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冈石窟资料(一)
看1889 | 回复2
-
WYH_0411 楼主
云冈石窟
·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雕凿,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
·景区分为景观区和石窟群,其中石窟群是最大的看点,分为三个区域,目前对外开放的洞窟大约40个。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第五六窟为双窟,窟内壁画精美绝伦,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的石窟。
·景区内还有石窟博物馆,展出石窟残件,可以了解石窟的历史。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云冈石窟的开凿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着鲜明的风格,早期为北魏 <font]洛阳 之后的作品。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这个时期即云冈中期石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四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
第八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云冈石窟第7、8窟开凿于公元471年至494年,是云冈营造最早的双窟,也是云冈中期石窟雕凿的开篇之作。重层布局的壁面、分栏长卷式浮雕画面、窟口崖面上雕饰斗拱的窟檐外貌、重层楼阁式的高塔,刻画出中国汉式殿堂形式的格式布局。
第7窟南壁最引人注目的是双手捧物于胸、单腿跪状的六位供养者。他们发髻高耸、面貌祥和,双肩飘带自然翻飞,民间也将其称为“云冈六美人”,是西域造像融入东方元素的上乘之作。
第8窟又叫“佛籁窟”,在该窟明窗西侧有云冈石窟唯一的露齿微笑菩萨。菩萨双手合十,头略略倾向右前方,两嘴角微微上翘,露出六颗洁白的牙齿,两颊一对酒窝,网友称其为“萌菩萨”。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折叠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中国音乐的重要资料。编辑本段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 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丰润 优美,精雕细琢、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让人目不暇接,缤纷饱和的色彩运用展现了高超的艺术魅力。绚丽多彩、美轮美奂的石窟,无数的大佛像以飞天、佛塔、火焰纹、莲花纹等为装饰陪衬,华丽中又不失庄严。
洛阳 ,也戛然而止了,洞窟规模小了许多,都是一些小窟小龛,已经没有当年的风采,不复当年的气势虽然晚期所开凿的石窟没有前期的那么霸气,但也不失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精致秀气、清新脱俗。
辽金时都曾经对云冈石窟进行维修,清代尤盛。
清代官方曾经对云冈石窟进行过多次整修,当时为了防止石窟被风化,工匠在石像中打孔再插入木棒,然后再在木棒上缠上麻绳以增加石像的摩擦力,防止后期外覆的泥土掉落,再在石像上覆土并彩绘。只是由于清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华民族都处于动乱之中,这些泥塑没人维护。随着时间的侵蚀,泥层脱离,裸露的木棒腐烂,就留下了现在这些千疮百孔。初衷是为了防止雕像被风化,但是在石雕之上打孔,属于破坏性保护。
刚进入景区大门有个小的放映室,每隔两分钟播放一遍介绍性影片,13分钟,建议散客观看后参观。现存有主要洞窟45个,但皇家修建也就是观赏度最高的只有前20窟,后面是迁都 洛阳 后,皇家修建停止,当地的达官贵人修建的小型洞窟,与前20窟完全没有可比性。05-27 16:04 -
冰钰愛玥 2楼先了解好是不错的05-31 14:06
-
鸭丫0815 3楼原来你们都是这样做准备的。06-14 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