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机四伏的童年——莫里斯·桑达克的绘本(转)
看5306 | 回复3
-
帅小虎 楼主
【致哀桑达克】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 Sendak)于2012年5月8日因病逝世,享年83岁。这位享誉世界的美国作家和儿童插图画家以其非凡的艺术成就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童画界的毕加索”、“图画书创始以来最伟大的创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第41期
危机四伏的童年——莫里斯·桑达克的绘本# O" ?' K4 y W9 F1 s1 q' a( @: F
记者:陈赛% ^! S9 x- u0 a# u& s
真正塑造我们的,是那个我们很少有人有勇气去面对的孩子——那个远在教化到达你的心灵之前,没有耐心的、索取无度的孩子,那个想要爱和权利,又总是嫌不够,总是在生气和哭泣的孩子。——莫里斯·桑达克
在最新一期《名利场》上看到莫里斯·桑达克的照片。一片阴郁的丛林里,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眉头紧锁,一只同样衰老的德国牧羊犬相伴左右。他的新作《Bumble Ardy》,主角是一头猪,9岁了过一次生日,于是给自己办了一次盛大的生日化装舞会。
又是一个孤独的、不快乐的男孩——桑达克永恒的主人公。他们是彼得·潘的对立面。事实上,如果你真的了解彼得·潘,会发现那根本不是一个不想长大的男孩,而是对死亡迷恋,对“活着”怀有深深的恐惧。! W9 T% y3 @8 Y: h" ~0 ~, P4 _! K6 s
危机四伏的童年 r( _" K6 z# j- g: Q" `
在儿童绘本作家中,桑达克绝对是一个怪胎。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吓唬小孩子。在他的绘本里,孩子总是被置于各种危险的境地。《野兽出没的地方》,小男孩麦克斯虽是野兽之王,但随时有被野兽吃掉的可能性;《厨房夜狂想曲》,小男孩米奇被厨师误当成牛奶,差点在烤箱里烤成蛋糕;《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女婴米莉被5个小鬼绑架,而她的姐姐一开始根本不想救她。
在他看来,童年是人生最没有安全感的一个阶段。你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甚至不能指望父母。《在那遥远的地方》中被绑架的米莉,是照着20世纪30年代查尔斯·林白的幼子画的。林白之子绑架案发生之时,桑达克才4岁。如果一个孩子,父亲是飞跃大西洋的国家英雄,母亲是世界公主,家中有德国牧羊犬守护,居然还被人绑架和杀害,那么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还有什么指望?桑达克曾说,他的一生只纠结于一个问题:孩子是怎么活下来的?% I, G _) y* l9 R! O
在他的绘本里,他能提供的唯一武器是白日梦、幻想、疯狂的想象力——创造一种假的生活来保护自己。5 N+ D. o7 R" e9 C+ W
《野兽出没的地方》,在对妈妈的愤怒中,麦克斯的房间长出一片树林,藤蔓爬满天花板,四壁变成旷野,汪洋大海上漂来一只“麦克斯号”小船。他扬帆起航,过了一夜又一天,过了好多个星期,过了几乎一整年,一直去到野兽出没的地方……/ }3 b# h, c0 _4 ~
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故事,是在北京的红泥巴儿童绘本书店里。店主阿甲从一堆五颜六色的绘本中挑出这本书,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这本书他大概给小朋友读过无数次了,但还是一脸沉醉的样子。我在心里嘀咕的是,就18页画,十来句台词,至于要花8年的时间吗?后来,这本书翻久了,渐渐体会出其中青橄榄般的余味。不仅画面充满隐喻与符号,连文字的起承转合也有着梦一样的特质,好像作者真的抓住了某个我们意识不到的宇宙。* C& y4 n2 " s% @& x) M3 ?
