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有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读《茶经新读》
看1192 | 回复6
-
包包妈妈 楼主
如果我问你,喝过茶吗?我想看这篇文章的人百分之百都是会回答“喝过”。
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普通,最随手可得的一种饮料。茶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往往都是和“文雅”,“休闲”“享受”这些词划上等号的。之前一直觉得自己随便喝喝够不上“茶道”这两个字,再说茶届流行的“高山茶”啊,“小青柑”啊,“生普熟普”之类的,听起来非常的高大上,总觉得自己没有底气去一探究竟。没想到读了这本《茶经新读》完全转变了我的观念。
作者杨多杰,多聊茶”创始人。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历代茶文献及茶文化课程教学。“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中央电视台《味道》栏目顾问、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吃喝玩乐大搜索》常驻嘉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月吃越美》常驻嘉宾。
他关于中国饮茶文化的音频课程在喜马拉雅达到了100+的收听量。
我虽然没有听过他的课程,但是看完他这本《茶经新读》之后,知道他的课程一定和他的这本书的风格一样,风趣、接地气而且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于茶文化融入骨血中的热爱。
—
杨多杰的这本《茶经新读》顾名思义,主要内容是对于《陆羽茶经》的一个通俗的解释和考据。整本书读起来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杨多杰坐在你面前,摇一把扇子,品一杯香茗,听他讲关于茶的种种故事。
出乎我意料的,作者对于《陆羽茶经》的考据居然是从《茶经》的目录开始的。作者不同于一般的人看目录。普通人看目录,看一眼,知道内容是什么就过了。他偏偏要弄明白作者为什么要按照“三一六”的方法进行分类,还画了简单的思维导图,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作者对于陆羽分类的理解。不得不说,对于一本7000字的茶经,能字字必较到这个地步,真不愧是学历史文献专业的,连目录都考的那么细微入毫。
作者按照《陆羽茶经》的三卷分类把这本书分为卷上鉴茶,卷中泡茶,卷下品茶以及之后的卷外篇。虽然算是考据吧,但是里面也夹杂了很多作者对于现在饮茶现象的一些想法。
比如在卷上-鉴茶中,作者就抨击了现在茶圈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盲目追求“高山茶”,并从《茶经》中找出了反驳的论点。茶叶只要生长在茶树适宜的土地上就能产出好茶。除去“高山”没有好茶的观点是一种商家的营销手段。类似的观点还有“古树茶”“纯手工茶”等等。
我非常赞同作者的一种观点,学会用工具、机器替代人力本身就是人类的进步,盲目追求纯手工是一种认识上的倒退,不要被商家的营销手段欺骗,自己的感观才是最值得信赖的。不管别人的看法,不受外界干扰,追求茶道只为了找寻一份顺口的感觉。
在卷中-泡茶中,作者主要谈论了泡茶的工具。我虽然不怎么喝茶,但是我非常喜欢泡茶的工具,家里有完整的一套泡茶工具。身为无锡人的关系,我也非常喜欢紫砂壶,工作的时候随手都拿一把芝麻段泥的小西施在手里把玩。
所以看这段泡茶的时候,真的是看的津津有味。作者把泡茶的茶叶与水的黄金比例在这一段介绍的非常清楚。我看完这段真的就想赶紧实验一下,按照这黄金比例冲泡的是不是比自己平常冲泡的好喝。
接下来的卷下-品茶中,作者着重介绍了茶汤和喝茶时候的环境。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喝茶时候不能点香。虽然香道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但是茶叶的吸附能力太强。茶道和香道确实不能放在一起,必须“同行异室”。
作者描述的:
“边喝茶边闻香,就和提拉米思蛋糕上抹老干妈辣酱没什么区别。”
这句话真是接地气的让人无话可说啊。包括喝茶时候几人最佳,放不放音乐,都能让人瞬间理解。
这一段中我最喜欢的是关于中国传统的“以茶待客”之道。
“中国老百姓觉得,泡茶可以把客人留下。见一面不容易,能多待一会就多待一会。客来奉茶,无疑是最走心的茶事。”
看了很窝心,百姓对于茶最普通的用法就是待客。用最好的茶待客,是做主人的一份情谊,也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
卷外篇中说了作者对于“茶博士”的理解和茶诗的文化。对于“茶博士”的理解,感觉作者还有点小委屈的情绪在里面。我暂且估计作者被人恭敬的喊“茶博士”次数多了吧。别人可能真不了解,还以为“茶博士”是个尊称,作者却觉得被喊“茶博士”,心头有点膈应了。
—
作者身为茶文化的研究者,能感觉到他对于茶的方方面面的了解,从茶的产地,生长环境,到茶道的一丝一毫,到茶文化的了如指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于茶的发自肺腑的深爱,这份热爱也从这本书中传递给了读这本书的我。
感谢自己遇到了这本书,得到了一场充满了茶香的喜悦阅读感受。
好了不说了,我先去买点大红柑普回来。
03-18 10:19 -
昂妈暖暖 2楼我也刚看完03-18 11:51
-
冰钰愛玥 3楼中国人是特别喜欢喝茶的03-18 22:32
-
熙笪 4楼是哒,中国人,无论到哪里,都不缺茶的。03-19 09:51
-
cindyme 5楼中国的茶文化真是悠远流长03-19 17:51
-
小小菲儿 6楼中国人招呼客人的时候离不开茶03-19 23:07
-
晓之风铃 7楼用茶招呼客人是不错的03-25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