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书推荐:《昆虫记》:昆虫也会像人一样思考吗?
看3984 | 回复6
-
隶涵妈妈 楼主
今天推荐的也是我们熟知的著名昆虫大师法布尔的作品《昆虫记》,阅读过法布尔书籍的都应该了解,法布尔简直就像昆虫家族里的一员,他对于昆虫的观察到了一种这样的地步,加之语言上的趣味性,让你看过就停不下来的感觉。就这个原因即使大家都很熟悉,但相信每次阅读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悟和体验。
《昆虫记》:昆虫也会像人一样思考吗?
杜萌若/外国文学教授
版本推荐:《昆虫记》 / 法布尔 / 陈筱卿译本
你好,这一讲我要跟你分享的是法国作家法布尔的科普散文《昆虫记》。
(法布尔)
《昆虫记》这本书,是一本讲述自然界各种昆虫习性的科普读物,因为作者的文笔太好了,写出了很高的文学价值,所以,也成了文学名著。“百科视野”这个单元10部名著,最后一部,我特别给你选择了《昆虫记》,就是想让你更好地理解文学和其他各门学科之间的那种互动关系。
说起《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思想界对他有这么个评价,说这个人是“动物心理学”的创始人。
动物心理学
心理学这门学科,本来是人类专属,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现在,法布尔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了,延展到了动物学领域,尤其是他最擅长也最喜欢的昆虫学。法布尔觉得,在很多心理活动方面,昆虫跟人其实差不多。如果你仔细观察昆虫的行为,然后猜测它们的心理活动,这件事儿是挺有意思的,也很有意义。至于说猜测得准不准,到底是不是昆虫真就这么想的,那倒不一定太较真。
其实,从心理学这个角度去认知昆虫习性,很多时候也就相当于一种文学上的拟人手法,跟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认知还是两码事。
蟋蟀产卵
现在,分享《昆虫记》这本书,我就专门跟你聊聊昆虫心理学这个话题。咱们来看看法布尔他到底是怎么观察昆虫行为,然后猜测昆虫心理的。
咱们先聊聊一篇讲蟋蟀的小文章,法布尔是从蟋蟀产卵讲起的,他观察到母蟋蟀产卵的时候一动不动,排卵管垂直地插到土层里,就这么呆了很长时间,然后拔出排卵管,若无其事地把小洞洞的痕迹给抹掉了。接下来,法布尔又讲到了蟋蟀卵孵出来的时候有趣的样子,还讲到蟋蟀把它的翅膀当乐器,振动起来唱出好听的歌声。
这篇文章结尾的部分,也就是咱们要重点关注的这部分,这里面就涉及动物心理学的问题了。法布尔在这里讲的是蟋蟀发情和交尾期间的活动,你看他是怎么观察记录的。法布尔讲了:“求欢的公蟋蟀很会搔首弄姿,它手指间一勾,把一根触须撩回到大颚下面,让触须卷了起来,吐点唾液,就当美发膏了,耍帅地往触须上头一涂抹,长长的后腿焦急地跺着。公蟋蟀有点太激动了,他的翅膀急剧地颤动,可是越急越发不出声音,即便发出声音,也是一种乱糟糟的摩擦声。”
你看啊,法布尔写发情期的公蟋蟀,就是从公蟋蟀追求母蟋蟀的动作里面去推测它的心理活动,一方面耍帅,想方设法吸引母蟋蟀的眼球,另一方面,心里还是没什么底,不知道母蟋蟀到底能不能看上自己,所以,才显得特别焦躁,连擅长的歌唱都失常了。
