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书书讯】《如何培养独立且社交能力强的孩子》
看2778 | 回复5
-
梦雨心 楼主
美国加州资深儿童心理健康顾问赵一的倾心之作
孩子独立的智慧锦囊,培养孩子社交的力作,亲子关系的启蒙羊皮卷
书名:《如何培养独立且社交能力强的孩子》
社别: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赵一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定价:26.00元
连载内容请看二楼》》
[编辑推荐]
当每个新生命带着蓬勃的朝气降临于人间的时候,初为人父的喜悦、十月怀胎的辛苦、家里家外的盼切,都仿佛节日里漫天的烟花笼罩在这个幸福的家庭,万般宠爱集于一身,只希望小宝宝能健康茁壮的成长,长成我们所期盼的样子。
当这股热浪潮退,宝宝的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就突然有了力不从心的疲惫感,宝宝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哭闹?为什么就不能理解我们的辛苦,哪怕一点点也好?为什么他们不能按照我们所预设的、所企盼的路径顺利成长?无数的问题迎面而来,原来,初为人父、初为人母也不是信手拈来的轻松活,这其中的苦也只有哺育过宝宝的人才能辨得出、道得来。
面对这新鲜的生命,我们想要倾倒出所有的爱;可这一件件难题,却困惑着我们,让我们措手不及。正是基于新爸爸、新妈妈的困境,美国加州婚姻及家庭专业治疗师、资深儿童心理健康顾问赵一,把多年的亲子辅导经验和鲜活案例熔于一炉,写成了这本《如何培养独立且社交能力强的孩子》,希望能给年轻的父母以启发和指导,帮助父母们悟出亲子教育的学问与真谛。
[作者简介]
赵一,美国加州婚姻及家庭专业认证治疗师。现任美国加州三藩市列治文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儿童心理健康顾问。居美十几年,执有心理学、法学双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儿童工作,对5岁以下儿童的心理、情感发育非常熟悉,亦有着同家长、教育者协同工作的丰富经验。擅长主持育儿工作坊、亲子互动辅导课程、教育者情感支持组以及家长情感支持组。
近十年的瑜伽、冥想练习将作者的淡定与接纳性渗透于她的写作和育儿工作之中。作者认为:育儿是一种修炼,是自我成长、修复心灵创伤、促进亲人间沟通的绝好机遇。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分析、解决了一个早期儿童教育中的热门话题—— 如何培养独立且社交能力强的孩子。从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幼儿教育学的视角,运用生动丰富的案例,阐述了“亲子依恋”和“情感协调”对培养儿童独立性和情感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和应用,为已经当家长、从事幼教工作的读者朋友提供育儿的锦囊妙计、情感支持,为准家长指引方向、未雨绸缪。
本书一改传统幼教书批评说教的风格,以理解、支持家长和教育者为出发点,强调以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情感心理发展特点为基础,加强对儿童的情感协调和亲子依恋关系。作者融心理学、社会学、幼教学理论与实际案例于一身,设身处地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紧张的生活节奏考虑,让读者有种促膝谈心、如沐春风的轻松阅读体验。
这也是一本工具书,为处于不同阶段的家长和教育者提供适合自己需要的阅读顺序和内容。它是幼教书中的开拓者,提出了家长和教育者“自我照顾”的概念。全书渗透着对家长和教育者的关爱与情感协调。11-13 14:38 -
梦雨心 2楼
前言
PREFACE
应老虎妈妈之咆哮
这几年,美国流行一本书——《老虎妈妈》。该书的作者是一位华
裔妈妈,身兼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职位。这位“老虎妈妈”向全世界
咆哮道:“中国人学习成绩好,是父母逼得紧,熟能生巧的缘故。外国
家长普遍太面、太善、太纵容,所以教出来的孩子太懒,不够优秀。”
先不说这种“铁杵磨成针”的教育方法是否与因材施教的理念相左,
它的副作用已经很明显了:两位华裔学者对华裔大学生做了调查研究,
结果是——不管是优秀的,还是不那么突出的——华裔大学生普遍反
映“自我形象很差”,“与父母的冲突不断,甚为之苦恼”。在美国人
对华人优异的学术成绩羡慕不已,忙着自我反省其“放羊式”教育理
念的同时,我们中国家长是否也该反省反省,咱们“填鸭式”的教育
方法有无漏洞?为什么当中国孩子们自强不息、功成名就后,很少能
够细品成功喜悦,而是有种莫名的失落感?为什么我们大学校园中每
年的“自杀配额”常常超标?为什么中国家长把自己所有的金钱、时
间、资源都投入到孩子身上,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和严重的亲子
矛盾?中国人的成功是“逼”出来的,是建立在“笨鸟先飞”的理论
基础上的,孩子承受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压力。他们得到的信息是
“只有刻苦努力才会成功;什么事情只有做到最好,才有意义,值得
做;做得成、做不成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而成功则是人生
的目的”。唉,一口气全写下来,憋得我都喘不过气来,更不要提那些
一辈子肩负这些理念的“孩子们”了。
到底什么是中国家长所谓的成功?有自己的事业?有名?有权?
