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本分享】第843期《做渔船漂来的希娃》11月5日下午两点半
-
guiguiookeke 16楼正在分享中11-05 15:00
-
如果1984 17楼非常期待分享哦~11-06 09:55
-
淞然龙龙 18楼错这了昨天的11-06 14:05
-
小小皮球 19楼有点沉重的呢11-06 14:30
-
冰钰愛玥 20楼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阅读这本书让孩子了解世界的多元化,珍惜当下和平美好的生活,这是一本发人沉思的书,也是一本有深度的书。
楚晓琦 14:29:38
Hello, hello, 我来了~
楚晓琦 14:30:01
感谢主持人,贴出了书名和封面。
楚晓琦 14:30:31
我是青岛出版社的编辑,也是这本书的责编。
楚晓琦 14:30:51
是的,关于战争。
楚晓琦 14:32:01
是的是的,这个主题不常见。那我就开始分享了?
楚晓琦 14:32:16
各位家长朋友,下午好。
楚晓琦 14:32:31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绘本,它的主题跟大多数绘本不一样。
楚晓琦 14:32:43
绘本的名字叫《坐渔船漂来的希娃》。
楚晓琦 14:32:51
楚晓琦 14:33:25
最先看到的,是不是小女孩的一双大眼睛?
楚晓琦 14:34:04
不知大家关于眼睛有什么记忆
楚晓琦 14:34:28
楚晓琦 14:34:56
对,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眼睛之一,是90年代“希望工程”那个女孩的大眼睛。如今她早已大学毕业,在银行工作,并且继续做公益慈善活动。
楚晓琦 14:35:37
嗯,前几天主持人大赛里还有道关于她的题目。
楚晓琦 14:35:51
楚晓琦 14:36:13
另一双印象深刻的眼睛来自某期《国家地理》杂志封面上一位阿富汗少女。
楚晓琦 14:36:28
这张照片摄于1984年,地点在巴基斯坦的难民营。后来,这幅作品成为世界受苦难的社会底层妇女以及儿童的标志。
楚晓琦 14:36:46
2002年,摄影师重返巴基斯坦,试图寻找这位神秘少女的下落,了解这些年在她身上发生过的故事。当他见到少女的时候,发现这少女变了:苍老了很多,眼睛也没有那么清澈了,可有一点却没有变:她的眼神中依然还带着原来的惊恐!少女说,17年前,她之所以惊恐,是因为在拍这张照片的几天前,她家的房子被战机轰炸了,父母被炸死了。祖母带着她和哥哥趁天黑把父母埋葬了之后,就开始在冰天雪地中翻山越岭,冒着被轰炸的危险投奔难民营。现在她的日子依然不好过,孩子没机会上学,生活依然饥寒交迫。摄影师说:“她认出了我,因为她一生中只照过那一次相,然而她却没见过那张照片。”
楚晓琦 14:37:54
用来自地球不同地方的两个女孩的眼睛引入我们今天的绘本,一是为了说明眼睛在视觉作品中给人的冲击力是巨大的,二是因为我们今天绘本的主人公跟第二张照片里的女孩都是来自阿富汗,都是难民。
楚晓琦 14:38:20
继续看封面。
楚晓琦 14:38:25
小女孩的下面是一艘简陋的渔船。封面的右上角是安徒生奖的标志。
楚晓琦 14:38:49
简单介绍一下安徒生奖:国际安徒生奖是儿童文学的最高荣誉,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奖”,由国际少年儿童读物联盟于1956年设立,以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名字命名,每两年评选一次。国际安徒生奖分别为作家奖和插画家奖, 2016年曹文轩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作家奖的中国作家,2018年我国插画家熊亮入围国际安徒生奖五人短名单。
