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都是行动派
看4897 | 回复4
-
chengbao1218 楼主这里有一篇家长给我的日志,这个孩子因为慢,放学的时候经常被留下写作业。孩子在家里做作业的速度也很慢,母女俩经常为做作业发生矛盾,亲子关系比较紧张。我给出的第一个建议是不要再和孩子对抗,注意回应孩子的细微情绪。在咨询的第一周,我们看到了转机:
回到家是下午415,一进门孩子先吃东西,然后转来转去,就是不提写作业的事。我没有正面提醒,只是说:“咱们如果630写完作业就去外面吃饭,如果写不完就在家凑合吃点。”
到了下午450,孩子说要开始写作业,可她真正坐下来已经到了下午500。她选择先写英语,说:“老师说作业比较难,可以做,也可以不做,但是必须自己完成。”她拒绝了我的辅导,也拒绝我帮助检查,不让我看。听她的意思好像是有不会的题没做,英语作业用时20分钟。
接着写语文作业时,孩子开始看记事本,一项一项地看,很随意的样子。我对她说:“赶快看完,有哪些作业需要写就马上写,这样更快啊!”孩子厌烦地说:“我最烦你说这些!”我转身进了其他房间,没再理她。她自己说了一些不满的话后,开始写语文作业。过了一会儿,孩子叫我帮她记录写每项作业的时间。
写作业期间,孩子很反感我在旁边,而且控制欲望很强,我必须按照她说的帮她听写,而且必须按她要求的方式来,否则就会有情绪。我基本会听从她的口令。她写“看拼音写词”用时比较长,我中间提醒过一次说:“我去熬粥吧,时间要超过630了。”孩子不干,说我说话不算数。后来听写的时候速度很快,我开始表扬她,她的动作明显更快了。看时间快到了,孩子露出焦急的表情。我说:“后来写得很快,进步很大,可以延长10分钟。”孩子很高兴,执意要读完英语再去吃饭,结果老师发的网络地址打不开,没办法完成。
吃完晚饭,孩子说想到小姨家玩一会儿,我跟她商量好,“我一叫你咱们就走,晚上800要准时到家”,孩子很痛快地答应,并很高兴地做到了。
回来后,孩子主动要求听写剩下的英语,结果还是没能打开网址,我提醒说:“你这两天该读的还没有读呢,要抓紧呀,下周要考试了。”孩子也痛快答应,读得很认真。
我建议跟孩子比赛洗漱,孩子不仅一口答应,动作也很快。睡前,我在床上为她读故事时,孩子听得很投入。
这一天我和孩子相处得很好。
纵观全篇,前半部分显示母女俩一直处于对立状态。孩子讨厌被监督和不断催促,妈妈则希望孩子能自觉地写作业,并听从自己的叮嘱。母女双方都很容易生气,从而引发冲突。放学后,孩子在家里转来转去迟迟不去写作业,妈妈已经很着急了,与孩子约定,下午630完成作业就外出吃饭。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孩子拒绝妈妈的帮助,也不让妈妈检查,妈妈觉得孩子随意地看记事本太浪费时间,就提醒了一次,结果是孩子更加厌烦。听写的时候,孩子严格限制妈妈的行为,避免任何可能的提醒、催促和唠叨。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妈妈的处理方法是教育孩子乃至训斥孩子,这往往成了冲突的导火索,双方都不易控制情绪。
其实,“控制情绪”是比较宽泛的一个词儿,在处于对立的状态下,首先需要控制的,是过激的语言和无谓的行动。从这位妈妈以往的经验看,直截了当的责骂孩子并没有解决当下的问题,反倒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张。当然,后来妈妈改变了策略,对于孩子的反感和所谓的“控制”行为并没有继续指责,而是顺应了孩子的要求。在孩子闹情绪、抱怨妈妈说话不算话的时候,这位妈妈没有继续纠缠这件事情,而是寻找新的话题,肯定孩子听写速度很快的进步表现。
这时候,那个消极、拖沓、烦躁的小女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高兴的、负责任的小女孩。这像不像变戏法呢?妈妈便是那神奇的魔术师。其实,魔术师也不过是说了句肯定的话而已。妈妈感慨:“抓住孩子的心理,小孩儿其实也挺好哄的,表扬完,感觉沟通顺畅多了。”
我问妈妈:“孩子执意要把英语读完,你怎么看待这个行为呢?”妈妈说,要是以前,她会说“回来再读吧”。我继续追问:“这次为什么要执意读完呢?猜猜孩子的心理吧。”妈妈说:“不好猜。”
平时因为慢,孩子不知道挨了多少批评。这次在不大愉快的氛围中,妈妈不再纠缠而是突然转向,表扬女儿听写写得快。于是孩子受到鼓励后有意识地加快速度。可是时间已经很紧张了,妈妈再次宽宏大量,说因为进步很大,特延长10分钟。对孩子而言,今天的太阳仿佛是从西边出来的,不但没有预想中的催促和指责,而且还得到了肯定与宽容。今天的妈妈是多么通情达理呀!这时候,孩子的心情一定是很舒畅的。那么,孩子怎样把好心情反馈给妈妈呢?少数孩子会用语言来表达,比如:“妈妈,你今天对我真好,我很高兴。”但是大多数孩子都是直接付诸行动。就我的观察,孩子往往会投桃报李,当他们被温暖、愉悦、轻松的感觉包围时,就会主动选择做得更多、更好、更完满,并顺便以此来回报大人。小孩儿天生都是行动派,他们喜欢用实际行动与大人呼应、沟通,却不多说什么,言外之意是:妈妈,我做得这么棒,你一定会发现吧!