有钱?有影响力?基于中国人喜欢攀比的心理,我斗胆猜了一下。中
国人所谓的成功应该就是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个人有令人羡慕的资源,
最好是可以让人嫉妒得眼红、吐血那么多的资源。嗯,大家知道美国
著名喜剧家罗宾·威廉姆斯吗?他事业有成、名闻全球、家产丰厚、
儿女满堂,在他的圈内也是有一定权势、一定影响力的腕儿。他是多
么的有口才、有魅力和天赋啊,多令人羡慕啊!但他竟在自己加州的
豪宅中自取其命,为什么?人前,他是多么成功、星光耀眼!然而人
后,谁又知道,他有多少内心的挣扎、苦楚,最终超过了他可以承受、
可以自我排解的限度。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成功。试想一下这个定
义:一个人可以算是成功,如果他/她能够充分享受顺境;善于开发、
积累、利用资源来转逆境为顺境;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一份自己热
爱的事业(请注意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自己的生
活方式;常常享有一种自由感、安全感、归属感、满足感及自主权。
这个“成功”的定义包含了物质方面以及情感、精神甚至是灵性层面
的优越,渗透着一种对环境尤其是自己的内心环境的可掌控性。
其实无论是对于传统中国式的成功,还是这种新时代的广义的
成功,情商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位著名的美国职业专业导师曾说
过,在象牙塔(学校等教育机构)中的成功90%取决于智商,而在职
场中的成功只有20%取决于智商。相反,决定成功的因素80%是情商
(Emotional Intelligence)。进一步讲,一个人如果能够洞察自己的情感、
他人的情感,可以自如地用语言来表达情感、需要,可以自我调控和
帮他人调控情绪,那么他的情商就相对较高,他在职场中的控制力就
越大,影响力也越大。
可惜的是,中国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已经变成“智、
智、智、智、智”。“情育”,还没成为家喻户晓的概念。而“社交情感
能力”在美国却成为政府大力投入经费来加强的教育项目之一。加州
政府虽然连年财政赤字,却坚持每年拨款于“最初五年计划”来支持
幼儿教育事业。“最初五年计划”委员会全力为幼儿教育机构提供可以
提升婴幼儿社交情感能力的项目:派遣教练和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通
过培训、工作坊、一对一辅导等方式来支持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
我有幸成为这个服务团队中的一名儿童心理健康顾问,长期为家长提
供育儿工作坊,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员工培训,有时还对家长—儿
童做一对一的小组辅导。接受我们服务的美国幼教机构中孩子的社交
情感能力逐年提高,我实在不忍心看着中国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
为此,我在工作之余,提起了笔,想通过最简洁的方式——讲故事,
来给中国家长阐明一个道理:社交情感能力/情商的培养,需要家长从
自身做起,通过不断练习对孩子进行情感协调(教授孩子表达情感的
语言,增加其对自己、他人情感的认识、接纳与调控力),建立安全健
康的依恋情结,促进亲子关系。谁不愿意在暮年仍与自己的孩子保持
亲密、协调的关系,看到他们享受自己的家庭、事业、物质及非物质
的资源呢?难道这不是我们生儿育女的初衷吗?
希望本书可以启发、支持、引导那些在育儿之路上摸索的父母和
准父母。
目
目录
c o n t e n t s
1
第一章
我家孩儿长大了是啥样
1.自问自答
2.6∶1的尴尬
3.玻璃天花板
4.展望未来
5.回到现实
6.“葵花宝典”
3
5
7
11
14
22
27
第二章
我要我要我要找我爸爸
1.“同床”“母乳”“换尿片”
2.“我的”“我不要!”
