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文明素质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从3岁起,随着社会交往的逐渐增多,他们已开始形成最初步的是非观念和爱憎感情,对好与坏、美与丑的概念也逐步有所辨别。在正确合理的教育和影响下,幼儿到了五六岁,一般就具备了一定的抑制自我愿望,控制自我行为的能力,并能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作出初步的评价。这些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都为我们进行文明素质的培养准备了必要条件。所以父母应从幼儿懂事的时候起,就要注意培养他们具有文明素质。
作为大多数父母都能注意到幼儿文明素质的教养,将文明的种子尽早植入孩子的心田。但是,也有不少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物质要求和智力发育,忽视了孩子道德文明的培养,结果导致了他们对人的冷漠、自私和无礼等等。这样就会严重妨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那么怎样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实际,培养他们具有文明素质呢?
首先,父母要身体力行,做文明的表率。孩子的文明素质不是先天生就,而是受所处环境的教育和影响形成的。尤其家长的榜样十分重要。常言道:家长是孩子天然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做出样子,孩子也就会自然仿效。有的家长为了在孩子纯朴的心灵上,打下文明的烙印,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比如,有时不慎碰了孩子,马上就说:“对不起。”这看来是小事情,但对孩子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其次,要注意把孩子从生理的和心理的“只顾自我”中解脱出来。当孩子逐渐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后,在与人的接触中,常常提出“我要”、“给我”一类的要求。这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正是孩子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一大进展。如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时给以正确的启发诱导,就能逐渐使孩子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进而培养出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反之,如果给孩子灌输“家中的一切都是为了你”的思想,生活上再娇惯放任,无形之中孩子就可能滑入自私自利的泥掉中去。
再次,要使孩子在孩子们的集体活动中养成文明素质。父母应鼓励孩子多与周围的小朋友接触,让他在孩子们的集休活动中认识自己,认识集体,关心周围,尊重他人,养成友好互助、为集体负责的品质。假如父母唯恐自己的孩子受人欺负,而把孩子关在孤独的家庭小天地里,则势必将孩子内心潜伏着的“社会性”需要和锻炼机会葬送,孩子的文明素质也无从谈起。
最后,要注意从日常的文明礼貌行为抓起。文明素质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个终生的教育。它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很具体。因此,对幼龄儿童的教育不宜操之过急,“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是不可能的。应从最基本的讲文明、懂礼貌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逐步巩固、加深,以致养成习惯。
孩子的心灵是洁白无暇的。只要父母以身作则,引导得当,文明的种子一定能够在孩子的心田中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