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持爱的心----作者:罗玲
看4123 | 回复1
-
花海豚 楼主
保持爱的心
作者:罗玲
前几天回母校跟大学同学聚会,从头至尾都是彻底的美好,丝毫没有常听说的那种炫富攀比。就连孩子那天都表现非常好,她跟另一个5岁的小哥哥从下午5点玩到9点。最终我想起来看时间,去找他们,发现他俩在隔壁包间里正跟几个服务员阿姨在唱歌!估计是我们制造了一个超级high的场域,搞得小孩也不知疲惫!
多数同学都是二十年后第一次见到。我看着每个人,觉得他们都很好,这种好不仅是说他们都过得好,这是一种不带任何评判的好。其实,我们的性格、经历都差异很大,我也可以猜测大家的生活中也都还有各种无奈,但我对每个人都有一种不加评判、毫无保留的认可和接受。
举例说,一位男生是北京土著,现为媒体领导,家住北京某著名公园(呃……外面)。他不上微博,他说没必要、做减法。我猜他在大学就有“知足、够了”的心境了。另一位男生同为北京土著,那天没来,据说他正在新西兰读博士。他多年前辞去电视台工作,去美国用6年读了电影硕士,后回国到高校任职。感觉他一直在追寻,永不停歇。他俩太不同了,简直是两个极端,但奇怪的是,我觉得他们都很好!
我同宿舍的一女生永远是干将的气势,积极得像是活生生从励志书里走出来,她当了十几年的单身妈妈,近日完婚,新郎近乎白马王子;美国回来的女生胖了很多,殷实富足,对国情的观察因为有距离感而显得更靠谱;加拿大回来的女生没孩子,皮肤不知怎样保鲜二十年,她凭着灿烂的笑容赢得了我女儿的夸奖;生意做成巨头的女生还是那么爱玩爱闹;曾经的古典文艺才女现在是古典文艺女领导;另一位没孩子的女生年轻得像个电视台的实习女大学生;留校当老师的男生依旧谦逊实在,有个比他本人帅好多的儿子,(我替女儿暗暗庆幸);上海来的两位女领导光鲜亮丽,丝毫没有上夜班的痕迹……至于我么,尽管我有点希望自己更犀利更明快一些,但跟大家在一起时,我还是显得温吞随和内敛,一如二十年前。
我喝着茶,看着大家,由衷地笑着每一句可笑的或者不可笑的话。
絮叨了这么多,想说的就是,我对所有这些同学、对他们所过的生活,有一种很彻底的接受——没有好坏的评判,没有优劣的区分,没有任何打分。
仔细一想,或许,我用这二十年,终于学会了真的接受自己。而当我对自己感到满意时,我对周围的人一下子也都感到满意了。我学会了不去品评挑剔别人,而是彻底接受他们现在的样子。回来后想,我对老同学的这种深刻的认同和接受的感觉,其实就是一种爱吧。
我又想起一位大学的好友,毕业几年后她离婚了,当时她总给我打长篇长途电话,我耐着性子安慰她,每次,最后要挂电话时,她都真诚地说:“罗玲,我爱你!”。这搞得我很难为情,这么肉麻的话这么认真地说出来,我完全不知该怎样接。后来她又离婚、移民出国,至今没跟我联系,我曾对此有些不满。但是那天同学聚会后,我忽然想,尽管失去联络这么多年,我相信她那句话仍然没有过期。
说不说、联络不联络,这种认可、接纳的感觉,都在那了。
同样可以想见的是,那些聚会上没有到场的同学们,如果见了面,也都会是一样的感觉。就是说,我可以手一挥,说,对于所有的老同学,我统统都爱了!
儒家讲推己及人,由自己身边的家人、亲友出发,一圈圈地向外推,把爱心和敬意逐渐扩散到更大的范围。
所以接下来我就想,那么,对于外班的认识但不熟悉的同学呢?对于面熟但不认识的校友呢?是否也能有无条件的、不评判的接受?难道区别仅仅在于相互熟悉与否吗?这种碰巧的相识有多大理性的意义吗?
如果时间空间允许,其实我可以跟所有的同龄人都成为某一阶段的同学,跟所有不同龄的人都成为校友或同事。
所以,心里究竟有没有爱,或许不在于别人跟你的熟悉程度、相似程度、相识有多久,甚至不取决于别人对你的态度、反馈具体如何,而只看你自己是否学会了接受自己、接受别人,能不能对自己和别人有那份认同、包容和接纳的感觉。
每天,对现实的各种抱怨似乎成了寒暄的序曲,就像英国人见面抱怨天气一样。而且我知道,我在网上或生活中接触的朋友,大概已经是人群中比较积极乐观的一拨人了。常有朋友跟我聊天时说:你在国外待了那么久,怎么能忍受在沈阳的生活?北京上海如何如何好,国外如何如何好……其实在我看来,不单是沈阳很好,如果换做随便哪个其他城市,都会很好,我都会有那种全然接受的感觉。
这种接受、这种爱,不在外界,只在你的心里。你的城市永远会有很多问题,整个世界永远都有各种问题,你碰巧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也注定是有问题的,你只能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时空点上……但是,这些都不会真的影响你的心。如果你学会了接受和爱,那么,外界的一切都OK!
想起曾看过的一本书《相约星期二》,里面那位患了绝症的教授告诉作者说,他患病后最大的体会就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教授还引用了一位智者的话:“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抱歉最后三个字干扰视线,这是英文作者想不到的效果哦)。
这和罗素说的如出一辙。罗素曾在五十年代接受BBC采访。他被问到:假如这段录像千年后被未来的人们发现,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他的回答是两条:第一关于智慧,弄清真相最重要。第二关于道德:“爱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
“爱是理性行为”、“爱是明智的”,这都暗示了,爱不是一种反应和冲动,而是经过思考后的决定,是智慧的体现。
讲这些,是不是太虚空不切实际呢?对我们家长有用吗?我自己的体会是,我发现,心里的这种全然接受的、爱的感觉,它会帮助一个人减少焦虑。就是说,你不但在孩子表现好、开心时会高兴,即便是孩子表现不佳、当众表现不佳时,你也不会真的很动气。你不仅能接受眼下的状况,而且心里很有把握,相信情况会变好,相信你的孩子会长得很好,相信你仍然是个好妈妈。总而言之,你相信这个世界都很好,所以你的孩子也差不了。
心里的爱能帮你顶住外面的压力,让你更轻松、更有力量。这大概是我能分享的最根本、最强大的育儿体会。
要过节了,没别的礼物,以此文给大家爱的油罐加加油!
祝朋友们和小朋友们节日快乐!愿我们常常保持一颗有爱的心!
03-05 14:38 -
qianqian0901 2楼学习!!!!03-08 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