那么,公蟋蟀这么展示自我,被追求的母蟋蟀是怎么样的反应呢?咱们接着看啊,法布尔说:“母蟋蟀跑到一片菜叶底下躲了起来,可是呢,它又微微地撩起菜叶,回头偷看公蟋蟀,告诉它,我在这儿呢。”法布尔在这里描写发情期母蟋蟀的动作和心理,简直就跟爱情小说里面写得差不多了。他在后面还补了一句,说:“情人间的打情骂俏从古到今都一样。”这就完全是拿人类的爱情心理来对应昆虫发情期的心理了。当然,你也可以把这理解成是一种拟人化手法。
花花公子:朗格多克蝎
法布尔对发情期昆虫的表现特别感兴趣,在这方面他做了很多的观察和记录。那看完了蟋蟀发情期的表现,咱们再来看看另外一种昆虫在发情期是什么样的。这种昆虫叫做“朗格多克蝎”,是地中海沿岸国家很常见的一种蝎子。法布尔观察恋爱中的朗格多克蝎表现的时候,他已经快80岁了,可是,他还像小孩子一样,认认真真地一天一天做观察,做记录,做出了很详尽的观察日记。那我就挑1904年5月25日这一天的观察日记跟你分享一下吧。
法布尔是这么写的:“并不是每天晚上都能看见雄蝎子邀请雌蝎子散步的情景,今天我的运气来了,在我眼前,一只生龙活虎的雄蝎子在蝎群中横冲直撞,一下子就跟一只过路的雌蝎子面对面了,这两位马上一见钟情,勾肩搭背地上路了。路上遇到了很多雌蝎子,它们很自觉地给一对情侣让路。不过啊,也有的雌蝎子瞧着威风凛凛的雄蝎子新郎,对他产生了好感,于是再看那只雌蝎子新娘就有了酸酸的醋意,其中一只雌蝎子最受不了,猛地扑向那位新娘,新郎拼命地跟它抢,抢了半天没抢回来,就算了,接着往前走。很快,它就变了心,一路上不停地追求遇到的好几只雌蝎子,终于有这么一只答应了它的求爱,跟它又搂又抱了一会儿。”
你看啊,这段描写里面,那只雄蝎子多像是人类里面的一个花花公子,逢场作戏,用情不专。那这只跟它新好上的雌蝎子到底能不能认清这个花花公子的真面目呢?
法布尔接下来写到了这个恋爱故事的大结局,动作场面是这样的。说:那雌蝎子跟花花公子搂抱了一会儿,突然它用蝎子尾发动了闪电袭击,把那花花公子打得够呛,两只蝎子就这么分开了。那根据这样的动作啊,法布尔做出了这样的猜测:“雌蝎子跟雄蝎子亲热的时候,心里面其实打着小算盘呢,暗暗藏着伺机逃跑的计划。”你看多有意思,照法布尔这么讲,这蝎子的心理活动简直就跟人类的心理活动没什么区别了。看来,这个雌蝎子还真是智勇双全的女汉子。
大头黑步甲装死
以上两个例子,还只是《昆虫记》这本书里面讲动物心理问题的冰山一角,接下来咱得来个阅读升级了,我要再带你来看一看作者法布尔笔下更有理论深度的例子。这是法布尔投入相当多精力进行观察和记录的一种自然现象,就是昆虫的装死。平时在生活里面,不知道你看没看过大甲虫装死,反正我是见过的,碰它一下,就直挺挺躺在那儿一动不对了,好像死过去一样,这种现象挺常见的。那你想过没有?大甲虫装死是出于什么心理呢?法布尔正是对这个问题特别好奇,他就开始想方设法做实验,做观察研究,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一种个头儿很大的大甲虫,叫大头黑步甲。
法布尔是这么做实验的,他选中了一只大头黑步甲,用手捏了它一会儿,然后一松手,让它从高处摔到桌子上,然后再拿起来捏,捏完了再摔,就这么重复了几次,一番折腾,大甲虫仰面朝天,一动不动,好像死了一样。这时候正是大夏天,苍蝇非常多,嗡嗡嗡地飞来飞去,有的苍蝇特别欠儿,就落到大甲虫身上了,很讨厌地用细爪挠了挠大家伙,接下来又用浸着唾液的嘴在大家伙身上蹭来蹭去。这时候,大甲虫好像终于受不了了,它很灵活地翻过身子,快步逃走了。