楚晓琦 14:39:42
我们这部《坐渔船漂来的希娃》的绘者罗伯特•英潘是1986年“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奖”得主,以写实甚至略显沉重的画笔呈现出了希娃的现实、回忆与梦境。
山东1608B--橙子12 14:40:32
幸福离他们太遥远
楚晓琦 14:40:33
绘本的作者是一位澳洲本土的教师,也是一位志愿者,曾经帮助过漂到澳洲的阿富汗难民。书中的文字体现出作者的悲悯情怀,渗透着对生命、自由、希望的观照。
楚晓琦 14:41:03
译者是国内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阿甲在译后记中将《希娃》定位为图画书版《追风筝的人》。分享结束时,我会把阿甲老师的后记贴给大家,写得非常好。
楚晓琦 14:41:10
罗伯特英潘是澳大利亚人。
楚晓琦 14:41:36
本书入选澳大利亚儿童图书委员会年度图画书奖短名单
荣获2007年西澳大利亚总理奖之儿童图书大奖
楚晓琦 14:42:14
绘本《坐渔船漂来的希娃》改编自真实的故事。封面上这个大眼睛就是主人公阿富汗小女孩希娃。希娃的家庭因战争几乎失去了一切,希娃跟着妈妈逃离家园,带着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回忆、对战争的恐惧、对自由的向往在无边的大海上漂荡……这本美丽而感人的图画书带着我们,跟随希娃远离她的家乡,踏上勇敢的征程,去开启一段自由的新生活。
楚晓琦 14:43:03
下面开始全文分享。
楚晓琦 14:43:12
楚晓琦 14:43:40
楚晓琦 14:43:49
一艘船在海上航行,船上挤满了人。看到这里,我们马上可以意识到,这不是一艘一般的船,不是一段普通的旅程。
楚晓琦 14:44:20
@SY-小斑马爱睡觉 @河北B-6昂妈暖暖
楚晓琦 14:44:43
镜头忽然拉近,一张女孩子的脸抓住我们的目光。她大大的眼睛望着前方,好像跟读者对望。
楚晓琦 14:45:20
这页将我们带到小女孩的思绪中,我们看到她的故乡的颜色。远处有雪山、中间有桥梁和矮房,旁边有小朋友在河边玩耍、打水。
楚晓琦 14:46:04
场景从室外移到室内,是同样的黄色调,女人们在厨房煮食物。
楚晓琦 14:46:34
仍然是黄色调,一位妇女在织毯子。
楚晓琦 14:46:46
这几张图都展示了希娃家乡的温暖和中东的生活场景。
楚晓琦 14:47:13
对,故事的主人公是阿富汗难民,阿富汗属于中东。
楚晓琦 14:47:49
楚晓琦 14:47:57
楚晓琦 14:48:05
希娃的思绪从回忆回到现实中。夜里,船继续在海上漂荡,希娃想起爸爸。
楚晓琦 14:49:04
海上的寒风让她想起家乡的冬天以及战乱,她没法去上学,只能蹲在墙角、靠着墙上洞外照进来的光写字,物资缺乏的情形显而易见。
楚晓琦 14:50:09
海上巨浪汹涌,希娃想到战争的恐怖。
灰蓝色的海面与棕黄色的关于炮火的回忆形成强烈的对比。
楚晓琦 14:50:58
妈妈向着远方凝视,希娃进入梦乡。
楚晓琦 14:51:42
在梦里,是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笑脸,希娃也是面带笑容。这是本书最最温暖的一个画面。
楚晓琦 14:52:33
希娃醒了,跟妈妈一起看向远方。妈妈嘴里轻轻念出“自由”。
楚晓琦 14:53:13
希娃到底有没有获得自由,是个未知数。
楚晓琦 14:53:30
楚晓琦 14:54:21
我第一次知道Azadi(自由)这个波斯语的单词是两年前,去了同属中东国家的伊朗,伊朗首都德黑兰有个自由之塔,就是Azadi Tower。伊朗是个很特别的国家,有点跑题不多说了,总之希望世界上每个地方的人都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楚晓琦 14:55:04
这种开放的结局让人感觉有点沉重,但难民的命运不就是如此吗?