3.“不同你玩!”
31
36
40
43
第三章
“我是万人迷”
1.高矮人
2.照镜子,木头人
3.反射性倾听
51
52
54
63
第四章
春风又“绿”江南岸,柳暗花明又一村
1.肢体语言
2.视觉艺术语言
3.音乐语言
4.戏剧语言
5.文字语言
68
70
74
76
82
85
第五章
案例解疑
1.多动症还是精力旺盛?
2.富二代症
3.“你哭得我好心烦!”
4.留守儿童
5.“拥有”与“分享”
6.分离焦虑
7.性早熟
8.语言发育障碍、社交障碍与感观综合征
(Sensory Integration Disorder)
9.“我是小公主!”
10.“小叮当”与“大熊”
87
90
93
94
99
104
108
111
113
114
117
第六章
从0到5岁一天一个样
1.初生婴儿到18个月(1.5岁)信任与不信任阶段
2.18个月到3岁自主权与怀疑/羞耻的阶段
3.3岁到5岁自发主动性与内疚/悔恨感阶段
119
121
129
139
第七章
育儿急救箱
1.呼吸术
2.脚踏实地法
3.想象法
4.幽默法
5.运动法
6.换岗法
7.金蝉脱壳法
8.醍醐灌顶法
9.简易老鹰法
10.云卷云舒法
141
143
145
146
147
147
147
149
150
152
155
第八章
写给准父母和准准父母
附录1: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附录2:社交情感能力列表
附录3:我的资源表
163
163
164
第一章
我家孩儿长大了是啥样
1.自问自答
通过我新浪微博的私信,很多国内的家长常常问我育儿方面的问
题。总结一下几年来我听到的家长的询问和抱怨,集中的几个问题是:
我家孩子依赖性太强,明明自己会做的事情却总要我替他做,怎
么办啊?
我的宝宝只喜欢一个人待着,不与同龄人接触或玩耍,会不会有
社交障碍/自闭症啊?
我女儿都三岁多了,不怎么讲话,尤其是有陌生人在场的时候,
真让人担心!
我儿子脾气好大,一点就着,还打人,骂人,我真怕……
这些问题让我很受鼓舞。为什么呢?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家长
已经对小朋友的社交、情感方面的发展产生了兴趣或是有了一定的意
识。只是因为还缺乏知识,所以有些焦虑,这是正常的。不要着急,
这些问题,我会在这一章进行简单的分析,在以后诸章慢慢详解。但
是首先,我想问家长们一个问题: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
什么样的人呢?成功?富有?开心?健康?有权?出名?有所作为?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提问的目的是帮助你了解自己育儿的目标和
蓝图。
好的,现在翻到书后的附录《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一个
什么样的人》,来随机写下映入你脑海的词汇,写够一分钟……请注意
你写下的词汇,这些是你所希望的你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所具有的特质。
然后可以利用书后的表格来帮助你思考以下问题:你具备这些特质
吗?如果你具备这些特质,你知道你是如何获取这些特质的吗?你又
打算如何培养你的孩子从而获得这些特质呢?如果你不具备这些特质,
也无须紧张。家长通常希望孩子做到自己不能做的事情,有自己没有
的本事,实现自己此生无法实现的愿望。不过如果家长自身没有这些
特质、不能亲身示范,那么想要培养孩子往这个方向发展可能会有一
定的挑战性。
读者朋友,我一下子问了这么多的问题,可能让你觉得有点尴尬、
紧张或是泄气。这样吧,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答案,我的理想:我
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有能力获得丰富资源且社交能力
强的人。其实我欣赏的这些特质我也不是完全具备,但是我处于积极
的修炼过程中,努力增强我的能力,而且我很清楚如何培养自己和孩
子的这些特质。育儿也许讲天分,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
培养、修炼。就算是读过双硕士的我,在没有上过幼教课前,没有接
触过婴幼儿前,对育儿也是无从下手的。我们的第一堂育儿课通常来
自我们的父母,或是其他照顾者。有时候,一个人在自身成长过程中
没有获得的东西,是很难传给下一代的。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自怨
自艾或是埋怨我们的家长,因为每个家长的育儿过程都不是完美的。
美国儿童心理学界传承的经典名言是“不求做一个完美的家长,只求
做一个足够好的家长”。只要我们接受到足够好的教育,我们可以不断
学习、不断改进我们传承下来的育儿心经,我们完全可以成为“足够
好的家长”。这也是本书的用意,帮助你认识到自己育儿中的弱项,为
