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孩子间“打架”的几件事
看2146 | 回复9
-
琳玲zhs 楼主今天在网上看见一篇关于家长要允许孩子打架的文章,我觉还是不错分享给大家看看。
“打人”与“被打”,是孩子社交过程中绕不开的一堂课。孩子如何反应,其实早在成长过程中即已形成。故而父母在纠结孩子的“打”与“被打”如何管的同时,还要看到孩子动手行为背后的根源和意义,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0-1岁 孩子“打人”从八九个月时开始出现,这是源于他的肌肉控制能力的发展,这时的孩子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胳膊运动,并随意做出扔东西、打人的动作了。
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大新变化,他会开始积极地实践自己的这项能力,会不停地扔丢东西、动手打人,并由此观察大人的反应。有的大人会高兴地回应:“瞧,这小家伙手真有劲儿。”大人的回应等于给了孩子的行为贴了标签,甚至做出了暗示,自然孩子会做出更积极的扔或打的行为。
恰当的引导是:
方面给孩子提供可供手去抓、去扔,尤其可揉捏到变形的玩具,比如香蕉,孩子可以清晰看到自己的动作带来的后果,帮助孩子感受事物的因果变化;另一方面,孩子发生“打人”动作时,轻轻握住孩子的手,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打”的动作中转移开。
1-2岁 此时孩子开始萌发了自我意识,但他们又因无法很好地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常常借助行为(打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绪。
如: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一个小宝宝看到对方手中的玩具,很想要,他通常会直接过去抢,抢而不得,就可能会上手。面对这种情况,大人的反应很重要:我们不仅要保护孩子不受伤,还要监督孩子的行为不伤害到别人,更重要的事,我们还要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最恰当的引导是多与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直观感受并学习简单的交往方法,如:表达自己的意愿:“哥哥,我想玩你的小汽车。”学会说:“住手,别打我!”“你弄疼我了。”“我生气了。”或是向大人寻求帮助:“妈妈,我想要……”
2-3岁 如果说1~2岁的孩子是因为争夺玩具而发生战争的,那么2~3岁的孩子打闹行为则更针对于行为者本身。此时孩子将同龄人作为了好奇和探索的目标,也更容易发生身体的纠缠,如通过咬、打、抢、戳等方式攻击对方的身体,甚至还可能朝对方扔东西。
此时的打闹一般都是并无伤害性。孩子在这样的打闹中,在尝试了解和掌握与人交往的边界,包括和人肢体接触的度在哪里,力度是多大,是否能被对方所接纳,甚至是偶尔的被大家的排挤等。唯有如此,孩子才能从中找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以及被社会所接纳的行为方式是什么。
父母最好的做法是:留神别让孩子们受伤,但不要轻易去干预;更不要因为护犊子心切而将自身卷入到孩子的打闹中,譬如直接跟对方家长嚷嚷甚至干起架来。否则孩子可能学到的是暴力解决问题、拳头是王道;而被欺负的孩子呢,可能学到的就是,忍气吞声、退缩,不愿与人交往。
3-6岁 3~6岁孩子打闹情况更为复杂。你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大都有几个玩得比较好的小伙伴。但同时,他们之间也会有小矛盾,特别是三个以上的小伙伴在一起玩耍时,就会出现其中一个被排除在外。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也大都因为如此——排他。有意思的是,孩子在未学会如何更好地处理被同伴排斥的情景时,已懂得用它来操纵别人了。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你不让我玩玩具,我就不带你做……。”被排除在外是很痛苦的,每个孩子都可能尝到被排斥的滋味。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开始注意到:男孩子更倾向于通过打架、争吵来制造或解决矛盾;而女孩子可能会选择用言语攻击或行为排斥来应对。
父母的恰当引导是:给孩子正确示范,并教给孩子有技巧地解决问题,比如学会“轮流”“交换”等方法。同时,多陪孩子游戏,尤其爸爸多陪玩,这样可帮孩子尽早明确规则并习得规则,促进孩子更加顺利的社会化。
总之,对6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打人与被打,都是孩子学习与人交往的历练,不必上岗上线,但需要做恰当引导,教给孩子适龄的解决办法,孩子才可能更好地为今后的社交实践做准备。
我觉得这篇文章很不错,可实操还是蛮大的,大家觉得如何??
0
0
11-11 17:09 -
skwone 2楼学习了!我的态度是可以打架,但是打架前要考虑清楚,事后要承担责任。另外家长在事后要教导小孩合理地应对方式。11-11 22:33
-
有城 3楼学习一下,感谢分享。11-12 10:50
-
添添妈 4楼对,大人的引导也很重要。11-13 10:23
-
wei116117 7楼这个过程孩子回有很多感受和体验11-15 16:37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