观察到这种情况以后,法布尔做出这么一个推测,他复原了大甲虫的心理活动,说这家伙之所以翻身逃走,或许是它觉得,在苍蝇这么个小东西面前装死,耍这个花招实在没什么必要,未免有伤大个子昆虫的尊严。你看啊,很有意思,咱们做人讲尊严,讲什么士可杀不可辱,在法布尔看来,大头黑步甲这种昆虫的心理也差不多,它也很有自尊心,不愿意被小小的苍蝇给欺负住。
下面,法布尔又做了个实验,还是像以前一样,抓来一只大头黑步甲一顿折腾,让它被迫装死,然后呢,他拿了一个个头儿更大的天牛,放到甲虫旁边。天牛看着甲虫一动不动,它很好奇,就用细腿在大甲虫身上又是摸又是挠,这回,大头黑步甲很快就做出反应了,猛地翻过身子,以最快的速度逃走了。那根据这种情况,法布尔又开始猜测了,他说同样是逃走,但是,这个大甲虫的心理跟以前苍蝇欺负它那回应该不太一样,碰着天牛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大甲虫可管不着什么自尊不自尊了,逃命要紧啊。
法布尔的两次实验,他得出的结论是,面对个头大小相差悬殊的两个对手,苍蝇和天牛,大头黑步甲同样都是抛弃了装死的骗术,翻身逃走,但是心理活动大不一样,前一次是自尊心占了上风,后一次是出于本能的恐惧感。
讲到这里啊,咱们得回过头来再说说法布尔本人他对于昆虫心理认知问题的看法了。
咱们前面提到过,法布尔觉得,昆虫心理跟人类心理应该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所以仔细观察昆虫的行动,可以从中推测出它们的心理活动。
可是,毕竟昆虫是昆虫,人是人,人去猜测昆虫的心理活动,猜不准很正常,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文学上的拟人手法,和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认知还不是一码事。所以你看,有了这么个大前提,那关于大甲虫装死这件事儿,法布尔其实并不认为他在这里面讲的就一定是事实真相,换句话说,大甲虫是不是真在装死,这件事儿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而且很有意思,关于这个问题,法布尔后来还真就改变了看法,他做出了一种新的猜想。说大甲虫应该不会像人一样装死,说这种昆虫是装死高手,显然过于高估了它的智商。那法布尔的观点一下子从这头变到那头,听得你可能有点糊涂了吧,说大甲虫受到惊吓,马上一动不动在那儿躺着,这不是装死是干啥呢?咱们看看法布尔这次他到底是怎么说的。
这一次,法布尔思考这个问题,他的出发点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一个变化,那就是把逻辑推理这个思维工具摆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首先,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出发,去追问自己,说昆虫会像人类一样装死吗?那把这一点当成一个既定事实,这么想问题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出问题了呢?这样,法布尔就开始反思了,“我又不是大头黑步甲,怎么就能那么肯定地认为,它那种好像是装死的行为就一定是装死呢?装死这件事儿从逻辑上应该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装死者应该知道什么是死亡。如果连什么是死亡都不知道,它怎么能装死呢?”
