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的和你不知道的“中元节”
看1946 | 回复4
-
隶涵妈妈 楼主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鬼节”“盂兰盆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之一,主要节日风俗以追思先人,祭奠祖先,礼敬亡灵为主。中元节的起源,至少有三种说法。
秋尝祭祖说
四季享祭,是我国上古时期就有的祭祀仪礼。《春秋繁露》记载:“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时之生熟,而祭其父母也。春曰祠,夏曰灼,秋曰尝,冬曰烝……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礼记·月令》也说孟秋之时,“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中元节所在的七月十五日,已经是立秋节气之后。秋天到来,意味着收获季节的来临。秋天收获之后,以新熟谷物祭祖,正是“秋尝”。时间上、礼仪上的高度重合,使得“秋尝”与中元节祭祖形成一致,成为中元节的主要源头之一。
道教三元说
“中元”二字,确是来自道教经典。天、地、水,被道教视为养育世间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称为“三元”。《道藏》载:“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天官检勾;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检勾。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统摄。”
《道经》关于中元节的阐述更加明白:“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徒,一时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宝盖,清膳饮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也就是说,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天,地官可以让亡灵们回到阳间探亲一次。因此,后人们需要摆设香案,祭祀祖先,迎接祖宗灵魂返回。
佛教盂兰盆说
据佛经《盂兰盆经》记载,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连,目睹其母死后堕入“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的饿鬼之道,为救其母,听从佛祖忠告:“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厄难中者,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
所谓“盂兰盆”,原意是“解倒悬”、解除困苦,后来被解读为盛放花果的盆器。这也是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的原因。
可见,中元节最早起源于上古的“秋尝”祭祖,但并未有固定的日期。到了魏晋时期,佛、道二教为其注入了宗教因素,两教分别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盂兰盆会”和斋醮仪式,均以祭祖、普度为主题,使得中元节逐渐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最终固定于七月十五日。唐朝中后期,“中元节”已是固定节日名称,成为一个集祭祀祖先、追荐亡灵、宣扬孝道为一体,兼有礼仪性与娱乐性的大型节日。
北宋时期,中元节更受皇帝们重视。据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载:“本朝太宗时,三元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门,中元、下元御东华门。”《宋会要辑稿》也记载:“建隆六年七月中元节,诏京城张灯三夜。其夕,帝御东华门楼,召近臣宴饮,夜分而罢。”“太平兴国二年七月中元节,御东阁楼观灯,赐从臣宴饮。”
中元节的节日风俗,第一项自然是祭祀祖先。
中元节祭祖的当天早上,就要把祖先牌位一一请出,焚香、上供、叩拜,然后在家宴之前,酹酒三巡,以祀祖先;讲究的,还要去祖先坟茔扫墓,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辑佚》说“富人家祀,先用麻秸奠酒为诚,买纸钱冥衣烧化于坟,谓云‘送寒衣’。仍以新土覆坟”;天黑之后,还要携带纸钱、香烛、爆竹,在僻静水边,以石灰撒地成圈,点亮香烛、焚烧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回转阴曹地府。可见,中元节这天,从早到晚,仪式感满满。
祭祖之时,还有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向祖先报告,就是“告秋成”,即报告今年秋季的收成。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录说:“中元前一日,即买楝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窠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
中元节的节日风俗,第二项自然是放河灯。
“放河灯”是南宋才出现的中元节节日风俗。吴自牧《梦粱录》卷四云:“七月十五日……后殿赐钱,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
从此,首开后世“放河灯”的先河。
“河灯”,一般以纸糊荷花为底座,将灯置于其上,在中元节当天夜晚放入江河湖海,任其逐波漂流。道教认为:“原夫济万物者,莫过于水;照三界者,莫过于灯。”水是逝者灵魂由此岸到达彼岸的必经之路,灯则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可以为灵魂提供指引,不让他们因迷失路途而无以安身。
南宋仇远曾经写过一首《中元》诗,提及中元节“放河灯”的习俗:“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如今,每到农历七月十五日,民间仍可见到人们焚香点烛、拜祭先祖,充分说明了中元节这个节日的生命力。诚然,中元节所包含的慎终追远的孝悌之道、普度众生的大德善心,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全然的封建迷信。这样一个文化内涵丰富、节日风俗多样的节日,值得提倡。
08-15 15:55 -
雪雪子 2楼我也百度了一番08-15 16:33
-
哈哈娘娘 3楼了解一下~08-15 17:34
-
天使宝贝娃 4楼原来是这样的08-17 11:26
-
鸭丫0815 5楼我们那边就是鬼节,鬼乱窜,小时候被人忽悠得不敢出门了08-27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