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小可老师说 之 关于儿童涂鸦图画
看4844 | 回复0
-
沐梵音 楼主
回顾文献,大多数绘画研究者认为,儿童早期涂鸦没有什么意义。学步儿的涂鸦行为被认为是一种动作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视觉指引,仅仅引发了儿童对自己动作所产生的作品的短暂兴趣。从这种观点看,涂鸦图画表现为无意图的和无预期的视觉性动作记录,在很大程度上由胳膊、手腕和手的机械结构所决定。儿童拿着铅笔或蜡笔的手不跟随眼睛的注视来运动,手势所产生的意外痕迹是不承载图画意义的。
不论涂鸦图画的出现是否有意义,一旦出现,孩子就会因此感到骄傲。尽管涂鸦画还缺少发起意识和事先计划,但是儿童利用这种涂鸦创造出了一个“存在”,他们给自己的行动留下了痕迹,并且说明它“一直在那儿”。
尽管儿童很喜欢涂鸦,但是他们早期的涂鸦作品却很少受到关注,因为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很难解读这些涂鸦图画所传递的信息,很难给涂鸦作品赋予意义。如今,这种受忽视的状态现在已经开始得到修正。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试图把涂鸦作为一种可能有用的、预成的图画要素来分析,而且涂鸦可能对表征的后期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儿童从最开始发现手势动作可以留下痕迹,到探索新的组合动作并以新的方式控制动作,到用线条描画故事的形象同时又促进更多的线条出现,到封闭图形的出现形状产生,到赋予意义的图形及图形组合产生,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孩子自身发展和经验累积的自然过程。当儿童发展出超越涂鸦模式的基本形状,控制了涂鸦动作的冲突,图形立即就可以用来表征物体了。封闭的轮廓可以代表形象的意义,这些形状反过来又被他们激活的的意义所改变。从涂鸦模式向表性图画的过度,是一个从仅代表自身的动作行为向能够成为另一个动作实体的的符号图形转换的过程。
早期图画形式的出现是与语言、文化历史,甚至于不断增长的年龄相对独立的。儿童的动机印刻在正在发生的动作的所有阶段之中,动机的满足是动作的固有属性。手势,是人类早期的表达交流系统,在整个人生历程中都很活跃。艺术创作根植于身体感觉,这种感觉反映了意图和个体的生理和心理规则。
摘自 《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
因此,小可老师说:
给孩子一支笔,鼓励孩子涂鸦,让孩子通过涂鸦认识自己,开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之心。
通过涂鸦满足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动机,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引导他们探索和成功实现自己未知的创举。11-14 13:41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