你提供知识和方法,支持你的育儿修炼,实现你育儿的目标。接下来
我们就细致地探讨一下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2.6∶1的尴尬
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因为他们长大成人后会
离开我,成立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社交圈。而今已经是21世纪的10
年代了,同上个世纪比起来,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大有不同: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有选择如何生活、在哪儿生活的自由。尽管中国
国内有户籍管理制度,人口的游动性还是有的。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
中国人民经济实力的增长,出国留学、定居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我是做好了心理准备,我的孩儿,以后在哪里上学,在哪里工作、定
居都有可能。而我的工作就是培养他们自立的能力,为他们离开我独
立生活做准备。我当然没有打算养他们一辈子,也不想一把年纪了,
还要照顾他们的起居,为他们经济上负责,为他们而生活。因为我会
有自己的生活、兴趣爱好、社交团体、事业,还要抽空和老伴去旅行、
环游世界。我最近采访了一位刚刚退下来的三藩市政府机关的领导。
我问她,退休生活怎么样?她说:“我好忙啊,在三个不同的机构做兼
职的顾问,还在一个中文学校做志愿者,我每周都锻炼身体。下个月
我要飞到另一个州去探望我的女儿。”这是一个快乐、健康的母亲,退
了休还生活得充实、阳光。而她培养的孩子,长成了一个独立、乐观
的领导者,掌管着几个NGO。
我还希望我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有能力获得丰富资源的人。这里所
提到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精神资源、情感资源、灵性团体的
支持,一切一切可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解决问题、帮助生存、生活、
繁荣、快乐的资源。因为人是群体动物,没有谁可以当独侠客,一人
一剑闯天下。即使是再独立再有能力的人也需要帮助。我们都知道中
国社会是建立在人脉基础上的社会,如果不知如何积累和应用这种资
源,孩子长大后会是孤立的人,而不是独立的人。
中国社会现有发展状况需要独立、有能力获得资源的人才。为什
么这么说?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口趋于老龄化,国家也因此调整了计划
生育的政策:由“一家只生一个”到“两个独生子女可以生两个”。这
说明,中国需要年轻的劳动力。然而现在国内的“啃老族”现象告诉
我们,年轻人推迟了成熟独立、自立门户的进程,不能及时成为市场
需要的劳动力。相比之下,美国青年从小就做工,18岁就被踢出家门,
自己租房,勤工俭学,填补了人力市场中零散工、临时工,尤其是服
务业的空白。中国青年成熟独立的推迟与人口老龄化之间的矛盾,要
求我们改变现有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独立,教授他们自己获得资源
的方法。
在当代6∶1的模式下,培养独立的孩子需要家长多方协调、共同
努力。6∶1 ?就是6个大人对1个孩子。现在正是80后为人父母的时候,
他们的父母50后还身强力壮、刚刚退休,有的是精力来帮忙照看00/10
后。4个祖父母加上父母6个照顾者,将宠爱、精力都投入到一个小宝宝
身上,想要让孩子独立也难啊!每个大人都希望孩子开心,不想惹孩子
哭闹,大家都希望孩子喜欢他们,要成为最好的爷爷、奶奶、姥姥、姥
爷、爸爸、妈妈。但是,这个最好的标准是:孩子喜欢我,我让孩子开
心了,我帮了他的忙,我为他做事,让他满意了。为什么这听起来像是
下级对领导、臣子对君王的行为准则啊?难道说家长在工作岗位上服从
领导没有服从够,回家还要对自己的孩子谄媚吗?如果我们真的要做名
合格、优秀的家长,我们难免会得罪孩子,让他们不开心。因为我们时
刻需要反省“我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要怎样做才能把孩
子培养成这样的人?”“我现在要做的是否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这
些才是育儿的基本原则。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对家长的认可,而不是他
们对我们的认可。只有不断反省,提醒自己,我们才不会偏离作为家长
