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详细页

小孩子进补的几个误区

在冬至季节开始进补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习俗,认为冬至到立春一段时问内进补容易收效,这与自然界四季动植物的活动规律相符。即冬季主收藏,故此时进补可以增强人体的抵病能力。对于体弱的儿童,在冬令服一些滋补药确实可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然而应用不当会有不少副作用。

小儿进补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价格贵=营养好

冬季某天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来门诊,只见那孩子而色萎黄,长得十分瘦小。经过仔细询间得知孩子叫苗苗,已3岁半,平时进食很少,盗汗,口气重,易反复感冒,大便干燥,体重不增,每次体格检查都“不及格”。进人冬季后孩子的母亲在别人指点下买厂一盒价格不菲的滋补药给苗苗进补,哪知仅吃了1周多。孩子更不思饮食,大便多日未解,不知如何是好。原来苗苗口气重,大便干燥.舌苔厚腻,属于中医的“湿热”症候。此时不宜用滋补药,应先用清热化湿的中药,待湿热祛除后才能补得进。

误区二、感冒未愈先服补药

孩子患感冒、胃肠炎、肺炎等疾病时也不宜服滋补药。因为此时进补得不偿失,犹如“闭门留寇”,使外邪留恋难去,病情迁延不愈。

误区三、不加选择地进补

一天,琳琳的母亲焦急地带孩子来就诊,诉说5岁的孩子近日洗澡时发现其胸部有两个小块块,触摸时还有疼痛。检查发现孩子的乳房开始发育了,其他方面未发现异常。原来进入冬季后,孩子的母亲买了蜂皇浆给琳琳进补,约服用一个多月便出现了问题。对孩子来说,补品是有选择性的,一些含有激素的补品如花粉、蜂皇浆之类不适合给孩了服用。

中医学认为“虚则补之”,对于平时进食良好,很少患病,健康活泼的小儿,不需要进补,否则会引起性早熟、肥胖症等副作用。对于有苔腻、口臭、便秘等湿热症状的小儿,也属禁补之列。

哪些宝宝宜进补

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也就是说小儿各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功能较成人低,一旦患病易使身体更虚弱,所以对于平时体弱,易感冒,或患病后致使身体虚弱的宝宝是进补的对象。通过冬季调补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

进补方法

方法之一,辩证汤药:根据中医辨证来“量体裁衣”,具有灵活性强,目标准确,效果好的特点,但需要每日煎药比较麻烦。如小儿有面色苍白、乏力、舌质淡、血红蛋白含量低等贫血症状。宜用黄茂、党参、枸祀子、何首乌、仙鹤草等补气血药;若有畏寒、四肢冷、面色苍白、生长发育落后等肾阳虚症状,宜用肉桂、附子、补骨脂、淫羊茬、冤丝子等补肾阳的药;若孩子面色萎黄、食少、大便塘薄、神疲乏力等脾气虚症状,宜用太子参、山药、扁豆、白术、山植、谷芽、陈皮等健胃运脾的药;若平时五心烦热、面颊升火、盗汗、急躁、大便干结等症状,宜用生地黄、知母、沙参、玄参、黄柏等滋阴泻火的药。

方法之二,膏方进补:根据病儿不同体质,由医生拟定膏方。一般由20-30味中药组成,为单剂药的10--15倍量,煎三汁后加冰糖、怡糖或驴皮膏收膏后服用一个月左右。这是冬季较好的滋补方法,优点在于易保存,服用方便,口味好,儿童容易接受,但只适宜在寒冷的冬季服用,一般膏方在冬至开始服用,每口早晚各一次,空腹服用较好,因空腹时容易吸收。服药期间忌食生萝卜及辛辣之品。脾胃功能差的小儿宜少吃豆制品,以免引起腹胀。膏滋药应放在干燥、阴凉处,可存放较长的时间,一旦发现表面霉变,不能再服用,

冬令进补是应该根据“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原则来进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不同浪费方法才能够达到增强体质,减少患病效果,绝不要“道听途说”滥用。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

显示更多