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浮宫艺术课》之平等《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看2858 | 回复4
-
隶涵妈妈 楼主
这一讲我要带你去德农馆1层的702号房间,去看一幅非常有名的画作。
据说在卢浮宫里,除了“三宝”之外,人气最高的就是这幅画了,它就是《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画面见证的是法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那便是1804年,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的加冕大礼。围绕着这幅画,我也想跟你聊一聊,和法国有关的“平等”这个关键词。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Sacre de l‘empereur Napoléon Ier et couronnement de l’impératrice Joséphine dans la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le 2 décembre 1804)
1806-1807年,6.21x9.79m
@德农馆1层702号房间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这幅画长近10米,高6米多,可是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了。画里有近150号人,每一个人,都被画得栩栩如生。
在这幅画里,大到气势恢宏的圣母院殿堂,小到人物披风上的绒毛,可以说是无一处不精致。
顺着画家给出的光线,你的目光首先就会被画面中心的拿破仑所吸引,他高举着皇冠,正要为皇后约瑟芬加冕,这两个人,都穿着极其华丽的衣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一般人站在这幅60平方米的画作面前,都会感到非常的震撼。但我想说:它终究只能算是一幅小画,而我还要带你去看一看它背后的那幅历史“大画卷”。在那幅大画里,拿破仑不是永恒的英雄,他头上的皇冠也戴不了多久。
那么,这“小画”和“大画”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儿呢?
“还原”拿破仑的巅峰时刻
法国大革命开始于1789年,从那以后,整个国家就一直处于剧烈的震荡之中,一直到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法国社会才逐渐地稳定下来。这中间经历了长达80年的混乱,而拿破仑就是在这期间登场的。
这幅《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所描绘的,就是他脱下军服,披上加冕长袍,戴上皇冠的那一刻。在那一刻,拿破仑达到了权力的巅峰。
现在,我就来带你仔细看看,拿破仑的宫廷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圣手雅克·路易·大卫是怎样去描绘这个时刻的:
首先,大卫用他一流的写实画功,为我们还原了那个盛大辉煌的加冕场景。这也正是拿破仑想要的,因为他想让自己加冕的那一刻成为永恒,想让所有的人,都真实地感受到,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帝王。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这幅画,在尺寸上,是卢浮宫第二大的画作。大卫把画画那么大,是想往里面放下150来号人,他们都是当天来参加加冕礼的人,有各个国家的贵族、大使,还有拿破仑的亲人。
我不得不承认,这幅画真的是新古典主义画派里的珍品。要知道这个画派,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实,而大卫将这一点,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
你看画里的每一个人,脸上的表情都一清二楚。同时,大卫还仔细描绘了巴黎圣母院的内部装饰,他特意在背景里,加上了绿色的帷幕,让加冕礼又多了一丝宫廷式的戏剧感。
在整幅画里,大卫所描绘的最为经典的人物,就是拿破仑。在这里,我要提醒你注意拿破仑身上的细节。
大卫所呈现的,是拿破仑的侧面,他头上戴着黄金与钻石打造的桂冠,身上穿着金色镶边的白色天鹅绒上衣,外面还披着一件红色的披风,上面绣着老鹰的图案。
注意啊,桂冠和老鹰这两个符号,在古罗马时期,就是帝王的象征。
大卫这样去描绘拿破仑,难道只是为了在艺术上复古吗?这样说,的确也没错,因为新古典主义画派除了写实,另外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复古。
但大卫这样画的真正意图,在我看来,还是因为拿破仑对古罗马的热爱,他一直希望能在法国这片土地上,建造一个像古罗马一样伟大的帝国。这一点,你从他在巴黎所建的大量的仿古罗马的建筑上,就能看得出来,比方说“凯旋门”。
虚构出来的历史场景
大卫作为拿破仑的宫廷画家,对老板的心思,自然是了如指掌。为了美化拿破仑的帝王形象,凸显他的至高权力,大卫甚至不惜作假,所以在这幅画里,有好几处都是虚构的:
这第一个虚构点,就是拿破仑的加冕场景。
一般皇帝加冕,都是乖乖地跪在教皇面前,等他为自己戴上皇冠。但拿破仑倒好,他是直接走到祭坛前,拿起皇冠,自己戴上了,这就相当于拿破仑自己为自己加冕了。
