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1篇博文----作者:罗玲
看4309 | 回复2
-
花海豚 楼主
第101篇博文
作者:罗玲
这两天整理博客上的文章,发现刚好写了100篇了,开博也快一年了。昨天看我哥写博文发了大愿,我也随便写点感想吧。
看过去的博文,真的写了好多内容啊。有些早些时候写的,我自己都需要重温,再次提醒自己。这些文章大致有三类:一是关于各项优秀品格的;一类是关于教育方法理念的;一类是心灵感悟和一些小随感。
关于品格,写了很多:同理心、感恩、宽容、平等心、尊重、信任、孝道、自省、谦虚、谦让、价值观、金钱观……。关于教育,也写到了很多方面:创造力、自主、乐观、自律、独立思考、游戏力、德商、社交、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内向外向、逆商、阅读、通识、自信、规则、正面管教、过度抚养、责任与使命……
涉及了这么多角度,现在回头看,感慨很多。女儿现在4岁了,似乎已经进入一个比较讲理的阶段,跟她斗争的局面也不常见了。这时,我可以静下来好好想想,教育究竟是怎么回事。
教育,细说起来很复杂,有无数个环节、无数种做法、无数个瞬间。但其实总结起来,教育又是很简单的事——我们家长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让一个小人儿在生长身体硬件的同时,也把头脑、心理、精神、心灵这些软件生长好。教育孩子,就是从各个角度去辅佐他,让他长成一个独特的、自立的、能自己去追寻美好生活的成年人。
人身体硬件的生长无需我们插手太多,我们身体的设计已经进化得比较合理,只要顺应变化满足需求即可。软件的成长呢?似乎复杂了很多。教育家蒙特梭利相信,人的精神成长跟身体类似,也有内置的规律,只要我们给足了自由和空间,满足了不同阶段的需求,孩子就会长得不错,因为孩子是带着生长程序出生的,他自己知道该怎样去长。没教育好,基本是因为大人没读懂他的程序和说明书,或者说根本不知其存在、或不屑去读。
这个理论是否正确当然尚无定论。对于教育,专家们从教育学、心理学、包括近年不断发展的脑神经学和家庭动力学等不同角度,正在持续研究,随时都有新突破。但作为家长,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可以感受到一些孩子固有的生长规律,所以这个理论至少是部分正确的。同时,我们也都知道大人干预引导的必要性。而使得问题真正变复杂的,正是大人的这些干预引导。
软件的成长规律专家可以继续研究,我们也随时观察体会。大人或外界的干预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我们是不是干预过分了?我们该往哪引?怎么引?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期望和标准有没有问题?
其实,多数家长最初的期望都是很好很单纯的,但是,影响教育的还有社会的期望,而问题基本也都出在这上。如果只依照家长的标准和期望来教育,我们就担心会连续受挫——从幼升小开始,直到毕业找工作。每天在网上都可以看到各种受挫实例:幼升小、小升初、中高考过来人的经验谈。那天还看到一个北大学生痛诉父母对自己期望过高的贴子。还曾看到一位博士生忠告各位家长,不要教育孩子好好读书、有好品德,因为觉得自己很失败,缺乏混社会的本事,赶不上那些中学文化的小老板们……
我总说,教育是为了未来世界而不是为了现在的社会,孩子是要去改变世界而不是要削足适履适应现实。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我孩子还小、无知者无畏,徒有一些勇气而已。我想,不管怎样,我们总该能找到既坚持了自己、又成功地跟现实相迂回的办法。而且我还是相信,在这个跟现实推手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不知不觉地改变了这个现实。
所以,家长自己多提高,明确了自己的标准和期望,这是最重要的事。所谓适应现实社会,适应教育体制,是后话,是次要的,那只需要我们多想变通办法而已。