不过,小孩儿往往高估了大人的观察能力。这个微妙的细节在多数人的眼里,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坚持要看完嘛,这本来就是你应该做的,好孩子就该这样!于是,小孩儿回馈了父母的宽宏大量,却没得到进一步的回应。假设妈妈当时回应了孩子的积极行为,孩子的状态可能会更好,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其实,亲子关系的增温,说难就难,说不难也不难,因为转机随处可见,关键是要善于捕捉。
仔细梳理前文案例的整个过程会发现,转折就发生在妈妈的肯定与孩子的回馈之间。在这之后,孩子如愿地到外面吃饭,心情大好;妈妈约定晚上8∶00离开小姨家,孩子很痛快地答应,并很高兴地做到了;回家主动听英语,对于妈妈的建议也不再抗拒,表现出少有的顺从;与妈妈比赛洗漱,速度很快;在床上读故事,也很投入。
这的确是母女相处很好的一天,而转折点竟然只是一句宽容和鼓励的话。如果我们理解了孩子投桃报李的心态,便会看到这个行为背后的积极意义。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个孩子会越来越好。她不是个“慢小孩”,也不是“答应得很好,就是不见实际行动”的孩子,她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可以改变。当然,小孩儿的反感与排斥,也会用行动告诉我们。所以,我们不要总想着制服孩子、消除孩子的负面行为,也要反躬自省:孩子用反感和排斥,表达着怎样的诉求?
作为成人,我们更习惯于对孩子讲道理。你会发现,哪怕我们说得天花乱坠,孩子也未必能将道理很好地“转译”成积极的行为,所以,讲道理通常是一种低效的方法。孩子的情绪、态度和努力,都蕴藏在行动中,与语言相比,用行动与孩子沟通更直接也更有效。当然,识别孩子的行为并不容易,对很多家长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是一种能力,这需要我们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连续的观察,并保持敏锐的反应。这位妈妈在孩子烦躁抱怨的情况下,用实际行动扭转了整个事情的走向。如果能在孩子的细微行动中捕捉到更丰富的信息,并继续用实际行动与之呼应,那么,我们应该能看到孩子更积极的一面。
并不是每个导火索都会引爆弹药库,并不是每个不愉快都会导致激烈的冲突。亲子之间发生小的摩擦是很平常的事情。对于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行为,哪怕是双方已经处于胶着状态,我们依然可以作出选择:用温和的、灵活的、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来处理,结果往往会皆大欢喜。因此别为了一时痛快对孩子恶语相加。每一句冰冷严厉的话,都会如同烙铁一般,深深刻印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从后面的咨询进程来看,这件事情是亲子关系转变的开始。看似严重的问题,只要我们审慎地处理好每个细节,就不难解决,孩子的转变,孩子的成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01-08 12:00 -
思睿妈 2楼学会和孩子相处,方式很多,但是需要我们改变自己!01-08 12:13
-
WYYBB 3楼跟着小孩如何相处是一门很大的学问。01-08 12:15
-
小小菲儿 4楼内容很多呀,慢慢看了01-08 14:24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