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这样做父母,《奶蜜盐》读后感
看16932 | 回复81
-
冰钰愛玥 楼主
今天我们这样做父母
——《奶蜜盐》读后感
辽宁 陈兴杰
文质老师是我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由最初新思考网上相识,到如今的教育1+1,一直寻着他的足迹成长。甚至有一段时间,自我言说的风格也受到了他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他把研究的视角更多的放在了家庭教育上。还记得2009年与他和刘良华老师共同做客辽宁电视台共同探讨家教问题的一幕幕,还记得他对学校家长、教师们慷慨无私的谆谆教诲,还记得他儒雅谈吐间对我的鼓励和期许……
而今再次得到他的新书《奶蜜盐》,倍感荣幸。他视角敏锐,独辟蹊径,从孩子生命成长的核心元素“奶”“蜜”“盐”中积聚能量,追根溯源,探寻家庭教育第一定律,为今天的父母带来了一部不可多得的福音书。
一.“奶”——给孩子充足的原动力,为孩子一生涂上温暖底色。
文质老师说:“奶”,既是真实的乳汁,也是一种象征;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是流动的液体,也是物化的条件。这种以爱为“奶”的营养,要灌注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在这抹温暖的底色里,他更多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强调了“母亲在场、父母陪伴和捍卫童年”的重要。
“母亲在场”。西方有一句教育格言: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梁启超在《倡设女子学堂启》也曾写道:“故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
可见,母亲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从胎教到乳汁哺育,孩子与母亲进行近距离的肌肤相亲,心息相通,让孩子自由地释放本能的需求,带给他们无与伦比的快乐和安全感。周朝历经800年不衰,其根本在于周朝有三位伟大的母亲太姜,太妊,太姒,她们从胎教开始,目不斜视,耳不妄听,坐不偏,立不倚,极贤德,以身作则,母仪天下,终成文王、武 王、周公之德。这也是后人将妻子称为“太太”的由来。
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莫言以讲故事的奇特方式发表获奖感言,其中关于母亲的故事令人潸然泪下。一时间,这位母亲的故事广为传播,被称为儿童启蒙和青少年教育的范本。如文质老师所说:“孩子早期的生命状态,影响着他的一生。所有孩子对母亲的依恋都是持续终生的”,尽管我们无法断定莫言获奖跟母亲有多少直接关联,但不置可否的是,母亲给予他良好的基因和影响,是他功成名就不竭的动力源泉。
“适时陪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文质老师多次在书稿和讲座说:下班的路就是回家的路。忙,更多的是一种借口。父母不论多忙,都要按时回家,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让孩子从小“享受健康快乐的童年”。现在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玩具,不是漂亮的衣服,不是书籍,更多的是父母的陪伴。哪怕是共同看一会儿书,聊一聊学校的事情,去一趟游乐场,做一次开心的游戏……
其实一直以来,在与子成长守望幸福的过程中,我最得意的便是一路不忘陪伴,与儿子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家沟通的传统项目是“话聊”。每天睡前的20分钟交流,是我和儿子之间最美妙的时光。有时是开心事的分享,有时是烦恼事的诉说,有时是学习方法的交流,有时是生活百态的探讨……即便是在儿子青春期的时候(准确的说,儿子青春期的症状不十分明显),我们也大多能和谐相处。其实,也没什么秘诀,只是每次意见不合的时候,我们都能比较理智地保持沉默,适时退让,真诚沟通。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因为整理错题。我一直以为建立错题集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看似简单,但坚持很难。所以,每次看到他漫不经心的样子,心中不免有些着急。“言由心生”,偶尔的唠叨,让他略有不满:“妈妈,善意的提醒次数多了,也会变味啊。请您别挑战我耐心的底线了!好不好?”故意加重的语气,明显有点儿燃起药捻的味道,于是赶紧戛然而止:“好,好,好,下不为例”。内心深处一直知晓:唠叨是大忌。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即便遇到他犯点儿小错,也只点在关键处,让他心服口服。如稍有不慎,触到痛处,大不了各自回屋反思。 用不了半个小时,儿子肯定会主动走出来示好:“怎么?老妈还在生气啊,差不多就行了啊,未来的王市长我就大度点儿,咱们和好吧。”继而,亲昵地摇摇肩,蹭蹭脸,于是一切便在假装怒目相对的嗔怪中烟消云散。