不久前看到一篇论文,谈到《野兽出没的地方》的许多细节,与心理学的最新研究不谋而合,比如人对时间的感受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通常会感觉自己是在时间中穿行,而不是时间向你走来,而感觉自己在时间中行走本身也会引发愤怒的情绪。难怪当麦克斯到达旅程的终点,直接与自己内心的野性相遇。5 s9 F# r% e6 r3 S
就像桑达克绝大部分的绘本故事,当主人公回到现实的时候,大都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平静与和解。按照心理学的解释,这是孩子通过想象,将创伤性的经验转化成生存和成长的正面能量。所谓“没有杀死我的,让我更强大”。- p5 ?' O- z& x1 v, F. v* D$ Q
多年来,探讨桑达克绘本的心理学论文堆积如山。在心理学家看来,桑达克最大的成就,是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儿童内心强烈的挣扎,那些被压制的,或者无从表达的,对于自己,对于所爱的人的焦虑、恐惧、愤怒。在萨尔玛·莱恩(Selma G.Lanes)所著的《莫里斯·桑达克的艺术》一书中,桑达克也这样总结自己的三部曲——《野兽出没的地方》、《厨房夜狂想曲》和《在那遥远的地方》:“它们都是同一主题的变化:孩子如何控制不同的情绪——气愤、无聊、恐惧、挫败、嫉妒——并设法接受人生的事实。”
但是,关于世界的真相,人生的事实,告知多少才算合理?一个孩子需要知道多少,才能准备好面对这个世界?当真相摧毁信仰、摧毁希望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对儿童才是不合适的?这些问题曾经深深困扰着桑达克。虽然他的每个故事都以大团圆结局,又总是忍不住留下一个危险的尾巴。当麦克斯从野兽之国归来,发现妈妈已经为他准备好晚餐,而且还是热的。就最后一个词应该是“热”(Hot),还是“暖”(Warm),桑达克与一向关系极好的编辑之间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最后他赢了。4 [, K2 K) n* g& k6 d ?! D( x7 @* }
“‘热’可能让你烫到舌头,或者陷入麻烦。于是故事又有了开放的空间。童年不会在一个故事里结束,而是不断发生。焦虑和愤怒还会继续。”他说。( w2 o* o( B* {2 J/ Q$ a
经常有人问他,麦克斯后来怎么样了?他总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他一把年纪了还没结婚,还跟妈妈住在一起,一辈子都离不开心理医生。”3 L$ t( `. |' I! ` m
布鲁克林街上的孩子们
桑达克没有孩子。他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对于儿童狂躁本质的洞察力,完全来自自己的童年。7 r8 m/ Y. P5 w2 Q" , V7 E
回到20世纪30年代的纽约布鲁克林,莫里斯·桑达克就是一个孤独的、不快乐的男孩。作为犹太移民的后代,他从小在一种哀悼的气氛中长大。父母和周围的大人灌输给他一种“负罪感”——日常生活的一切愉悦都是罪恶,因为他可怜的亲戚们正在集中营中悲惨地死去。在街上玩球是罪过,连笑都是一种罪过,因为集中营里的小孩不能笑,不能玩球,你怎么敢快乐?- h; C- o2 W- t1 Z2 ~! r
再加上自幼多病,他很早就体验过死亡的威胁。祖母给他缝过一套全白的衣服,这样死亡天使会误以为他已经死了,而不至于带走他。事实上,他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个意外。因为经济困难,他的父母好几次试图打掉胎儿,但都没有成功。后来他们把这件事情当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给他听。: l" s7 A# R5 j' T! F
不上学的时候,或者没有电影可看的时候,童年的桑达克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窗边看街上的孩子,画他们的故事。他第一本自己作图作画的绘本《肯尼的窗户》出版于1956年,就是一个男孩坐在窗边,回答一些像梦游一样的问题,比如:你总是想得到你以为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吗?. u) E& ? T5 @
他记得童年那条街上所有的孩子:罗西喜欢在后院排练戏剧;隔壁的小女孩海伦经常被父亲打,打完后她会下楼来在街上玩;一个叫珍珠(Pearl)的小女孩生病死了。他第一次知道,原来孩子也是会死的。有一天,他和好朋友洛伊德在街上玩球,洛伊德为了追他扔出去的一个球被车撞死了。他看着他的身体整个飞出去,他后来的很多作品里都出现孩子在飞的画面。
% i$ ]2 v- U! ]: E$ s3 w 对于死亡,他一直有一种尖锐的敏感。一种时日无多的无助感笼罩着他的整个童年,并蔓延到他之后的一生。而他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将生命看成是借来的时光——灾难是常态,好事当奇迹。0 f" g* Y; [; }: F) e8 m, c
在一次采访中,他用德国诗人克莱斯特的一篇小说《智利地震》来说明他对人生的看法。那篇小说是讲一对恋人,因为门第悬殊,未婚生子,男人即将被绞死,女人被判烧死。突然地震发生,整个城市被摧毁。他们各自在混乱中逃离,在废墟中再次相遇,得以一家团圆。当他们最后到达教堂做弥撒时,却被人认出,全教堂的人把巨大的浩劫归罪于他们。这对生死恋人躲过了大地震,却在教堂里被疯狂的群众围攻而死。