的初衷和本分。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10年代啦,对于如何生活、如何育
儿都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不像我们的父辈、祖父辈,要经历社会运动的
洗礼和抚养众多子女的生活压力。忙于生计之外,我们有心情来思考人
生、自我修炼、看世界。我们甚至可以像制订年度计划一样,为育儿做
计划、做准备、充电、修炼、提升自己。如果我们愿意,有什么不可
以?这个时代的词语是——选择。
3.玻璃天花板
最近得知一位朋友被老板炒了鱿鱼,他在美国加州某知名的跨国
软件客服公司做中层管理。此人在气愤、伤心之余,也十分后悔:他
的专业技术没得说,又肯吃苦耐劳,只是他忽略了同他顶头上司的关
系,并因此失去了上司的信任和庇护,最终丢了高薪工作。做中层管
理者难啊,只有通过了这一关考验的胜利者才能爬到更高一层,有很
多人历尽千辛万苦,爬到了中层,却再也上不去了,仿佛头顶上有一
顶玻璃天花板,顶层是可望而不可即啊。为什么呢?这其中的原因很
多,但造成这位仁兄失败的,也是不少职场中所忌讳的——缺乏“待
人接物”的技巧,也就是我们上文一再提到的“社交情感能力”的缺
乏。社交情感能力(Social Emotional Skills)当下在美国是个很性感、
很流行的词。很多幼教机构都在提倡、普及社交情感能力的提升技巧。
这个流行语到底是什么?概括地来讲,它是指人际交往能力,一切帮
助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具体说来,它包括8部分:
●
了解自己的情绪(mood)、情感需要(emotional need)和自我
反省(self-reflection)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情绪,取决于性格的不同,有的人可能倾向于喜怒无
常,而有的人可能会比较平和。这都是很正常的,也很难改变。但如
果我们能及时意识到自己的情感状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疏导,可以
防止情感大爆发的情况发生。这样或许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化干
戈为玉帛。比如: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心情烦躁、火气比较大的时候,
我们可以轻声温柔地对自己说:“我的小烦躁啊,我知道,我了解,我
静静地陪着你。”如此只需要几分钟,我们就可以感到更平和,也可以
在接下来的时间,更注意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而不会把自己的小烦
躁和周围的环境对自己的影响混为一谈,也不会把自己的小烦躁转嫁
到别人身上。我举的这个例子,还有佛教的内观,瑜伽的冥想,都有
帮助人增强对自己情绪、情感需要的敏感度,从而有助于提高一个人
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需要的能力。
●
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情感的能力。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有情感需求,有情绪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是
需要用语言将之表达出来的。比如:和你住在一起的人同你的作息时
间不同,影响了你的睡眠,你要将你的需要讲出来,同他沟通:“当你
早上做饭发出很响的声音时,我无法睡觉,早上那十分钟的觉对我很
重要,我需要睡眠充足,来保证一天的精力充沛和好心情。”或者,当
你的伴侣离家出差,你心里思念牵挂的时候,你可以将你的温情表达
出来:“当你出差不在家的几天,我很思念你,你回来了,我好开心,
觉得好踏实。”这两个例子,一个是表达自己的生理需要来试图解决问
题,一个是表达温情,两个表达都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从而
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尤其是情感需要,
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强项,其实也不是美国人的强项,但是这个能力是
可以培养的。
●
对人与人之间潜规则的洞察力。
任何一个系统都有潜规则,就是那些没有白纸黑字地写出来但每
个人心里都清楚的规则。家有家规,比如:进门换拖鞋,吃晚饭时不
看电视,父亲决定家里的大事,母亲管理孩子的事情,等等。这些规
则,如果外人加入这个家庭进行或长或短的观察是可以了解的。不同
的社会、文化也有自己的规则:如果一群中国朋友出去吃饭,大家轮
流请客是很自然的事;若是在美国,朋友间各付各的或是平均摊却是
