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得“自夸”,远离炫耀
看4983 | 回复2
-
chengbao1218 楼主你一定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孩子出去和小朋友踢球,回来的时候特兴奋,说他们这组如何如何厉害,大胜对方。
我们可能会附和孩子几句,但内心里常常会不以为然——至于吗?简陋的场地,模糊的规则,互相踢着玩而已。只有你们这些小屁孩,一脸的春风得意,好像自己是载誉归来的西班牙国家队!
这样一想,心中便会升起一股冲动——给孩子浇几盆冷水。
前几天,和一位妈妈讨论的就是这样一个细节。我追问:“孩子眉飞色舞地和你讲这件事情,他会期待你怎样回应他?”
妈妈也能说出来表扬孩子的话,只是不太愿意这样做。我继续追问:“你是不是怕孩子骄傲?”
果然是,她说有时候,看上去很简单的题,孩子做了出来,也会“自吹自擂”:你看我很聪明吧!
我们怕孩子骄傲,或者,觉得那点滴进步不值得这样自吹自擂。这听上去很有道理。
那么,你会担心孩子自卑吗?其实,孩子觉得自己很棒的时刻并不算多,孩子觉得自己不行的地方却数不胜数。这与我们的文化有关,我们总觉得谦卑是美德。
谦卑的确是美德,但是谦虚到了自卑的程度,就不好玩了。
孩子之间踢球,这种比赛和竞争虽然有点小儿科,但也是同水平的较量,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才能成为赢家。做题也一样,我们觉得简单,对孩子来说,未必那么轻松。
在我看来,“你看我很聪明吧”这句话未必是自吹自擂,而是孩子完成一道题目的庆祝仪式,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为自己的“聪明”沾沾自喜,仅仅是想表达此刻的好心情。孩子做一件事情,如果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有喜悦之情,有成就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我也是走了很多弯路,才明白了这个最简单的道理。我从小生活在不鼓励自夸的环境里。明明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如果表现得兴高采烈,大人就会本能地压制孩子的情绪。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夸奖自己,是很不好意思的事情。
所以我小时候常常批评自己,但不懂得夸奖自己。自夸会让我感到难为情,而且我觉得做好了是应该的,做不好才不可原谅。
所以,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我一直被自卑包围着,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还好,我一直坚持一个信念:优劣是一回事,努力是另外一回事。于是,我就处于一种很拧巴的状态:我很差,但是,我不能停下。现在回头去想,当时的内心是非常压抑的。
读高中的时候,我经常去姑姑家,她家的气氛比较轻松,常常会赞赏我在学校的一些鸡毛蒜皮的表现,我体验到了非常美好的感觉。在我家里,这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经历过这样的对比,我开始思考人的自我激励机制。自我激励是情商的一部分。简而言之,情商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了解自我、调控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心理学家发现,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善于自我激励。丹尼尔•戈尔曼曾说过,“通过对奥林匹克运动员、世界级音乐家以及国际象棋大师的研究发现,他们共同的特质是不断提升自己坚持常规训练的能力”。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能在看似枯燥的、重复的、单调的任务中坚持下去呢?他们靠什么激励自己?
