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教育评论:中国教育或扼杀潜在杰出人才
看2888 | 回复4
-
由《经济观察报》与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共同发起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2015)年会”,邀请国内外教育官员、行业专家、院校教育工作负责人共同梳理中国教育突出问题,审视和谋划“十三五”期间中国教育改革,共同为凝聚社会共识,推进中国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而努力。
中新网北京12月14日电(陈伊昕)作为一名经济学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以统计学的术语表述了他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的观察:中国教育在知识能力培养上“均值”高,但人才水平“方差”小,缺少拔尖儿者。
在14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年会上,钱颖一提出,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推高了受教育者的平均水平,但也扼杀了其创新能力,这或影响中国的发展后劲。
钱颖一表示,不能完全否定当前中国教育的成绩,因为中国在过去的35年中经济高速增长,这离不开教育的推动。就同一年龄段,同一学术学习阶段横向比较而言,中国大规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很有成效,这使得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平均水平比较高,用统计学的语言就叫做“均值”较高,这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优势。
钱颖一说,这种教育优势对推动中国经济在低收入发展阶段的增长非常重要,因为适合了模仿和改进的这种追赶作用,加上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模仿能力强,加上强烈的挣钱动机,员工队伍整体就有了很强的执行力。在重复性、规律性、大规模操作方面,中国的服务人员的速度和精确程度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但同时,这样的教育模式也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得拔尖儿者较少,钱颖一用统计学中的“方差”小来形容这一现象。他强调,中国学生存在缺乏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问题,教育或扼杀了潜在的杰出人才。
钱颖一认为,当经济发展主要靠模仿和改进推进时,人才“方差”小,无关大局,甚至是长处,只要均值不低。但是,当国家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尤其当需要创新成为发展的推力,“方差”小的后果会非常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国人在知识能力上高均值、低方差相反,据钱颖一的观察,中国人在素养和价值方面存在低均值、高方差的现象。他认为,知识水平高却不懂得做人,容易出现利己主义者,这或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现代化的重要掣肘。因而,教育对人的素养培养、价值塑造,以及文明社会建设更为重要。
“中国教育的首要问题还不是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是如何培养真正的人的问题。”钱颖一说。
在对人的培养上,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首席教授程介明进一步提到,“终身学习”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他表示,一份2006年的数据称,一个15 岁以上的英国公民,一生大概要经历13份工作。然而,当前教育的问题是,个人学用错配成了主流,专工转行成了常态,学的专业和干的行业不一样。一技傍身并非能够一劳永逸,一个学历的价值也许很快就贬值。
“国家兴亡在于全民素质优质教育,社会建设在于社会流动和普及教育,而个人的前途在于拥抱变更、不断学习。”程介明说。
按照世界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的说法,当下的中国所处的良好战略性地位会激发对于教育的需要,而经济发展的需求重塑了教育。诸多学者表示,中国教育改革之路任重道远。不过,程介明强调,以学历为主的教育在全世界普遍如此,而中国在理念方向上是领先的,“莫要妄自菲薄,莫要胡乱效仿”。
延伸阅读:
20世纪5O年代,世界冷战格局已经形成,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超级大国在军备、科技和国防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苏联的卫星上天刺激了美国人的神经,美国社会开始了全面的改革,注重学生创造力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成为这次改革的一个重点,创造力的研究也由此兴起。
随后的半个多世纪,创造力研究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显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在理论上,除了早期的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流派的创造力理论,信息加工和建构主义理论也介入了创造力的研究之中,形成了创造力理论的大发展;在实践上,美国有大量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课程、项目和工作坊。McDonough对美国1504所大学进行研究,发现76.5%的学校开设了创造力的课程,Arthur Cropleyde的研究显示美国各类培养创造力的项目和工作坊有超过250个之多。(信息数据来源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臧玲玲 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唐俭欣)
因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培育大量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因此,梳理和研究美国青少年创造力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总结其成功经验,对于我国青少年创造力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美国幼儿园到大学开展的创造力实践活动
未来问题解决计划(Future Problem Solving Program.简称FPSP)
1974年,美国“创造力之父”保罗·托伦斯(Torrance.E.P)在佐治亚州的克拉克高中进行英才学生的研究工作,为了改变当时青少年整体创造力水平下降和缺乏未来意识的状况,托伦斯创立了“未来问题解决计划”(Future Problem Solving Program,简称FPSP)。托伦斯试图通过将创造性问题解决与具有未来意识的问题相结合来培养学生,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同时也能激发其关于未来的意识。
FPSP一开始只面对佐治亚州中学的英才生,后来由于其在培养学生未来意识和创造力方面的显著成效逐渐扩大到了美国其他州,普及到了所有幼儿园到高中年级的学生,经过30多年的发展,FPSP成为一个国际教育计划,吸引了全世界一百多万名学生参与。
美国青少年创造力教育的经验对于我国目前的创造力研究热潮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从”FPSP未来问题解决计划“实践读本《翻转人生的教育》一书中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好的教育,不只传授知识,更会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即: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的简体中文版出版不仅为我国探索青少年创造力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与借鉴,也为我国青少年创造力培育计划与实践开启了新的篇章。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也可以通过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项目,培养越来越多孩子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未来问题解决的能力,从而收获幸福的人生。12-15 17:28 -
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是这样12-15 19:41
-
谢谢亲的分享,中国教育还是有很多弊端的啊12-16 01:29
-
《翻转人生的教育》这本书不错呀,找个机会看看12-16 10:58
-
中国的教育真是有很多的局限12-17 20:01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