这就是桑达克所认为的生活——扭曲中的扭曲。但当极度的悲观变得难以忍受时,他还有莫扎特的音乐。克莱斯特和莫扎特代表他生命的两极。克莱斯特代表死亡与毁灭,莫扎特则是一切完美的平衡。他更希望倾向莫扎特,但克莱斯特的一面不停地告诫他,任何一分钟,你都可能分崩离析,你所创造的一切东西不过是幻象,随时会破灭。在莫扎特的《木星交响曲》与克莱斯特的《智利地震》之间,不过弹指一瞬。) i4 R4 }+ g7 I: r7 [8 O9 u$ M
多年以后,桑达克曾经给罗西打电话,说,我是以前总坐在窗边的那个家伙。罗西说,我还记得你,你在做什么?他说,我在画画,编关于你们的故事。1 b8 J! D9 Z, A9 l
“我并没有比别人画得更好,或者写作更优美,如果我曾经做过什么,那就是让孩子表达他们真实的自己。他们无礼、暴力,但也可爱。即使在最可怕的命运之前,也有欢笑的能力。他们同样懂得死亡、悲伤。他们无意伤害谁,只是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一个成年人到底能多大程度上接近自己的童年?对桑达克来说,这可能从来不是问题。所谓长大成人也是一件“皇帝的新衣”。是谁在童年和成年之间划上一条界线?他今年83岁了,还在处理3岁时要面对的问题。他仍然像孩子一样容易悲伤、愤怒、受挫折。“你以为一个人长大以后就能洞悉一切、通情达理,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儿童可以解读任何事情的内在含义,反倒是成人在阅读最表面的东西。”& S6 y9 r F" z
为什么是绘本
桑达克高中毕业后就开始自谋生路,为一家玩具店兼童书店装饰橱窗,并坚持在夜校进修艺术。一次机缘巧合,他结识了哈珀出版社(Harper & Row)的主编厄苏拉女士(Ursula Nordstrom),后者把他引入童书世界,促成他与多位儿童文学界的名家合作,为他们的作品画插画。6 V% Y% L/ D% `% O$ l2 r( ?5 { ~
桑达克创作很勤。从22岁开始,差不多每年出一两本新书,至今为止,已经有100多本绘本、插图。他以水墨钢笔画见长,画风奇特而细腻,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过安徒生插画奖的儿童插图画家,被称为“童画界的毕加索”、“图画书创始以来最伟大的创作者”。
在绘画方面,他几乎完全是无师自通。也正因为如此,他似乎从来不觉得绘画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艺术。音乐与文学才是。他崇拜莫扎特、舒伯特、赫曼·梅尔维尔、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他曾经为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童年》画插画,但立刻就意识到这是个“灾难”。插画不坏,但原书并不需要它们。他感慨自己在跟一个天才争斗,结局不可能完胜,他不可能画得像托尔斯泰写的那么好。
曾经有记者问他,像你这样有才华的人,画儿童绘本不觉得委屈吗?2 g& X* R- h5 v- x
对于这个问题,他引用了他钟爱的一位女歌唱家克丽斯塔·路德维希(Christa Ludwig)的回答。有人问过她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总是唱舒伯特,他的音乐简单得像维也纳的华尔兹?女歌唱家笑道:“舒伯特如此宏大,如此精巧,他只是挑选了一种看似卑微安静的形式,这样他能爬到那个形式里面,爆炸开来,以极简主义的形式,完美地表达出每一种情感。”桑达克大概也是如此。他在机缘巧合中挑选了一种最简单平凡的形式——在四五十年代,儿童绘本是最没地位的一种艺术形式,甚至没有人邀请他们参加新书派对——却发现这恰恰是与他最契合的一种形式。0 |+ d% D t5 `7 H5 c1 u% y
其实,自80年代以后,桑达克已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戏剧艺术上,为歌剧和芭蕾设计舞台布景和服装,像莫扎特的《魔笛》、普罗科菲耶夫的《三橘爱》。但连他自己也承认,只有回到绘本,回到童年的主题,他才感觉到最自由的创作状态。
他79岁那年动手画《Bumble Ardy》。其间,相伴50年的同性恋人死于癌症,姐姐去世,而他自己又做了一次心脏搭桥手术。他说,画这本书是他在死亡的惨淡中保持理智的唯一手段。颇有意味的是,这也是他所有故事中最欢快的一个,色彩前所未有的温暖和明亮。+ C3 w! _& W; G) ~7 a9 @
在这一点上,艺术家与孩子是一样的——你总能创造一个新的世界,那里发生的事情比真实的世界要好。
爸爸出门不在家,小女孩爱达要帮妈妈照顾妹妹。有一天,几个小妖怪把爱达的妹妹偷走了。爱达穿上神奇的黄雨衣,带着号角,出发去找妹妹……故事跌宕起伏,内涵丰富而深刻,直面书写孩子的复杂情感:恐惧、嫉妒、愤怒……并让孩子通过幻想中的历险,运用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从而实现心灵的成长。莫里斯?桑达克对孩子有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对“童年是什么”有特别深刻的把握,加之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让全世界的孩子们深深沉迷.05-09 10:41 -
文博妈 2楼喜欢《野兽出没的地方》。05-09 11:34
-
dearhxf 3楼早上刚听到这个消息,致哀!05-09 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