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你意想不到的《疯狂学校》
看5110 | 回复1
-
爱子乐 楼主
如果你看过《窗边的小豆豆》,对巴学园这所崇尚自然教育、顺应孩子们自由天性的小学感到亲切,那么你一定不要错过另外一套摇滚版童书——《疯狂学校》。它幽默、生动、可爱、真实、颠覆、思考;文字幽默图画诙谐;适合学龄前对学校生活恐惧者;爱孩子并渴望了解孩子的所有读者。
在疯狂学校,仿佛分成了两大阵营:淘气的学生,热血教师。至于老师,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热血的老师”,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总是用自己超人的爱心来包容学生的错误,谆谆教诲,最后淘气的学生被教师所感化,最终成为大众心目中的“好学生”。
咱们先从校长看起吧,为了鼓励学生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扮成火鸡、在旗杆上倒吊着、把头发涂成橘色、还打算扮成圣诞老人从楼顶上跳下来……这些举动够疯狂吧。而他手下的老师们也不甘示弱:班主任不会读写算、图书管理员经常分不清书中和现实世界的区别、美术老师居然把垃圾称作艺术、体育老师空有一副高大的身材,却只教孩子一些无聊的玩意儿,音乐老师的至爱竟然是说唱和摇滚……
这些出人意料的举动,肯定不能算是“正常”的行为,但这种不按牌理出牌的思路,在这所“疯狂学校”里却成为了常态,成为读者意料之中的事。
众所周知,教育改革在当今的中国沸沸扬扬了许久,很多地方都在倡导由过去的“教师主体”转而变为“学生主体”。但是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只是从论文、理论书籍等专业部分了解了西方教育的一些观念,但是如何放在实践中合理应用、成功操作,对那些想深入了解西方教育世界面貌的人来说,却苦无头绪。而这套6册书籍《疯狂学校》刚好作为一种借鉴,它是从以下三点出发:
第一个是“学生主体”,意即教师放低身段,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与孩子平等。从戴西老师节节课都让孩子们教自己知识来看,并非是她耍滑躲懒,或者确实是“实在笨”,这样做,无非是根据现有的学生状况,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要知道,现在的学生智力之高,是远强于现在这代父母小时候的。简单的四则运算和词汇积累,已经不能构成现今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应该是注意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激发他们对知识探索的热情,和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然而这种教育理论上的东西究竟要如何巧妙地转换到教学当中去,也许戴西老师的办法值得教师们借鉴。
第二个观念就是鼓励为主。此处的鼓励不是光从语言上的鼓励,而是有切实的好处的鼓励,也是平时我们说的“胡萝卜”政策。儿童的年龄和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理解过于深奥和抽象的语言。与其花上半天的工夫与他们大谈道理,不如在实际行动中慢慢引导他们自己去感悟和发觉。克卢茨校长的所作所为,正是这一教育理念的体现。只不过他稍微做的过火了一点,夸张的后果连孩子们都开始思考起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不过反过来看,这不正是克卢茨校长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让孩子们感悟“过犹不及”的道理吗?
第三个理念是目标导向,注重体验和过程,弱化结果。这可以从美术老师汉娜太太和图书管理员卢比太太的教育中得到启示。对审美和阅读的兴趣,是要培养的,而培养的方法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创造的美好。尽管结果与世俗的标准可能产生偏差,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获得结果的过程,也许只是小小的灵机一动、甚至目的只是为了自己偷懒而开脱的狡辩,但是这中间是“用了创造力”的。从“牛顿的苹果”到“爱迪生的电灯”,又有谁能说那些影响人类的大发明不是因为“灵机一动”和“想要偷个懒”呢?
如果说孩子所谓的成长就是要逐渐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强大判断,孩子内心的“成长”和满足的并不仅仅意味着单向度的、和世俗同一的“成熟”;原来我们还是可以如常地生活、成长却还一直护持着最轻盈美妙的童心。正是在这样不扭曲、不压抑,也不向“成熟”原则无条件妥协,才使“成长”第一次远离了得不偿失,重新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美好的事。
01-28 11:20 -
思睿妈 2楼黑白的图画吗?01-28 13:38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