比较正常的。每个工作环境也有自己的潜规则,谁同谁是一派的,做
事的程序是怎样的,老板最关心的是什么,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尽快
摸透这些潜规则,就可少走弯路,畅游于社会的不同团体中。
●
自发地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
这一点可能同我们的文化有冲突。从小长辈就告诉我们“不要同
陌生人说话”。于是我常看到中国的孩子、青年,甚至是成人,在机
场、公车、电梯等公共场合一个人埋头看手机。以前没有智能手机可
以上网的时候,他们就盯着脚尖、头顶、手心看,总之不和陌生人有
目光接触,生怕会有机会交谈。可是主动同陌生人交往的能力在很多
社交场合中相当重要,比如:问路、询问做某件事的程序,在聚会时
认识新朋友,工作场合认识新同事、新客户。在短时间内与不熟悉的
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从而为下一步活动做好铺垫。在社交场合中,每
个人都会有些焦虑,其实那是兴奋的能量与一些消极的想法的混合产
物。如果你有能力降低对方的焦虑,你将会在交流中占主导地位,对
他人有一定的影响力。就像你在接待一位新客户的时候,应该怎样才
能令对方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到放松,并对你产生信任呢?这种能力有
时可以决定你是否能拿到一份订单、一份工作、下一次约会。
●
共情力。
一个有共情力的人,常被人评价为善解人意或有人情味的人。共
情力,是一种能正确阅读他人的肢体语言、神情,可以理解他人的感
情状况与处境的能力,说简单点就是换位思考。善解人意的人,是受
人欢迎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被关注、被倾听的心理需要。接受过心理
学培训的人都知道这种能力是心理咨询的基础。当对方觉得你懂他/
她,他/她便会向你敞开心扉,因为他/她对你信任。其实这种能力/技
巧可以被用于服务业和其他行业,促进合作机会,增进客服关系。通
常小朋友到了3岁左右就会表现出共情的能力,比如:见到其他小朋友
哭了,他们会主动去拿纸巾,帮他们擦眼泪,安慰他们。可是如果大
人一再盲目地满足小朋友的需要而不表达大人的情感,小朋友可能会
变成“习惯忽视他人情感状态和需要”的“冷淡”的人。
●
自控力。
每个人对自己欲望的控制能力不同。有的人一有心仪的包包就一
定要马上去血拼,有的人屡次减肥失败因为不能抵制甜食的诱惑。可
有的人,却可以控制想要买东西、吃东西的欲望。有心理学家做过一
个棉花糖的实验。一群3岁左右的小朋友被带到一个房间里,测验者给
了每个人一个棉花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15分钟后你们没有吃手里
的棉花糖,我就再给一个棉花糖。”15分钟后,测验者重返房间,发现
有的孩子已经将棉花糖吃了,可有的孩子还将棉花糖攥在手里。他们
还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当他们成年后,那些控制住自己想吃
糖的欲望等到测验者回来的小朋友,在学习工作中的成就都胜过那些
一吃图快的小朋友。这说明自控力对一个人能否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有很大的决定作用。
●
感情调控能力。
通常与成熟度有关,年幼的小朋友,因为大脑发育不够完善,通
常需要成人帮助其调整情绪。比如:3岁的小朋友得不到自己心仪的玩
具,可能会躺在地上大哭。成人要帮他/她认识到失意是人生中的一部
分,伤心的情绪会转瞬即逝。如果小的时候得到培养,有比较强的自
我调控情感的能力,那成人后就会有诸多优势。比如:当处于高压下
工作时,内心有“惧”时,有足够的内心韧性弹性来化压力为动力,
能够“临危不惧”。或是自己的努力一再受到阻挠时,自己可以排解消
极情绪,“迎难而上”。又如:当愤怒时,可以用镇定的语音同别人沟
通,提出自己的需要,表达生气的情绪,而不是情感失控,大喊大叫,
甚至出手伤人。
●
团队合作、接纳人与人间差异的能力。
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与他人共同从事一项活动,
分享资源,而每个人注定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冲突是难免的。如果
有肚量和涵养来承认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接纳他人的不同,求同存异,
这才是大将风范,有助于团队合作的顺利进行。
4.展望未来
社交情感能力强的人,其实我们都见过、接触过。表面看来,他
们是一群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们通常都是事业有成、八方通达、受
人欢迎、生活充实的人。他们算是成功人士吗?也许吧,你认为呢?
