最初最早发现改变。然后在纹饰上。
13的洞和12窟是相通的。13的供养天是云冈石窟供养天的一个代表。每一尊佛像下面都有不同的发愿人。很多补刻。可能是信众出资雕刻的。布局比较乱。13窟也延续了简拓罗传统在一个大洞窟里面,主像完工,就算完工了。明窗四壁上的雕像会陆陆续续进行雕刻。明窗上的雕刻已经延续到太和19年,快迁都了。11窟。迁都后,云冈的中下级官员和百姓一直也在雕刻。新的组合,新的题材不断在这里产生。
西部洞窟变成中小型洞窟,发愿也开始接地气了,佛教开始表现出了对人的关怀。为生者求平安,为死者求安息。
云冈石窟是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是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例证。07-16 21:48 -
冰钰愛玥 2楼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地方07-20 10:10
-
鸭丫0815 3楼这个夏天有点热07-28 15:59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