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有参考意义的“基于现象的教学”
看929 | 回复0
-
Okey沐小帅 楼主
芬兰教育被公认为全世界最优质的教育之一,其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组织的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整体表现一直名列前茅。芬兰自 2014 年发布新一轮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改革,并于 2016 年 8 月开始在全国实施 新的《国家核心课程大纲》,其中“基于现象的教学”吸引了全球关注。
什么是“基于现象的教学”?
“基于现象的教学”是相对分科教学而言的,又称为“主题教学”,是基于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或话题, 融合各学科知识为学生准备的跨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现象的教学”特别重视合作学习环境的创设以及学习趣味的培养。
芬兰《国家课程框架》提出,“从 2016 年 8 月起,面 向 7-16 岁学生的所有学校必须在课程大纲中留出一段时间(每年至少一次,持续数周)用于跨学 科的现象教学,具体时间长短和次数由学校自行决定”。比如“联合国”这个话题,涵盖地理、 历史、语言、宗教、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又如“模拟银行”场景,涉及数学、外语、电脑操 作以及人际沟通等技能。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而且可以锻炼将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基于现象的教学”更加重视跨学科融合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指出,芬兰课程改革是从“教什么”到“怎么教” “怎么学”的转变,“基于现象的教学”方法并非将传统学科打破,数学、英语、芬兰语、瑞典语、历史、美术、音 乐、体育等科目照常开设,只是在“基于现象的教学”时,将不同主题涉及的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以跨学科模块的方式教授,针对同一主题,不同年级设计的内容和难度也是与其课程具体内容相匹配。
基于现象的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某一现象形成系统性认识
“基于现象的教学”需要不同学科教师围绕同一“现象”进行充分沟通、协调、计划、分工、备课等。在备课阶段,相关学科教师在统一目标、现象的背景下进行个 性化备课。在课堂教学阶段,各学科教师进行“合作教学”,一堂课可能有 2-3 个甚至更多教师进行协同教学,让学生对某一现象形成系统性认识。
以“交通”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则关于交通的故事,或者写一篇关于交通的故事,学生可以做一些自己所在城镇交通的统计分析(数学),也可以探究不同城市的车辆分布(地理、 数学),这种类型的学习关注的是话题本身,并且通过不同学科的融合习得知识。
此外,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马库·汉努拉教授特别指出,“现象”的选择应该充分结合地区特色,比如资源分布、旅游业、工业状况等,教师据此结合学生兴趣、学习内容、实际条件等选择适当的主题进行教学规划。
“基于现象的教学”的四个核心价值导向
强调学生的个性及不同背景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强调平等、民主,重视人性;强调跨学科教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在现象的选择上体现自主性、融合性和代表性
芬兰新的《国家核心课程大纲》并没有对“现象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规定,而是给予学校相当的自主权自行选择。芬兰学校“现象教学”的一般做法是将现象分到具体的年级、学科进行研讨,通过各学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既结合各学科知识和实际情况,又尊重学生需求和兴趣,体现了高度的自主性和融合性。学校不对现象的选择过多干涉,但是要求现象必须来源于生活、考虑学生现实需要和学习兴趣,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年龄特征。
现象的选择要求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学生可以从中发现认知规律。如芬兰的 Nurmijarvi 综合学校根据不同的年级特点设计了不同的主题:海难逃生、活在森林、美味大餐等。“海难逃生”这一主题融合了物理、地理、生物、造船、安全等多学科知识,并且对于有极高森林覆盖率和数千个湖泊的芬兰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根据 12 月 6 日芬兰独立日和日益频繁的恐怖事件设计的“独立日”和“恐怖组织”等主题。这些主题的选择都来自于现实生活, 因此教学中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现象教学对于学生的价值和意义
“现象教学”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象教学”从真实的生活现象出发,结合多学科知识,利用多种资源及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促使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学以致用,克服了传统分科教学存在的知识零散、脱离生活情境的弱点,也避免了学生因某一科而丧失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自我探究,锻炼了沟通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了信息素养,掌握了日常生活技能,为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增加了砝码。
现象教学能够满足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的需要
21世纪时高度个性化的时代,也时人与人之间高度合作和联通的时代,教育纪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雪球,又要在团队协作中增强学生与世界、与社会以及学生之间的连接。学校教学要满足社会和工作中能力的要求,特别时要满足21世纪所需要的4C核心能力,即创新能力(Creativity)、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现象教学便是培养21世纪人才核心技能的积极尝试。
芬兰教育委员会课程发展中心主任伊梅丽这样表述到:“芬兰基于现象的教学之所以能够满足21世纪核心素养的需要,实质在于:首先,它让所学回归生活 ,鼓励学生以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或学生关心的主题为学习内容;其次,它传承了“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在项目合作中学习沟通技能,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对他人的观点或身边的现象进行反思批判。最后,基于现象的教学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从现象或话题的选择到课堂实践和学习,再到学习效果评估,学生都是实施的主体。
10-14 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