虽然怀着希望逃离家园,但是能否踏上自由的土地永远都是一个未知数。他们只是仍然勇敢地航向未知。
楚晓琦 14:55:26
罗伯特•英潘的画风写实沉重,深刻诠释了情感和历史的真实度。
楚晓琦 14:56:08
这部绘本也在台湾出版发行,台版书名叫作《航向自由的希娃》。我们觉得,书中包含的思想比自由要丰富得多,所以我们采纳了阿甲老师的中文书名,《坐渔船漂来的希娃》,一是更加忠实于英文书名,二是“漂”这个动词也很有意味,其他的就请读者慢慢品味。
楚晓琦 14:56:42
本书出版时恰逢关于阿富汗女孩的动画电影《养家之人》上映。
楚晓琦 14:57:04
面对战争,希娃跟随家人背井离乡漂在海上生死未卜,《养家之人》中的小女孩背负起家庭的重担。
楚晓琦 14:57:14
很难想象在布卡、宵禁的限制下以及在随时而来的炮火中的生活多么令人绝望。
楚晓琦 14:57:45
几个月前还有一部讲述叙利亚难民生活的电影《何以为家》。
楚晓琦 14:58:11
逃出战乱的这个小男孩赞恩和他的妹妹并没能重获新生,成了在异国他乡流离失所的难民,赞恩的妹妹被嫁给一个大她十多岁的男人,并因身体上的虐待而不幸去世。
楚晓琦 14:58:31
然而,无论希娃还是《养家之人》中的小女孩还是《何以为家》中的赞恩依然怀抱对未来的希望,这是最值得歌颂的。
楚晓琦 14:59:17
此前,阿富汗的世界文化遗产巴米扬大佛被塔利班炸毁。
楚晓琦 14:59:57
为避免国宝在战乱中遭到破坏,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藏珍宝只能在国外进行巡展。
楚晓琦 15:00:30
我们呢?我们可以在国内各个博物馆看到各件国家宝藏,并且有的文物被禁止出国(境)展览。
楚晓琦 15:00:51
真心希望同为东方古老文明国度的阿富汗战火早日停息,“文化不灭,国家永生”。
楚晓琦 15:01:21
愿世界和平,远方不再有战争、炮火和牺牲;愿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眼中有光,脚下有路,即使身处最绝望中也能怀有希望,生命之花、自由之花、勇敢之花永远在心中绽放。
楚晓琦 15:02:07
《坐渔船漂来的希娃》上市以后,其实我们并没有作很多推广,因为觉得不是每位家长都能接受这样的主题。
楚晓琦 15:02:32
然而,前段时间在当当网偶然看到这样一篇读者评论,让我觉得非常惊喜。
楚晓琦 15:04:22
对,大多绘本是温暖有爱有趣的,那么到底该不该让孩子接触到“希娃”呢?
楚晓琦 15:05:05
我想先引用几句曹文轩老师的话。他的观点是,“苦难阅读”不可或缺。
楚晓琦 15:05:26
“一部文学史,85%都是悲剧性的。儿童文学也不例外”。
楚晓琦 15:06:00
在曹文轩看来:“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忧伤、悲痛感、怜悯心,不知道感动流泪,难道这样算一个有质量的生命吗?”
楚晓琦 15:07:13
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文学,都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现实笑,文学要笑,现实哭,文学也必然是苦脸。那些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儿童文学作品,《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小王子》都是给人带来忧伤和痛苦的。曹文轩特别喜欢的前苏联作家艾特马托夫的《白轮船》,就是通过一个七岁孩子的悲剧性故事,把富有寓意的神话、孩子五色斑斓的幻想与严酷的现实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楚晓琦 15:08:16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儿童文学是让儿童快乐的一种文学。我一开始就不赞成这种看法。快乐并不是一个人的最佳品质。并且,一味快乐,会使一个人滑向轻浮与轻飘,失去应有的庄严与深刻。傻乎乎地乐,不知人生苦难地咧开大嘴来笑,是不可能获得人生质量的。”楚晓琦 15:08:56
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也认为:“好的儿童文学承担了为孩子们塑造世界观的功能,整天吃糖怎么行?痛苦或者忧伤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可以通过适当的写作手法传递给孩子们。”
楚晓琦 15:09:23
《坐渔船漂来的希娃》这本书的内容太丰富了,所以无论能理解多少,理解到哪个层次,都好。
楚晓琦 15:09:55
关于战争与和平,我们了解得太少;生命教育,讲起来太沉重。但是,即使仅从功利角度,让生活在中国当代的小朋友从《希娃》中看到战乱国家小朋友的苦难,从而珍惜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也会产生最浅显的意义吧?