这些人都善于捕捉当下的积极体验。
还以踢球为例,在成年人看来没什么意义可言。但孩子不这么想,他们全情投入,奔跑、传球、射门,甚至小伙伴的呼喊都能唤起他们心中的积极体验。一旦赢球,更是兴高采烈,每个嬉闹玩耍的孩子,脸上都写满了愉悦感。孩子为什么对游戏乐此不疲呢?就是因为这些积极的体验,让他们不吝付出脑力和体力。也正是这些积极的体验,让孩子为自己的行动赋予了价值。
做题也一样,孩子说“你看我很聪明吧”,表面上看一点儿都不低调,其实孩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捕捉到了做题的积极体验,比如反复思考之后的豁然开朗,或者做题的时候充实而沉静的感觉,甚至是笔尖画过稿纸的“沙沙”声营造的氛围,以及完成一道题后的满足感。正是这些看似细微而又琐碎的体验,让一个人在反复训练中充满激情。我们成年人总是一副世事洞明、波澜不惊的样子,这固然是谦虚稳重的表现,但也容易压抑住最宝贵的激情和自我激励的力量。
有时候,看到孩子做完作业,我会和他一起欢呼:“哦,我们做完喽!”我并不担心孩子会因此而骄傲,这仅仅是突出孩子的积极体验而已。真正的高手和天才都不是靠功利和恐惧驱动自己,而是被内心积极的力量和体验所激励。善于自我肯定的人,同时也可以很谦卑,二者并不矛盾。甚至只有真正的自我肯定,才有真正的谦卑。
自我激励是人生的引擎,是自我动力的来源。如果我们总是以谦虚为理由压制孩子的表达,就是在教孩子否定自己的感觉,这样会瓦解掉孩子的自我激励机制。这就仿佛倒洗澡水时连孩子一同倒掉一样。自卑的孩子自我激励能力非常弱,看上去不够积极主动,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孩子要懂得欣赏自己的成功,才能不断走向成功。也正是这个原因,我非常反对把批评当作教育的手段,孩子做错了事情,我们应该点到为止,要把着眼点放在怎样改进上,而不是没完没了地责备孩子。严厉地批评孩子,通过制造恐惧迫使孩子作出的改变,注定是暂时的改变,从长远来看,我们破坏了孩子的积极体验。如果总是被批评,孩子很难对任何事产生真正的热爱。凡是热爱,都是能从过程中捕捉到积极体验的,就比如爱书的人,会看得如痴如醉;爱摄影的人,为了拍摄唯美的图片,宁可风餐露宿,不惧奔波。
现在,我非常在意自己细微的进步,坚持捕捉积极的体验,而且会记录在备忘本上,这是我自我激励的方法,也是我动力的来源。我发现,正因为始终坚持自我鼓励,在别人看来很难的事情,我也可以一直追随自己的兴趣,不断挑战自己,同时在工作中体验轻松和愉快。
当然,自夸紧挨着炫耀,需要警惕。二者之间的界限在于,自夸是说给自己听的,炫耀是夸奖给别人看的。
“自夸”本身有点贬义,确切地说叫自我肯定。这里,我之所以用这个词,是因为我们常常给自我肯定贴上“自夸”的标签。
自夸是为了认识自己、鼓励自己,而不是表演给别人看、博得羡慕与喝彩。所以,我们要尽量掌握这样一个尺度,允许孩子自夸,但是不鼓励孩子炫耀。
炫耀,会间接地贬低他人,伤害他人的自我价值感。所谓的懂得自夸,远离炫耀,就是我们对自己要善于捕捉积极的体验,同时也体谅他人的处境,照顾他人的感受。如果孩子能坚持价值平等的原则,肯定自己的价值,也认可他人的价值,便不会去贬低他人。一个不懂得自我肯定的人,也很难真正欣赏他人。
回到小朋友踢球的例子,我们不妨深入到这件事情当中去:你们是怎么赢了对方的?怎样传球配合,怎样攻门,选择什么样的角度?这样的话,孩子会找到自己“厉害”的证据,下次遇到别的事,这些成功经验还会派上用场。
很显然,自卑的人也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只是要付出非常高昂的情绪代价。我们不希望孩子承受这份痛苦,所以要鼓励孩子学会自我肯定,尽量让他们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中,达成自己的目标。
我一直认为,不卑不亢是非常难得的一种境界。不卑不亢的背后,是稳定、恒定的自我价值感。如果孩子懂得自夸,并远离炫耀,他们的人生就是在向这种境界靠近。01-08 17:45 -
tingxue 2楼来学习的 中国人就是不爱夸奖自己的孩子01-08 18:28
-
小小菲儿 3楼值得学习的好贴子01-09 15:40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