我们来做一个微电影,想象一下这个人的生活,展望一下独立、善于
获得资源而社交情感能力又强的人在社会、家庭、个人生活中是什么
样子的。我想假设这是一个“他”,因为我认为女性一般天生社交性较
强。在此我想想象一个男性的例子,来拓展一下我们的想象力,我们
的男主人公就叫“朗”。
朗今年21岁,大学最后一年了,他一边写论文,一边在一家公司
做实习工作。他住在一个城市,而他的父母亲戚在另外一个城市。朗
每天非常忙,他早早就起来做早饭、午饭,给自己打好包,他戏称之
为“爱心午餐”,健康又省钱。然后他会同父母通5—10分钟的话,报
个平安,问声好,之后才去公司上班。他才到公司几个月已经对上上
下下的领导、员工,甚至打扫卫生的阿姨都熟悉了。他总是主动和同
事打招呼,还经常帮同事买咖啡,每个人都很喜欢朗在身边。他知冷
知热,十分有人情味。大家都愿意同他讲话,与他分享信息、甚至隐
私。老板对他也很赏识。他刚来一个月时公司的一个大投标案中他为
上级铺垫,与同级协调,帮助同事查资料,鼓励受到阻力的同事,表
现得很有团队合作能力。
朗不仅在单位受欢迎,个人生活中他有几个知心好友。周末一起
打球、锻炼身体。时不时地,他还会组织远足、烧烤等活动,调动他
所住社区的年轻人,一起互相认识、交流,建立了一个颇有活力的
社团。
朗每天过得很充实,但这并不代表一切都一帆风顺,因为人生难
免风吹雨打。朗的房东曾无缘无故地在半年内连长了三次房租;而且
没有及时修理坏掉的水管,造成当月的水费飞涨。朗上网查了资料并
联系了法学院做法律宣传的学生,熟悉了相关法律。他拟了一封函,
通知房东,指出他行为的不合法性。经过多次沟通,房东认识到朗是
个知法、守法的人,且有多方资源支持,并不是个好欺负的外地大学
生。于是他补付了水费并承诺半年内不再涨房租。
朗还是搬走了。他决定找几个朋友一起合租,大家互相有个照应,
也可以分担与房东交涉的责任。但是即使是好朋友,也会有磕磕碰碰
的时候。这不他们的生活习惯不同,朗是个闻鸡起舞的人,而他的室
友们是夜猫子。但是朗没有让他们的不同成为友谊的障碍。他主动提
出每周开半小时的碰头会,大家互相沟通一周来生活的情况、趣闻,
庆祝室友的成功、喜悦,为他们的悲伤、懊恼情绪提供支持。同时商
量如何减少彼此间的摩擦。朗知道如何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减
少抵触情绪;他也知道当他表现得脆弱、向别人寻求帮助、支持时,
别人会对他的情况更具同情心,从而接纳他的建议,做出对他有益的
行为。比如:朗向夜猫子室友提出“当你们晚上10点以后在门厅里看
电影、大声说笑时,我无法入睡。因为我是个早起早睡的人,而且第
二天早上要早起写论文,睡不够觉影响我的工作效率,我因此懊恼和
烦躁。我提出这个困难,希望你们能帮助我一起来解决。”当室友提出
早晨的噪音影响他们的睡眠时,朗马上致歉,并提出“真是一个硬币
的两面啊,我们都需要充足的睡眠来进行工作,只是睡眠习惯、时间
不同罢了。这样吧,我们制定一个晚10点到早6点的安静时刻,且给厨
房的柜子做消声处理”。这样一来,有着不同生活习性的室友们认识到
他们的共同之处,每个人尽一点义务来享受自己的权利。
不用我说,大家也都可以展望:10年后的朗将会资源丰富、处世
有道、工作生活平衡,说不定事业有成,佳偶相伴。但是结果并不是
最重要的,因为人生是一个过程,起起伏伏,倒是朗所具有的应对生
活中的变数的能力才是最最珍贵的,也是令人羡慕的。有多少脆弱的
男女因这些人间变数而消沉、颓废,或是依赖父母,或是愤世嫉俗,
或是孤单一世?11-13 14:39 -
冰钰愛玥 3楼孩子的社交能力影响他的一生,很期待这本书的出版。11-13 14:40
-
淑琬小女 4楼真是不错的书籍11-13 14:42
-
小小菲儿 5楼非常实用的书籍,我女儿的交际能力不行11-13 21:25
-
润润妈妈 6楼现在的孩子社交能力都比较差,可以好好看看这本书,学习一些相关知识。11-16 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