楚晓琦 15:11:06
此外,《希娃》可以帮助中国的小朋友培养国际视野,认识到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从小树立起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楚晓琦 15:12:10
最后,附上阿甲老师的译后记,全文。恳请每位家长朋友花几分钟时间读一读。
楚晓琦 15:12:30
希娃:图画书版的《追风筝的人》
——《坐渔船漂来的希娃》译后记
阿 甲
第一次读到这本书就忍不住联想到《追风筝的人》,尽管当时还不知道它们之间真有剪不断的关联。
从情节来看,这是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一个大概刚到上学年龄的阿富汗女孩希娃,跟着妈妈和许多难民挤在一条相当简陋的渔船上,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漂荡。他们逃离被战火吞噬的故乡,希望能到让他们无忧无虑生活的自由之乡。在黑夜的海上,希娃回忆起故乡那些美好的日子,而恐惧和创痛仍挥之不去。幸好有勇敢、坚定的妈妈陪伴在身边,希娃在阴沉沉的怒海上做起了美梦……
实际上,这本图画书并没有真正讲希娃和家人的详细故事,而是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描述他们在逃难途中的状态,叙述中交织着现状、回忆与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意识流式的叙事方式在童书中相当罕见,因为这很可能会让小读者感到困惑。多亏插画大师罗伯特·英潘的完美呈现,一幅幅美丽动人又线索清晰的画面把读者带入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让读者跟随小主人公希娃起伏飘荡的思绪,去体验她的哀愁与喜乐。的确,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要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而是邀请读者站在希娃的立场上去体验。图画书这种特殊的形式能帮助读者借助文学与艺术体验人生、感受美,激发读者的同情,引发读者的思考。
读罢这本书,我们感到最困惑的可能是:希娃和那些难民为什么会冒着生命危险在大海上漂荡?他们最后漂到了哪里?会有人帮助他们吗?他们后来过上和平自由的生活了吗?这本书里并没有答案,但如果能引起关注和追问,作者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作者莉斯·洛夫特豪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珀斯,那是西澳大利亚州的首府。她是一位爱好旅行的教师,也是一位热心的志愿者,主要在珀斯当地的难民救助中心提供志愿服务。在从事志愿者工作的过程中,她和一些来自阿富汗的哈扎拉族难民成了朋友,希娃的故事就是来自他们的启发。
读过《追风筝的人》的读者很可能会对阿富汗的哈扎拉人有较深的印象,书中的仆人哈里和哈桑父子就是哈扎拉人。哈扎拉是约占阿富汗人口总数9%的少数民族,传说是当年成吉思汗的蒙古远征军与当地人通婚而留下的一支。他们虽然与在阿富汗占大多数的普什图人一样信奉伊斯兰教,但派系不同,普什图人是逊尼派,他们是什叶派。出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数百年来哈扎拉人饱受排挤和迫害。及至20世纪90年代塔利班控制阿富汗后,哈扎拉人的境况跌入谷底。1998年甚至发生了数千哈扎拉人被屠杀的惨案,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难民潮。《坐渔船漂来的希娃》说的就是2000年前后逃离阿富汗的哈扎拉难民。
在《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和爸爸,还有后来成为塔利班头目的阿塞夫,以及阿米尔的妻子塔赫里一家,都是普什图人,他们看不起哈扎拉人。阿塞夫要对哈扎拉人进行种族清洗,塔赫里将军即使移民到了美国也不能接受女儿家里收留哈扎拉人。即使是书中的英雄人物“爸爸”也很自然地把亲如手足的哈里当作奴仆,少年时代的阿米尔对哈桑则犹有过之;而哈里和哈桑两人却毫无怨言,至死都忠心耿耿,这也是那部小说中最让人心塞的一部分。事实上,哈扎拉人多个世纪以来被排挤到贫瘠的山区聚居,常常被抓、被卖,作为奴仆,或是做地位低下的工匠、临时工。所以,即使到了今天,他们在阿富汗仍备受歧视。我们了解了这样的背景之后再读希娃的故事,或许会有更多的感触。
2017年6月10日的《西澳大利亚报》登载了一个真实的哈扎拉难民的故事。作者祖碧达6岁时(2000年)与四个兄弟姐妹随母亲坐船漂到澳大利亚,后来定居于珀斯,17年后已经是新闻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一家的故事曾在2001年上过《西澳大利亚报》。当年,祖碧达的父亲在战乱中被杀害,勇敢的母亲没有告诉五个孩子真相,而是带着他们艰难地穿过多个国家的边境,在印度尼西亚登上了一条偷渡的渔船,希望运气好的话可以漂到澳大利亚。海上的艰险难以想象,男人们在呼喊,女人们在祈祷,孩子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幸运的是,他们漂到离印尼群岛不算太远的澳大利亚的圣诞岛时,被巡逻的海军救下。祖碧达一家获准留在了珀斯,最终入了澳大利亚国籍。