有时想想,磕磕绊绊的青春,或许更有味道吧。用儿子的话说,心,也常常有不通气的时候。怎么办?学习彻彻底底地抛在脑后,什么都不做。做什么?一起爬爬山,聊聊天,上上网,听听音乐、踢踢足球。那些或轻松,或舒缓,或欢快的音乐有疗伤的作用呢,尽管歌词意味深长,孩子未必能体会深刻。就这样,肆无忌惮地让不良的情绪淹没在音乐的海洋里……要不,就看看漫画书,让幽默诙谐的因子浸入骨髓,引爆神经……要不,就约上同事朋友家的宝贝们,酣畅淋漓地踢一场无关输赢的足球……看来,在情绪的窄门里,每个人都需要倾诉和发泄。
现在儿子已经是大一的学生了,虽没有近在咫尺的陪伴,但我们依然保持着良好的沟通。空闲时,翻阅那时的育子日记,回想起和儿子疯读、疯玩、疯聊的点点滴滴,而今,都成了我们相处中最美好的记忆。其实,孩子的心灵是一座秘密的花园,有了父母适时的陪伴,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寻到那把金钥匙便变得易如反掌。
“捍卫童年”。文质老师也指出:一个人童年时受过的伤害,尤其是来自父母的伤害,会像刻印一般,在人的心里留下永不会消除的生物疤痕。只要遇到相似的情景,童年时感受的痛苦就会再次发作。
读到这里,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初中好友忧郁的神情。童年时期,她在青春反抗期与强势老妈的斗智斗勇,甚至是拳打脚踢、恶语相向,以致结婚时彼此价值观相悖让母女矛盾不断升级。童年时与母亲相处的种种,至今在她的内心留有挥之不去的阴影。而今,已近中年,她苦笑自己学会了妥协、反省和克制。因为她害怕童年的恶性循环会延续到自己女儿身上。每次,面对她的无奈和哭诉,我们都忍不住抱头相拥。
尽管她的父母都是研究生学历,但是如文质老师所说:并不是一个人拥有高学历、高能力就一定会做父母,只有当一个人具备了为人父母应有的知识、技巧和方法,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足够好的父母”。我想,“足够好的父母”一定是深谙童年秘密,懂得捍卫童年的人——“很多很多人像对待一顶旧帽子一样把自己的童年丢在一边,把它们像一个不用了的电话号码那样忘得一干二净。以前他们都曾经是孩子,后来他们都长大了,可他们现在又如何呢?只有那些已经长大,但却仍然保持了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德国凯斯特纳语)。如果距离“真正的人”,遥之又遥,又怎会做好父母?
二.“蜜”——让孩子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它浸润孩子健康阳光的人生。
“蜜”,是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把鼓励、赞赏这些甜蜜的情感支持方式,变成家庭中最重要的互动方式。在这里,文质老师更多从“教育方式”的角度阐释了孩子认识与体察世界的方式。
其中,对于《一切教育都可以游戏化》我深有感触:“游戏可以让孩子体验乐趣,学习活动规则,激发想象力。父母遵从孩子喜欢优秀的天性,可以寓教于乐,让孩子时时乐学”。
记得儿子小时候性格急躁,特别爱马虎。正当我无计可施的时候,没想到孩子却从多米诺骨牌的游戏中汲取了诸多智慧:
他说,其实玩多米诺骨牌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急噪,稍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是啊,这可一直是儿子性格中的弱点。凡事总想又快又好,而往往“好”的脚步却跟不上 “快”的翅膀。遗憾,沮丧总在一次次竞争中叠加、翻腾。“慢下来”,这是儿子给自己开的第一副良药。我顺势告诉他,比赛并不是最快的人赢;学习和生活中有比增加速度更丰富的内容。譬如那高塔般的橡树,它之所以长得又高又壮,是因为它缓慢而健康地成长。
“学会反思”是儿子给自己下的另一副猛药。他自信地说,如果用这两副药一起攻击,相信“马虎虫”定会在劫难逃。
听完儿子的话,我真兴奋。以前的告诫不是没有提及过,但是他总是故作聪明,不以为然。而今,儿子因自身的体验,感受到了自己的“软肋”,这真的是难得的进步。忽然理解了――经验是他人的“纸上谈兵”,体验是自我的“至理名言”。 多米诺既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智慧。
在文质老师这里我明白了其中的真谛:一个人在游戏中,会有更多的奇思异想,是因为他的兴奋中枢被激活了。看来,游戏中的智慧不可小觑啊。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也再次表明,游戏是包含了多种认知成分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是儿童的最佳学习方式。有人形容,主动探索和积极学习是开发智力的金钥匙,而这把金钥匙就是游戏铸造出来的。
