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本解读之一:《植树的男人》
看6462 | 回复4
-
来自心星的你 楼主
《植树的男人》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绘本之一。这是一个发生在普罗旺斯的真实故事,一个男人,他靠着永不放弃的精神,坚韧的毅力,与贫瘠荒凉的山地做斗争,最终把那块所有人都认为是没用的,最坏的山地变得绿树环绕,富饶舒适。他一生只是一心一意的种树,任何大事都打扰不到他。就连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战火波及到他种树的地方,他都没有被影响到丝毫,仍旧专心播他的种,种他的树,重来不曾停歇,更不曾放弃。甚至连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全世界的欢庆都没有打扰到他。他不要种树带来的荣誉,甚至不让当地人和旅行者知道普罗旺斯大片大片的植被背后有他的坚守和付出,他要的只是能允许他继续种树。他没有较高的学历,只是位普通农民,却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
这个老人在二战开始时和二战结束后的两次“漠不关心”,如果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那可以说是死定了。莫言在他的诺贝尔颁奖致辞《讲故事的人》里,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老师会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而那位被处分的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莫言在演讲时说,每当想起他,就深感歉疚。
而植树老人对二战的态度即便是发生在今天,也未必会有好结果。9月3号大阅兵那天,中国人的朋友圈被国旗头像和民族自豪感把屏都刷爆了,这也可以理解。可就在当天,范玮琪如往常一样在微博秀了一下自己的双胞胎孩子,立即被网友骂得狗血淋头:为什么不看阅兵?你一点都不爱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逼得这位出生在美国、长在台湾、并没有说自己什么政治立场的妈妈发微博道歉:对不起,晒娃让你们不高兴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安全模式。与众人同是一种安全模式,与自己独有的信仰抱一也是一种安全模式。大家追求的都是安全,动机和目的都是一样的,只是模式不同而已。有的人只有与众人一样,不发出异音,才会感到安全,有的人不管众人如何,他只有紧紧抱住自己的信仰,过一种沉浸的人生,才会感到安全。如果一定要有人反省,那我觉得更需要反省的是与众人同的人。为什么你只有与众人同,才会感到安全呢?你独有的心理安全支撑点在哪里呢?
居里夫人拒绝了为“镭”的发现申请专利,拒绝了所有可能的商业活动和经济收益。她认为只有不为任何外界所扰的一头埋进自己热爱的事业,过一种沉浸的人生,她和她的家人才能感到幸福、舒适、安全。她还有一种幸福,就是社会允许了她继续按自己的心理模式去生活。普罗旺斯那个植树的男人,也得到了同样的幸福。他们都被允许按自己的心理模式去生活。所以他们都成为了改变世界的人。都说中国出不了思想家,出不了大师,获不了诺贝尔科学类奖,可是中国倡导“异音”了吗?给了学者们过一种不被外界所扰的沉浸的人生的宽容度和物质条件了吗?
虽然阅兵式我也仔细看了,甚至连上学第一课都从头到尾四部分也都认真看了,但我依然觉得,大众都哭的时候允许有人不哭,大众都笑的时候允许有人不笑,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就像《植树的男人》中的那个老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举国都被战火烧心的时候,植树的男人在安静的种树。在举国都在欢庆伟大的胜利的时候,植树的男人在安静的种树。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与众人同的对于独有信念的坚持与坚守,才有了这个男人身上令人敬仰的光辉。才有了这个绘本的价值与魅力。
原本只是将《植树的男人》安排进了1+N绘本教育课程,准备让孩子们在2016年3月12日植树节那天去户外一边行走一边植树一边体会植树男人的心情和心境,可是现在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每个中国人都至少看一遍的优秀绘本,并且并不仅仅只是体会一个男人一生只做一件事,靠着永不放弃的坚韧毅力与贫瘠的山地做斗争,最终把那块所有人都认为没用的最坏山地变得绿树环绕、富饶舒适的过程,同时还要想想,当时的社会给了植树的男人什么,植树的男人所以能改变一个城市的历史和命运,除了靠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还靠了什么。
09-07 10:25 -
七叶草 2楼写的好详细呀09-07 10:44
-
我爱冬天 3楼我们看过这本书 确实不错
09-07 10:56 -
哎文 4楼我没有看过这本书09-07 15:41
-
心生爱 5楼这是陈小芳在新浪发的文章,转载要说明出处09-08 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