祖碧达或与她类似的哈扎拉女孩应该就是希娃的原型。书中讲到希娃的梦:“她梦到许多笑脸,在新的土地上,人们在欢迎她的到来。在这里,她不再恐惧,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里,她可以再一次自由地学习、欢笑,再一次尽情舞蹈。”这正是祖碧达后来的经历。她和家人得到许多陌生却热心的澳大利亚当地人的帮助,尤其是那些志愿者们。祖碧达最信赖的一位志愿者名叫朱迪丝·沃森。朱迪丝将满怀恐惧和怯懦的祖碧达安顿在自己家里,可是小女孩太想爸爸了,实在睡不着。朱迪丝就带她到外面的院子里,让她一边躺在自己怀里一边欣赏圆圆的月亮。朱迪丝安慰孩子:无论你爸爸在哪里,这轮明月也一样会照着他。祖碧达就这样甜蜜地进入了梦乡,从此爱上了明亮的月光。读到这样的故事,的确让人心中充满温暖和希望。
本书的作者莉斯一定也是这样暖心的志愿者。从献词来看,她和丈夫、两个女儿也都与阿富汗移民交上了朋友,而且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这肯定是促使她写下希娃这个故事的原因之一。不过,我想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她想引起更多人的理解与关注,尤其是属于人类未来的孩子们。
虽然图画书里的故事富有诗意且充满希望,但现实却不容乐观。实际上,难民的涌入对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都会带来一定的威胁,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承担安置难民的责任。就在“希娃”们漂到那片新土地时,已有当地政客呼吁要将他们拒之门外。到了2014年,不少哈扎拉难民被强制遣返阿富汗,等待他们的是非常可怕的命运。所以,如莉斯·洛夫特豪斯与罗伯特·英潘这样的澳大利亚文化人觉得有责任帮助公众(尤其是孩子们)了解这些外族人,知道他们同样是勤劳、勇敢、文明而且对他人充满友善的地球人。
说起来,阿富汗与中国毗邻,古称“大月氏”,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冲,远溯至西汉年间就与中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但是,实际上它对普通的中国人来说非常陌生而遥远,在没有读过《追风筝的人》之前我并不知道哈扎拉人的存在,在没有翻译这本书之前我对哈扎拉难民的困境与去向也一无所知。这个关于希娃的故事帮助我第一次了解到哈扎拉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丰富的情感世界。我想这对于中国的大人和孩子都同样重要吧。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我们的孩子更应该心怀世界,至少努力去了解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特点与价值,在未来有条件时努力对世界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当然,带孩子读其他民族的苦难故事,或许能帮助他们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美好的生活,同时领略人类在艰难困苦中所展现的巨大勇气。想想看,就像希娃的妈妈,即使在漫漫无边的黑夜怒海上,仍然满怀希望。
好的图画书,一定要给孩子带来希望的力量。
楚晓琦 15:18:36
再转发一篇文章,各位家长朋友有空时也可以读一读。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TE1MTU1Ng==&mid=2650737202&idx=1&sn=0c15d38b04b1e8fe4381b24a276556cd&chksm=f1045119c673d80fd16d7cea8bf6b51413a69b2f84ef6fd527351a7f98c2417f064b63e4cd91&mpshare=1&scene=23&srcid=10108rvlLVtsvNmpqUzxXQ5d&sharer_sharetime=1572938333246&sharer_shareid=5c90e5adbf63959426150e7b33316abc#rd
楚晓琦 15:18:59
SY-小斑马爱睡觉 15:19:24
楚晓琦 15:19:46
其实到这里今天的分享就结束了,但是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有沉重,也有其他。不过,更加希望家长朋友能和小朋友一起读一读、看一看,感受一下。真的无论吸收多少,无论有什么样的体会,只要读了,就有自己的收获。楚晓琦 15:20:49
现在网店折扣很低,请大家支持这个小众主题的绘本,谢谢!
http://product.dangdang.com/26909327.html
楚晓琦 15:21:36
有读者问,这个结尾为什么是开放的,为什么不是希娃到达彼岸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我觉得这样更加真实,而且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只能说,真心希望也祝愿每个希娃都有好的未来,甚至希望以后不会再有坐渔船漂在海上的希娃。
楚晓琦 15:23:04
是的
楚晓琦 15:23:44
感谢聆听,愿大家读书有收获!
楚晓琦 15:24:37
有哇,你们的反馈也让我看到了引进出版《希娃》的意义所在。谢谢你们!楚晓琦 15:30:02
01-15 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