总有朋友让我推荐教育专家的书,我看的真不是很多。最近看过的,只有蒋佩蓉老师的书。我微博关注了她,觉得不仅她的观念我都很认同,而且她有实践经验,值得学习。昨天翻看她新出的书《下一代的竞争力》,看到这样一个例子。蒋老师是美国大学的面试官。一次,她在洛杉矶面试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的成绩不算最好,活动介绍栏里也显得很单薄,只有一项活动,社交生活也不丰富。但是,蒋老师被她所深深吸引,因为她这唯一的一项活动是,在当地青年会每周做40小时(这是一个普通全职员工的一周工作量!)的志愿者,为自闭症病人服务。她做这个,是因为她有一个患自闭症的弟弟。为此,她拥有非常深入全面的自闭症医学知识。蒋老师发现,虽然比她貌似优秀的人有无数,但她居然“已经获得了美国所有顶尖大学的奖学金”。蒋老师工作的麻省理工最终输给了斯坦福,没能争取到这个女孩。
这个故事真的很值得我们家长思考。现在,别说在美国,在中国的申请国际名校的高中生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近乎完美的个人介绍:拔尖的成绩、光鲜耀眼的文体技能、详实漂亮的社会活动、阳光的性格和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很多孩子大概从初中开始,就有了读国际名校的梦想,也深谙其中的游戏规则。一些有心的家长,从孩子很小开始,就有着精致的规划,一步步走下来,孩子的简历变得越来越完美漂亮。
当然,国际名校的标准不见得就是我们的标准,有读名校的梦想和家长有规划,这也不是什么错事。我想说的是,这个事例让我们去思考,究竟什么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教育人,这同许多其他事情一样,真实、独特、有激情,这要胜过完美,或者说,这才是真的完美。
我们都不需要一个全面的、完美的孩子,我们只需要一个独特的、能追寻自己激情的孩子。即便从职场的角度去看也是如此——你的不可替代性越高,你就越有优势和价值。所以,不必忙于让孩子上所有的兴趣班、各科成绩都突出、从小到大都上名校。中国有太多完美的“机器学生”,他们直到高中毕业,都没体验过什么叫梦想、个性、主见、激情、闲暇、喜好。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当我们感觉自己的期望跟现实的标准相碰撞时,坐下来好好想想,你最终的期望是什么。然后再想想,怎样为孩子去抵挡、去迂回。
回头再看我写过的那些博文,我觉得所有我写的这些方面,其实都是一体的,都是一个大水晶球的小侧面,它们是互相连接互相促进的。比如说,这些优秀品德,我看都是一回事,不可分割。你要自信、才能谦虚;谦虚,才能感恩;平等,才能尊重和宽容;有同理心,才能平等、有爱和善……绕来绕去,都是一回事。
教育的这些方面,也是同样,就不啰嗦了。分析到最后,我们发现,家长需要做的,其实都是同样的事情:做好自己、无条件的爱、规则、放手和引导、找到适合的方式……
而这一切的核心,是爱心和善意。比如说激情,最强烈的激情来自哪里,来自爱心。有了爱心,就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有最持久和强大的激情。刚才说到美国大学的那个女孩,她之所以能每周做40小时的志愿者,能有专业水准的医学知识,就来自她对弟弟的爱心。她真的把小爱变成了大爱,而这个大爱,又给她插上了翅膀,把她带到更广阔的天地里。
所以,这样兜了一圈去看,教育很简单啊,就是用爱和趣味去滋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最终能把各种小爱变成大爱。那时,我们就可以说,自己真的很好地教育过孩子了!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各种事情,其实都是一个道理,都是一回事。无论是医道、商道,还是教育之道、做人之道,都是同样的。所有的事情,都只是一个大水晶球的不同小侧面而已。我们不论从球体的哪里开始,只要一点点去做,最终都会殊途同归,汇合到圆满。
这些,就是我写了100篇写了一年之后的一点点感想。
今后我会继续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继续多多交流经验、探讨问题!
真心地感谢一年以来大家带给我的温暖和智慧!
03-01 15:39 -
奈特_宝宝 2楼100篇 一个值得纪念的数字,哪天也整理一下我自己发的东西。03-01 16:32
-
花海豚 3楼我会关注的噢~~
100篇 一个值得纪念的数字,哪天也整理一下我自己发的东西。
奈特_宝宝 发表于 2013-03-01 16:3203-05 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