思维的触角不断延伸。在这一部分里,还有很多扣动心扉的观点:
“让儿童成为儿童”。
“培养天赋,不是培养天才。”
“把每个孩子都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
“父母对孩子的鼓励越多,孩子就会越感到一种激励,就越容易获得成功;父母的批评越多,孩子就会越感受到挫败。如果孩子不断地产生挫折感、失败感,就会对自己完全丧失了信心。”
“鼓励不分尊卑高下,所有的鼓励都是重要的,所有的鼓励都会对孩子产生一种甜蜜的、令他想要更加努力的推动力。”
“理解、接受并尊重成长的‘缓慢’。‘ 慢慢地快’,先是慢,然后才是快,起关键作用的是‘慢’,‘ 慢’的问题解决了,‘快’才能真正地顺其自然,并发展处个体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这才是‘快’的真义。”
“那些有益的父母,总会鼓励孩子,并积极参与到孩子对世界的探索中去,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孩子如果有快乐幸福的体验,他就会自我激发出一种快乐幸福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更懂得去悦纳自我,欣赏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
“应试教育是一种“向上的教育”,它的可怕之处在于:不是真正为了获得能力、达到目标而学习,而是为了过关而学习。”
…………
咀嚼品味中,生活中与之相应的场景常常次第闪现。不免感触:一本好书带给人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滋养,更多的是在自我发现中,增强了自我修复、自我变革的能力。
三.“盐”——性格塑造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让成长举重若轻。
这一部分,文质老师更多从锻造能力的角度,一针见血地指出:适当的“盐”,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承担责任的意义,让他面对某种社会现实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去接收属于自己的任务,从而在锻炼中成长,而不是回避、逃避和退缩。
直面死亡教育。在《让孩子知生死——“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他指出死亡教育越早越好,因为孩子的思考早于父母;要为孩子建立“生命教育第一”的概念,让孩子认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
记得儿子四年级的时候,就曾和我聊起过关于死亡的话题。当时是因为儿子恐惧死亡,为了让他彻底消除死亡的恐惧,我给他讲了一个关于佛陀解释死亡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妇人,丈夫去世的早,只有自己拉扯着一个孩子,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刚刚8岁的孩子不小心掉到了井里淹死了,妇人悲痛欲绝,自己的终生依靠和精神支柱又离自己而去,看着死去的孩子,这个妇人也不想活了,哭得死去活来。这时,妇人遇见了佛陀,听说佛陀有起死回生的法术,就拉着佛陀的手,央求佛陀救活她的孩子。
佛陀说救活孩子可以,但必须一样东西,需要妇人在天黑之前找到。妇人问佛陀是什么东西?佛陀告诉她,到从来没有死过人的家里,讨一把米,就可以救活孩子。妇人就开始挨家挨户的问家里是否死过人,到天黑也没有找到一家从来没有死过人的,那一把米也就没有办法找到。妇人很无奈的问佛陀是否就没有办法了?佛陀告诉他,没有死过人的家庭是不可能的,谁都会死的,只是死亡的时间和原因不同而已,人只要活着,就像走在刀刃上一样,随时都有死亡的威胁,能够活着的人,应该感到庆幸,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应该利用自己还活着的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人死了,谁也不必遗憾,那只是走完了自己应该走完的一段路程,又回到了自己应该去的地方。妇人听后,约有所悟,就跟着佛陀化缘去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和儿子一起畅谈了感受。儿子逐渐认识到了人死亡的必然性,同时也懂得了人们应该如何珍惜自己的人生,如何面对死亡。
有时面对生命现象,孩子也有一种出于自我中心意识的对自我生命的认可和肯定。对于童年处于懵懂的孩子,我们除了要做类似去“天堂”的心理疏导,同时还要让孩子正确理解死亡,并珍惜活着的分分秒秒。