你看啊,这其实是一个特别简单的逻辑推理,就是说想要装死,就得首先具有一种明确的死亡意识,知道死亡这件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那按照一百多年前法布尔时代人们所接受的思想来看,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生物物种当中,只有人类这个唯一的高级物种才有死亡意识。那按照这种逻辑来推理,大头黑步甲不是人,所以,当然也就不可能具备死亡意识,而没有死亡意识,那也就当然不可能装死了。
所以说,从人类的角度来看,这种大甲虫受到惊吓,一动不动,那样子好像是在装死。其实,这不过是我们的一种错觉,人家就是做出一种本能的生理反应而已嘛。
总结一下,法布尔研究昆虫的装死现象,前后讲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那是不是前面的那个就一定错,后面的这个就一定对呢?告诉你,这还真不好说。
关于动物是不是具有死亡意识这个问题,现在看起来,并不像法布尔时代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认为有或者没有,两种观点都可以讲出各自很雄辩的道理。所以,你看动物心理学这个课题,其实是一个特别有思想挑战性的课题。那你平时多来思考思考,肯定会有助于你的认知升级。
阅读心法
好了,《昆虫记》这一讲就讲到这里,下面我再来跟你分享两条阅读心法:
第一,这本书的作者法布尔观察和记录昆虫生活,他是充满感情色彩的,法布尔把绝大多数种类的昆虫都当成了自己的动物朋友,他特别喜欢说的这句话就是,“我可爱的小虫们”。甚至,平时咱们一般都特别讨厌的苍蝇,法布尔观察起来,都觉得它们超可爱,尤其是刚刚孵化出来的绿豆蝇幼虫。法布尔讲,这些小家伙竟然能用整个身体吃东西,太牛了。这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叫《绿蝇》,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想知道绿豆蝇幼虫是怎么用整个身体吃东西的,那读原著的时候,千万别错过这一篇。
第二,看《昆虫记》这本书,想要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给你这么个建议,你最好找一些动物题材,尤其是昆虫题材的纪录片配合起来看一看。你去注意片子里面那些解说词,如果关注其中的叙述口吻、叙述风格,我想你一定能看出来法布尔式文笔的很多痕迹。
写作小技巧
分享了阅读心法以后,我还要再告诉你一个本书作者的写作小窍门:作者讲螳螂这种昆虫的生活习性,他写了个小细节,讲螳螂捕食之后,把捕食工具,也就是长把大刀一样的一对大钳子收了回来,折叠起来,举在面前,看上去就好像是在做祈祷。你看,这里面对螳螂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作者出人意料地用了“做祈祷”这么个形容,咋一看好像很奇怪,可是你再仔细品一品,就会觉得用得真妙。把螳螂休息时候那种安详的样子很精准地抓住了。
其实,写好一个句子也就好比螳螂捕蝉,你必须准确出击,抓住你最需要的最合适的那个词,建议你以后好好用用法布尔先生写螳螂的这一招,抓住最提神的那个点。
课后思考
最后,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咱们还是回到前面那个关于大头黑布甲的话题。法布尔研究这种昆虫,研究它的装死现象,他先提出一种观点,说这种大甲虫是比人类更厉害的装死高手。在这以后,法布尔又修改了观点,提出相反的另外一种,说动物没有死亡意识,所以说,这种大甲虫会装死,实际上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错觉,看起来是在装死,其实大甲虫就是做出一种本能上的身体条件反射。那现在问你这么一个问题,关于大头黑步甲的所谓装死现象,法布尔提出的以上两种观点,你觉得哪一种更有道理呢?为什么呢?
05-24 14:27 -
晓之风铃 2楼谢谢亲的分享,先来拜读一下05-25 21:24
-
熙笪 3楼昆虫记,还是非常的出名的。05-26 12:58
-
隶涵妈妈 4楼感谢亲的支持
谢谢亲的分享,先来拜读一下
晓之风铃 发表于 2019-05-25 21:2405-26 14:44 -
隶涵妈妈 5楼嗯相当的有名气,各种版本的昆虫记都非常的受欢迎。
昆虫记,还是非常的出名的。
熙笪 发表于 2019-05-26 12:5805-26 14:45 -
鸭丫0815 6楼这书非常有名,图书馆我看到很多,详细还没去研究。05-30 23:07
-
隶涵妈妈 7楼我们昨天又听了一遍这个,越听越好听,越听越想听。
这书非常有名,图书馆我看到很多,详细还没去研究。
鸭丫0815 发表于 2019-05-30 23:0705-31 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