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间都去哪儿了》产生的时代背景
看14226 | 回复5
-
一件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一个很生动的故事打动观众,《丁香花》也是如此,一件音乐作品如果没有故事,是很难打动观众(听着),尤其是这个坐高铁都闲慢的时代。当观众知道《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是在2014年的春晚,当时在现在的很多人都流泪了。
《 时间都去哪儿了》在CCTV春晚一播完,顿时各大媒体和音乐网站立马上架,而且被评为2014最暖心的歌曲,其实这首歌创作完是在2010年,那时候王铮亮还不温不火,十三亿人民很少知道,后来是因为王铮亮一次去宋丹丹家参加私人定制沙龙,冯导也在场,当时冯小刚还感动得流了泪。
从《 时间都去哪儿了》词结构看,它是文字结构分为四段,这是好多词人常常用的模式,《白狐》的词作者玉镯儿也常常用这种文字组成模式,这种模式观众易懂,谱曲人也容易谱曲,但是要想把一个故事清楚表达完,有很大的难度,词和诗词原本是一家的,但是现在的词却不一样了。
一首好词往往会是一首好诗,但是一首好诗词不一定是好词,谱成曲也一定受大众欢迎,不一定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好歌曲要具备词、曲、唱的有机结合,更要简单易懂,容易记住,就是好歌曲要顺口,大众都接受,就像一盘菜中国十三亿人都说好,这是很难得,因为中国太大,口味不一样。
而且达到顺口,容易记住还不够,要想是上乘作品,必须有故事,必须有感动全国人民的故事,这是的作品往往是紧扣时代脉搏的,一个创作人要想把握这点往往要长期的修炼,就像想佛教徒一样虔诚修炼,在有天赋的前提下,像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样的作品就出现了。
当下,十三亿人民都在信仰“人民币”,都在为国家的城市化作贡献,背土离乡都“北广上深”打工,好了,在城市待得时间长了,边打工边消费生命,每年还得忍受百分之五的通货膨胀,也就说百分之五的钱不见了,最后还有一个很无赖的词汇来形容——农民工,就是回到农村无法生存,又被城市赶,在当下。
最后勉勉强强找个老婆,没有来得及孝顺爸妈,因为很多80后、90后是独生子女,读完大学就在城市打拼,而爹妈却留在乡下,这样爸妈就没有人照顾,一转眼,一辈子就这样了,头发白了,父母在时间中走了,想孝顺没有就会了,而且很多夫妻两地分居,留下的一半叫“留守妇女”,这样的情况大有当年抗日那样悲壮。
因此《时间都去哪儿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一年四季,柴米油盐,一辈子就这样了,默默得来到人世间,默默地离开。《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清淡描写为孩子,其实这是中国父母的遗憾,有的人一辈子就是生孩子,生孩子后养孩子,等孩子长大后又生孩子,一辈子,几代人,材米油盐就这样生活着。
《时间都去哪儿了》
唱:王铮亮
作曲:陈曦
作词:董冬冬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多少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02-03 14:32 -
这首歌真是不错,让人感动。02-03 15:06
-
找来这歌听听去02-03 18:22
-
配着照片,确实很感人02-03 18:47
-
我也想看这个的
02-06 00:32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