劳动教育必不可少。文质老师说: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强的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会更强,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因为城市化等原因,中国的孩子劳动意识教育明显欠缺,父母应该创造一切条件提高孩子的劳动能力。
某种程度上,我是个“懒惰”的人。所以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让他自己练习洗衣服,即便洗不干净,我也从没批评过他,更多的是鼓励和赞赏。看着他胖乎乎的小手,在洗衣液搅拌的泡沫中揉搓,有时忍不住问:“儿子,如果上了大学,你会不会雇人洗衣服啊?”当我告诉他朋友的女儿从未洗过衣服,上了大学,她竟然给孩子买了一大包袜子,每天脱下来都不用洗,扔掉就行了。衣服呢,每个月回来一次,由父母给洗好了再拿走。
儿子一听,看了我一眼,似乎很不理解。“为什么要雇人洗呢?我有手有脚。我可不想把钱白白地给了别人。”看着灯光下儿子专注的样子,我默然。想起了某个早上,他和我同时起床后,自己在书房熨运动服和红领巾的情景。运动服的料子没有任何皱褶,他偏偏要熨一熨。无论怎么说,他总是坚持。红领巾因为经常打结,对它的褶皱他总是无法释然。还说,刚熨过的红领巾,平平整整的,热热乎乎,戴在脖子上特舒服。说实话,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想过要熨红领巾。
渐渐地,明白了他细腻的心思。每到“新的一天”,比如开学第一天、下一周的周一,亦或特殊的日子,他总是饱胀期待,希冀用美好的心情迎接每一个黎明的到来。开学初,儿子会彻底“清扫”:自己刷洗书包,自己购买新文具,自己包书皮,自己洗校服……一切准备停当,只为快点儿开学。
事实证明,儿子到了大学还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每个星期都要把寝室收拾得干干净净,并因此赢得了很好的同学关系。如他所言自己的班长可不是谁认命的,是靠实力竞争得来的。
“劳动最光荣。”多么正确又无力的道理!可是今天,有些孩子却出现鄙视劳动的倾向,他们贪图安逸享受,害怕劳动锻炼。作为父母,我们要努力让孩子认识到:是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价值;让孩子了解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小就具有劳动光荣的意识,并让他们去体会劳动带来的幸福和喜悦。而这些大道理,要融入日常每一天的教育之中,而不能只停留在口头的说教上——“你不教育自己的孩子,总有一天社会会替你教育的”。真若如此,那时的场景难免会有些凄凉。
书类似的常识教育比比皆是,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我们一定要更新观念,《制定与孩子相适应的学习目标》《把孩子放到群体环境之中》,认识到《惩罚教育,伤害是双向的》《每个强势的父母背后都可能站着一个懦弱的孩子》,《必须要承担生命之重》《永远都要站在孩子的身后》,坦然正视《一个新问题——“尿不湿时代”孩子的敏感与无感》——“不仅要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社会能力等方面做领先上一代的父母,还应该反过来向孩子学习新的技术、新的生活方式以及更有包容力、更有宽容度的思想观念。”
迫不及待地读完此书,回味良久良久。回望自身的成长,守望育子的幸福。我知道成长永远是双向的共赢。一生的课题,一路修行,永不止境……02-16 15:15 -
鸭丫0815 2楼听说这本书不错哟,看来还真是呢02-16 15:47
-
多宝妈咪_22598 3楼原来奶蜜甜是这个意思啊,我想我家多宝应该多一些这个02-16 15:54
-
熙笪 4楼好棒的书,很实用02-16 15:54
-
echo6262 5楼原来应该这样当父母,受教啦~好书~02-16 15:55
-
树丫 6楼说得真好,学习了02-16 15:55
-
xuanxuan0426 7楼都很不错的书,喜欢02-16 15:55
-
天使宝贝娃 8楼这三个字的解悉非常有意义,非常受益02-16 15:56
-
我爱看绘本 9楼这是我们的榜样呀02-16 15:57
-
霁晴 10楼这位老师总结的真好02-16 15:58
-
liufen96 11楼看着很不错的书,有机会看看。02-16 16:00
-
雨林lin 12楼很实用的一本书02-16 16:01
-
zhanmei0818 13楼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努力做好妈妈,才会有一个优秀的孩子
02-16 16:02 -
妞妞妈821019 14楼现在的人都是鄙视劳动的02-16 16:03
-
我爱宝宝吉 15楼真的学习了,很棒的书呢。02-16 16:03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