大卫原本画了这个场景的草图,但后来又删掉了,估计是怕画出来舆论压力吃不消。
后来大卫所画的,也就是留存下来的这幅画,是已经加冕完的拿破仑,正特别威风地为皇后约瑟芬加冕。不得不说,大卫真是个老滑头,这样一来,就能完美地避开拿破仑为自己加冕的尴尬一幕了。
第二个虚构点,就是教皇的态度。
加冕那天教皇其实快气爆炸了。你想想看,按照传统,皇帝是要跑到罗马去加冕的。拿破仑直接把教皇拽到巴黎来也就算了,要命的是,他还自己为自己加冕了,教皇能不崩溃吗?但他也没办法啊,只能板着脸,呆坐在那里。
大卫原来就是这样画教皇的,但拿破仑看完初稿以后就说:“我好不容易把教皇弄到巴黎来,总要让他有点用啊!”言外之意嘛,就是“在我的加冕礼上,怎么能够有人闹小情绪呢?更何况那人还是教皇,他代表的可是整个天主教啊。”
大卫那个人精听完以后,马上就把教皇的模样改了,让他的嘴角上扬,一副微微笑的表情,还把他的右手,摆出了一个“赐福”的姿势,表明他打心底里,百分之百地祝福这场加冕礼。
可以这样说,统治了欧洲几百年的“君权神授”思想,在这里是做了暧昧处理的。拿破仑虽然觉得自己的权力,都是靠南征北战打下来的,和宗教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他也并不想放弃来自宗教神权的加持。
这第三个虚构点,就是皇室的形象了。因为光有拿破仑拉风是不够的,他妈和他老婆,也必须要显示出皇家的气度。
皇后的问题在于她的年纪,要知道约瑟芬可比拿破仑大6岁,而且在加冕的时候,她都已经当外婆了。
但大卫笔下的约瑟芬,脸上可是一丝皱纹都没有,她的头发整个向上盘起,鼻子挺拔,嘴角微微上扬,真的是好标致的一个美人。她跪在地上,双手合十,静静等待着拿破仑为她加冕。
在这里顺便说一句,这幅画里,皇后约瑟芬戴着的耳环,现在就放在卢浮宫的“阿波罗画廊”里,你还能顺便去欣赏下真品。
至于拿破仑的老妈,是因为和儿子吵架了,那天根本就没出席加冕礼。但帝王无家事啊,不管发生什么,皇室形象必须圆满。所以大卫还是把她老人家,画在了贵宾席上,乐呵呵地坐在那里。
拿破仑的转折点
这幅画,拿破仑看完以后喜欢得不得了,对大卫赞赏有加。但画里的这个帝王形象,处处体现着皇权和威严,甚至还虚构了神权加持,这跟革命中被砍头的国王路易十六又有什么区别呢?
法国大革命的目标,原本是为了终结国王和贵族统治的等级社会,从此迈向一个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其中一个重要的革命成果就是《拿破仑法典》。
有位西方学者曾经说过:“这部法典,牢牢树立了法律之下的平等原则,给法国带来了法律和司法上的统一。”所以我认为,比起加冕礼,这才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大画卷。然而也恰恰是拿破仑本人,放弃了他曾经树立的对革命、对平等的信念。这个“加冕大礼”就是他背叛自己理想的转折时刻。
当然,画里如日中天的拿破仑,无论怎样,也想不到11年以后的结局:他遭遇了滑铁卢,一手建立的帝国灰飞烟灭,而他自己,也被流放到南大西洋的一个小岛上,7年之后,他就在岛上去世了。
拿破仑幻想着效仿古罗马的帝王屋大维,但他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和屋大维差了1800年。虽然拿破仑他战功赫赫,但当时的法国,已经经历了15年的革命,走到这个历史时刻,旧的集权制度是不可能再成立了。
在思想上,法国已经受到了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冲击,经济上,新兴的资产阶级要夺权,受剥削的农民想要拥有土地。
在经历了那么多年的革命洗礼之后,那些加冕服、皇冠,在人们心中已经没有什么权威性了。你想啊,连国王和贵族都能被他们赶上断头台,很显然那个时候,平等才是大势所趋,再豪华的加冕礼,也不过是一场权力的春梦。
本讲小结
首先,这一讲,我们聊到了“平等”这个关键词,而这幅关于拿破仑加冕大礼的名画,刚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视角。
拿破仑称帝的时候,法国大革命已经开展了15年,平等的思想在迅速地传播着,旧的集权制度,其实已经不可能再恢复了。而且不光是在法国,整个欧洲都在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而这个加冕大礼,却让拿破仑的革命英雄形象,完全崩塌了,所以即便这幅画再光彩夺目,也没有办法掩盖拿破仑他那惨淡的结局。
第二,拿破仑出于政治宣传的目的,让大卫为他画了这幅《加冕大礼》。而大卫为了凸显拿破仑至高无上的帝王形象,在画里虚构和美化了很多情节,所以这并非一幅完全写实的画作。但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它又的确是一件新古典主义绘画的精品。11-07 18:37 -
郧丽 2楼这副画看起来好震撼,人物细节描述的特别细致11-08 08:07
-
鸭丫0815 3楼原为这幅画背后还有这么多事11-24 21:05
-
隶涵妈妈 4楼边欣赏画边看故事,感觉越是喜欢呢。
这副画看起来好震撼,人物细节描述的特别细致
郧丽 发表于 2019-11-08 08:0711-25 10:53 -
隶涵妈妈 5楼每幅画的背后的故事都非常的精彩,或许有一天我们是有机会去卢浮宫博物馆看到这幅画,到时候估计的感受会更不一样的呢。
原为这幅画背后还有这么多事
鸭丫0815 发表于 2019-11-24 21:0511-25 10:54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