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中书》——绘本中的异度空间
看7932 | 回复2
-
爱子乐 楼主
约克•米勒挑战图画书表现极致的《书中书》在2001年诞生了。该书趣味性十足,画家实验性地将视错觉艺术运用其中:在二维纸面上构造出三维空间。荷兰版画艺术家艾舍尔(M. C. Escher)一生创作了数量相当可观的视错觉艺术作品,热爱空间几何学的他沉迷于现实世界不可能存在的“荒谬”图形,让可能与不可能交织在一起,使画面充满思辨的意味。《书中书》正有异曲同工之妙,约克•米勒将平面与立体、真实与虚幻一股脑融入书中,借助视错觉规则合理表象下的矛盾荒谬,阐明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小道理……
封面的设计堪称大胆,护封缺失一角,撕开的裂口让人心头一惊,仔细琢磨原来是画家的恶作剧。封面演绎的正是内文中小孩儿撕开包装纸的那一刻,移情入画,读者便成为图画书中的主角,随即展开一场穿梭时空之旅。小孩儿收到图画书左看右看,被画面中描绘出自己手捧图书,由大至小、环环相套、依次排列的放射状图样所吸引,由于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这种大小图形的远近排列带来了视觉上的景深感,于是读者便能在平面中获得置身于三维空间的视错觉。小孩儿凝视放射图形的中央,试图在视错觉的最远端一探奥秘,入神之余,更拿来镜面反射,放大镜放大,甚至戴上妙妙眼镜,最后终于成功进入书中世界,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该书在创作手法上依旧遵循着坚实的写实主义,甚至逼近现实,展现出一种超客观的理性态度。画家不厌其烦地将笔触层层相叠,那些丝丝缕缕清晰可见的毛发,斑斑驳驳无限扩张的木纹,星星点点地面瓷砖上的凹凸肌理,甚至画家脸上泛起的点点胡茬儿都被严谨刻画,这些皆是画家模拟真实世界的手段。书本中的世界为达成与真实世界的反差,色彩被抽离出来,以强烈的黑白铜版画形态呈现,却依旧布满那繁密到极致的重重纹理,丰富了画面细节的同时更呈现出与真实世界唇齿相接的逻辑关系。
约克•米勒对于纹理的热爱不禁让我联想到另一位艺术家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她1950年代便开始无休止地描绘斑点。在她看来那些斑点像是生命中最基本的元素,更像是来自宇宙和自然的信号。她曾用“地球也不过只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来表述自己的宇宙观。同样的,约克•米勒的写实主义,依赖着对物体本身肌理质感的再现,它是存在物质皆摆脱不了的共同要素,于是斑点、纹理制造着自然界中的连续性,并如同网一般扩张,营造出无限延伸的空间,置身其间的读者难免会在真实世界与幻境的边界上迷失方向。
“迷失”绝不是画家创作的初衷,在迷失中鼓起勇气、努力辨识,在纷繁的大千世界里学会观察、思考才能远行万里。“看”绝对是该书的关键词,“看”的行为可解读为“探索”,小孩儿观察书本借助的浴室梳妆镜、放大镜、妙妙眼镜皆是探索的工具与方式。方式千差万别,不变的是那颗萌动的好奇心,一探究竟终究要靠眼睛,书中画家用眼来诠释好奇心,懵懵懂懂孩子水灵灵的眼、沉着冷静画家温柔的眼、纽扣般质感十足卡通兔子的眼,更有一副猫眼摄人心魄,仿佛具有参透宇宙奥秘般的魔力……重重的眼,重重的好奇心,焕发出重重探索的可能性,更塑造着重重的梦想、重重的未来。
对比内文最后一页与开篇孩子手里的书,猫取代了兔子的位置,这是书中孩子探索的成果。而文中贯串始终,用第二人称“你”指代的小孩儿其实泛指阅读《书中书》的每一位读者,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约克•米勒处心积虑满足“你”发现与探索的乐趣,在阅读中,在生活里。
无论何时何地,因为好奇,所以探索。
爱子乐经典绘本推荐
08-25 09:27 -
qiqiayiyi 2楼感觉是很好玩的一本书。有机会让宝宝看看。08-25 10:14
-
凌恰 3楼很奇妙的感觉,谢谢介绍,去关注一下08-27 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